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风口
老风口位于新疆塔城市地区托里县,是省道221线通往塔城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处令人生畏的风口。长达20多公里的老风口路段,常常刮起十级左右的大风,夏季飞沙走石,冬季大风则卷着积雪向来往车辆横冲直撞,道路经常被一米以上的大雪覆盖,使车辆受阻,造成人员伤亡。老风口成了当地公路交通一大危害。另有作家张者编著的图书《老风口》。
内容简介
“打到新疆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一支部队高喊着口号,带着渴望和激情,鼓励着自己徒步向新疆开进。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其前身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没有人烟,没有绿树,也没有白色的水井……面对茫茫大漠这支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95%都是光棍的部队要扎根新疆,要屯垦戍边。扎根新疆没有女人不行,屯垦戍边没有水不行,女人和水成了这支部队当年最重要的给养。几十年之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荒原变成了良田,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发展成了有百万之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如今,一个老兵团人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他们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他们在荒漠中的经历让人匪夷所思;爱与恨,歌与哭,青春与激情,在那遥远的地方总是发生着可歌可泣故事。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张者,本名张波,男,新疆兵团人的后代,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律师、记者,先后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花城》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作品被各种选刊多次转载。出版长篇小说《桃李》,《桃花》,《零炮楼》,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或者张者》,文化散文集《文化自白书》等,曾被媒体评为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曾获得重庆文学奖,重庆文艺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塔城老风口
地理位置
老风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老风口范围很广,包括从乌尔禾区吹来的风,路过铁厂沟,从后山吹过;狭义的老风口就是习惯上常说的托里县境内的那20多公里。也就是这20多公里的路段搞的天下人皆知,就是这20多公里堵塞交通,成为人们千百年来的噩梦。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塔城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老风口植树造林,对老风口进行生态综合治理。目前,老风口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共完成生态造林9万多亩,已形成几道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狂风积雪对公路交通运输安全的威胁。
相关传说
老风口的位置很独特,两山相夹,一股股劲风从山峦两侧咆哮着吹向老风口,吹向库鲁斯台大草原。塔城市,这地处祖国西北角的县城,就被老风口挡在了角落。后来从塔城划分出裕民县、额敏县两座县城,使被老风口封住的人口没有多少变化,但封死的县城多了两个。在九十年代前,从塔城到克拉玛依市的后山公路没有修通,塔城、额敏、裕民三地和外界的联系只有通过老风口来完成。尤其是冬天,慕名的客人、忙碌的公差、求学的士子、父母的游子,统统被老风口阻在托里县,隔着短短的几十公里,人们翘首以盼,想进来的人进不来,进出去的人也出不去,一段公路破灭万人的梦想。多少人痛恨风雪的老风口,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老风口的传说。
最早的版本是说成吉思汗派兵丁护送他的一位爱妃到西域,路过老风口时,被风雪所阻,在此殒命。成吉思汗后来在离此不远的额敏县筑一座方形城池为念,至今额敏尚被人称为“方城县”。
又有一个传说,说是成吉思汗带领大军从此路过,遇到风魔为害,把成吉思汗的大军围困在此三天三夜,后来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风魔,但大军损失过半,连成吉思汗的爱妃也被风魔卷走。成吉思汗悲痛万分,把爱妃和将士们安葬在今天的裕民县的吉也克乡。
还有一个传说,也和成吉思汗有关,他的儿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封地就在今天的塔城市一带,有一年窝阔台外出打猎,在老风口遇到暴风雪的袭击,他心爱的十几名武士遇难。窝阔台气急之下,发誓要和风魔决一死战。不久,他带领更多的武士来老风口复仇,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风源。原来,这里有条大白蛇吐着毒信,扬风作怪。于是窝阔台带领武士与蛇怪搏斗。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之后,窝阔台亲手刺瞎白蛇眼睛,赶走了它,平息了风暴。从此老风口一带风和日丽,畅通无阻。但好景不长,窝阔台死后不久,瞎眼的白蛇又潜回老风口,它的报复更加残虐,风暴比过去更阴冷。但孛儿只斤·窝阔台已经不在了,世上再无英雄能够降服这条白蛇,老风口的风势也就更强更猛。
这些传说都和蒙古族有关,因为在成吉思汗远征军前,这一带只有一些游牧的民族经过,人迹罕至,老风口的“恶名”也不为外人知晓。从蒙古人平定西域之后,路过的人多了,历经的风暴多了,传说的故事也就多了。
其实更早的传说应该是土著的哈萨克族的故事,据说有99名哈萨克的勇士一直想要堵住风口,保持畅通的交通。他们杀了99头牛,剥去牛皮来堵风口,可惜风雪中丢失了一张牛皮,最后这99名勇士自己也被大风吹走,老风口的风依然逞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