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人谱
《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2002-2012)》通过为学人列传这种方式,在西北大学树立起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使后来者记住西北大学学人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大西北艰苦探索的历史事迹,《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2002-2012)》从前人和今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内容简介
《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2002-2012)》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序
前言
前编补录(1949年前)
寇卓
蹇先器
雍克昌
陈之霖
万福恩
苏茆第
嵇联晋
卿汝
李伯恂
王敦英
龚人放
陈友浩
哲学
董志勇
赵本义
王永智
李建森
张元智
安立仁
王正斌
惠宁
茹少峰
窦玲
岳宏志
郭世辉
孙万贵
吴泷
卢山冰
何爱平
王珏
法学
何宁生
张晓芝
刘丹冰
王鸿貌
曾加
体育学
崔小梅
徐国营
中国语言文学
袁峰
梅晓云
段建军
王军虎
李芳民
时晓丽
高兵兵
张文利
外国语言文学
班荣学
姜天喜
甘世安
任木瓜
崔雅萍
季建芬
李建利
高淑玲
王新刚
谢阳举
方光华
韩志斌
新闻传播学
张羽
郑萍
赵勋
艺术学
屈健
数学
温作基
袁进
王连堂
薛西峰
窦霁虹
王晓瑛
张顺利
郭真华
物理学
樊江水
田来科
乔学光
胡晓云
忽满利
姚合宝
万云
姜振益
王凯歌
郭崇峰
杨一心
陈栓虎
杨秉勤
杨科武
杨旭武
刘毅峰
薛岗林
王骊丽
王惠
宫永宽
王小芳
赵景婵
胡怀明
申烨华
李琚
白银娟
崔斌
MaximBorzov
卫引茂
白泉
吴彪
陈三平
栾新军
地理学
张阳生
李天文
白红英
刘科伟
地质学
苗建宇
刘养杰
张成立
王居里
康卫东
蒲仁海
张金功
魏君奇
马劲风
刘林玉
王震亮
华洪
罗金海
陈丹玲
董云鹏
张小莉—
朱玉双
张兴亮
袁洪林
生命科学
魏朔南
高云芳
殷红
尉亚辉
刘建玲
王玛丽
刘文哲
边六交
黄琳娟
陈富林
王仲孚
李立文
戴鹏高
信息科学与技术
张首军
潘建寿
赵宏安
种兰祥
史维峰
侯榆青
张蕾
彭进业
王雪文
刘晓霞
侯红
祝轩
赵健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杨保安
张秀成
黄岳元
高新
刘荣杰
马晓迅
淡勇
张小里
余历军
白乃生
赵彬侠
薛伟明
郝红
曹炜
吕兴强
张昕
刘新宝
公共管理学
黄维民
魏哲铭
许琳
席恒
郑安云
朱海霞
牛红亮
曹蓉
周明
雷晓康
杨玉麟
雷援朝
万燕生
马来
霍丽
卫玲
管理系列
柴三营
魏升前
王进成
王根教
薛来前
王百齐
杨李
李映方
宫芳
杨建洲
王启和
王引弟
附录
附录1资料暂缺学人名录
附录21997年版《西北大学学人谱》目录
附录32002年版《西北大学学人谱》目录
序言
2002年西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报编辑部的同志们将我校建校以来1100余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学人,陆续列传,并将200余位资料不全的学者列出名录。在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又受学校委托,撰成2002年至2012年220余位学人的小传。当然,这并非我校学人的全部,但它已经基本反映出西北大学110年来学人队伍的概貌。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可以看出西北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轨迹。
无大学无以成大国。战国时期苟子就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苟子·大略》)。国家民族的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在民族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在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它的规模和水平是国家综合力量的主要象征,有灵魂有个性有血有肉的大学是其主要标志。
无大师无以成大学。要办大学,首先要有大师。大师是那些有思想、有学问、长于传道解惑的领军人物。有大师,才能引来莘莘学子。1948年4月6日,吴宓在西北大学作《大学的起源与理想》的学术讲演,指出三点:一是“大学教育是要造就出类拔萃的领袖人才,而非一种普及教育,应该重质不重量,选拔优秀的人才,精益求精。大学毕业生要去指导社会,领袖群伦”。二是“大学是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地方,一国一族有它自己光荣的文化遗产,全人类有全人类的公共产业。一般高级的文化遗产,都少实利的效用,所以必须靠最高的学术机构去保存它、去光大它”。三是“从大学的起源来看,大学先有讲学的教授,有听讲的学生,然后才有住宿的房舍,然后才有组织。有讲学的人与从学的人,才有学问教育。近世中国的大学教育,受美国式教育的影响太大,过分注重胶着于学校的外观形式和组织。往往一个学校拥有很好的校舍和一个极庞大的组织,但是缺乏有名的学者和有志的学生,这是大学教育的悲剧。”这同梅贻琦所说的“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是一个道理。可见,一所大学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教授,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育人。
我们希望通过为学人列传这种方式,在我校树立起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使后来者记住西北大学学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大西北艰苦探索的历史事迹,从前人和今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秉承“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理念,和“公诚勤朴”的校训,艰苦奋斗,推动学校朝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