1. 简单百科
  2. 何应钦的晚年岁月

何应钦的晚年岁月

《何应钦的晚年岁月》是2014年团结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熊宗仁。

作品原文

后记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何应钦的晚年岁月》,虽然与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的《何应钦晚年》和同样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的《晚年何应钦——最后岁月》是一个模块的产物。同时,它又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的《何应钦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2版精装版的《何应钦传》(上、下册)。(前者为正版,后者为盗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998年5月改封面第2次印刷的《何应钦的宦海沉浮》以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次印刷、11月第2次印刷的《何应钦——漩涡中的历史》(上、下册)中何应钦晚年部分的改写。

上述的罗列,已足以说明现在的《何应钦晚年》一书,是改头换面的“炒冷饭”之作。但“冷饭”的每次热炒,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的增加和“炒”法的不同,总有点新味。即便是原封不动地将“冷饭”炒热后端出,此前未吃过者,依然是全新的感觉。犹如许多旧闻,只要我们是第一次看到或听到,它依然可以算作“新闻”。

作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国民党军政要员何应钦,他早已成为历史人物,本可以毫无禁忌地进行研究,写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他来。但事实上由于许多档案资料未解密,更由于他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历史场景,他个人的所思所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没法复制,再现出来的何应钦也不完全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何应钦。因此,本书描摹出的何应钦晚年,不过是笔者基于史料、学术认知和学术环境所写出来的何应钦晚年,它与历史的真实尚有多大距离,我也难以说清。历史的真实和魅力,在于细节和过程的再现,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即便全部有关何应钦其人其事的档案史料都能公诸于世,所有今天的禁忌都不复存在,我们也无法还原完全真实的晚年何应钦。原因是我们所知道的构成何应钦晚年生活的条件、过程与结果以及他的思想言行都只是概略,而非全部。于是,不相同条件下,不同作者笔下的何应钦的晚年也是不同的。也正是上述种种不确定性、差异性与假设,让何应钦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晚年乃至一生,都会有人继续关注,有人想继续研究,有读者想了解,才使我炒的“冷饭”有市场。假如有一天,笔者或者别人所炒的何应钦的“冷饭”没有了读者,没有了市场,那恰好说明研究这个历史人物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已达到让人走近历史的真实了。这正是笔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为了追求这一天,只要思想依然,笔者对何应钦的研究也就不会终止。

在本书付梓之前,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研究何应钦的前辈、同辈和晚辈,也要感谢所有由于不同原因反对、批判和误读、误解我和我的何应钦研究成果的人,没有这正向和逆向的推动,我的学术之路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那些从正面鼓励、支持、帮助过我的人们,几乎在以前出版的不同书的《后记》中有所提及,此处虽不再赘述,但我已将他们铭刻在心。而那些从反面推助我把何应钦的研究坚持下去的人,但愿他们也如同我一般,把那些历史的误会当作亲切的回忆。

熊宗仁

2011年9月4日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把何应钦研究作为从事历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切入点。书中涉及的何应钦研究中影响面最大的问题,大约是“攘外安内”、“何梅协定”、西安事变中何应钦主战动机、亲日派等最为关键。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熊宗仁(1944—),贵州兴义人。1966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化大革命”中被分配到兴义市工作。先后在兴义地区师范学校、兴义五七师大、兴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79年3月考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结业后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和贵州省地方史。

参考资料

何应钦的晚年岁月 (豆瓣).book.douban.com.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