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庄
赵兰庄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的一个村庄,现有7000人居住。据郑家簿记载,明初时,赵姓一家在滹沱河水泛滥时搭建了高大的窝棚居住,随后在水退后建立了村庄,取名为“赵家窝棚”。后来,增加了阑姓,村庄名称改为“赵阑庄”,最终演变为现在的“赵兰庄”。
特产
赵兰庄村在九十年代之前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花生,小米等农作物为主。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逐 渐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向农林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以种植果树为主,农作物为辅的新型产业模式。现该村梨果业已经形成规模,梨园近万亩,年产各种精品梨上百万箱。村里兴建了许多冷风库供农民存放水果。以盛产早酥梨、黄冠梨、油瓶梨(五九香梨)、雪梨、鸭梨等果品闻名全国。
教育事业
赵兰庄小学位于赵兰庄村东,是一所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小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学校建筑规模三十亩,现拥有在校师生150人。
文化事业
赵兰庄早期文化主要以战鼓闻名于世。现赵兰庄有两只战鼓队,分别为神龙战鼓队和前街战鼓队。随着时代 的发展,军乐队也随之发展起来,现在赵兰庄有军乐团十几个,每逢婚嫁,都有军乐团助兴。大年初一,更有军乐团为村民演奏,规模空前壮大,吸引了周围村镇的向亲朋前来观看。
卫生事业
赵兰庄村卫生所
赵兰庄村卫生所坐落于村中心街东50米,设有药房,输液室,打针室。24小时医生值守,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提供上门就诊服务。
旅游景点
赵兰庄节制闸坐落于石津灌区一干渠赵兰庄北桥,2014年重修后,成为晋州市,赵县,藁城区,辛集市周边市区网络艺人线下才艺展示基地。宽敞的河道成为艺人的舞台。河道两旁是成片的梨园。每到春节前后,每天吸引来自周边县市的群众近万人来看艺人表演。
矿藏资源
赵兰庄高硫天然气位于华北地台冀中拗陷南部,晋县凹陷东侧,东以宁晋县大断层为界,西侧为桃园断层,南与南柏舍储气构造相邻。
据测试,气田有三个主要含硫化氢气段,自下而上为下第三系孔店组下白云岩段、上白云岩段和沙河街组四段。圈定含硫化氢气田面积60km2。其中赵2井测试结果表明,日产(企业)硫化氢气达4.5万m3,气体中硫化氢含量达92%,硫含量高达300g/m3。
气藏储集层白云岩段的物性较差,孔隙度及渗透率很低,并由次生硬石膏或碳酸盐岩类物质充填。其上白云岩段平均孔隙度6.45%~7.16%,平均渗透率为2.66~28.07Md;下白云岩段平均孔隙度5.96%~6.44%,平均渗透率42.28~64.59Md。砂岩或砂质白云岩孔隙度发育较好,随泥质增加而降低。储集空间主要有:层间缝、构造缝、晶间孔隙、溶洞以及鸟眼孔隙等五类,以前两者为主。据某井统计,硫化氢气层厚71.9m。在上白云岩段的顶部尚有一层厚10~17m的盐岩及石膏作为盖层。以下还有三个储盖组合,每个组合顶部均为泥质岩夹细粉砂岩类,厚10~39m,使硫化氢得以保存。中、新生代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为一走向北东的长轴复背斜,酸性天然气赋存在背斜的东部。
目前,从天然气中回收硫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硫资源。因此,勘探、开发赵兰庄高硫超酸性天然气田对改变中国工业硫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所属乡镇
周头乡
驻地周头村,位于县城南14公里。西与赵县、城县为邻,辖10个行政村,面积37.56平方公里。耕地33930亩,7056户,272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3人)。农业牧渔业总产值9374万元,财政收入264.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424万元,人均纯收入3559元。人均住房30平方米。
周头: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太原府雁山关和洪洞县移发到此,因村址在当时的滹沱河畔,故名洲头,后“洲”改为“周”。
村名来历
赵兰庄:据郑家簿载,明初,滤沱河水泛滥,赵姓一家在水上搭起高大窝棚居住,水撤建村,取名“赵家窝棚”后增阑姓,取双方姓氏为赵阑庄,后来,“阑”省写为“兰”。
蒋家庄:原与周头为一自然村,后沱河水泛滥,冲毁村庄,部分蒋姓迁至村南高地安家,名蒋家庄。日军侵占晋县期间曾更名蒋家寨,日本投降后复旧称。
贺家寨:明宣德五年(1430),陕西西安府蒲城县西居家村民徒居晋州,以姓取村名贺家寨.
西钓鱼台:洪洞县老窝张姓迁来,人口陆续增多,遂分南、北钓鱼台。后河道改南北正流,村庄被淹,居民分迁东西两岸,西岸名西钓鱼岛,东岸名东钓鱼台(今属总十庄镇)。
东小留:明永乐年间,东、西小留为一自然村,称小留庄。清雍正年间滹沱河水淹没村庄,居民迁到附近东、西两高坡重建家园,称东小留、西小留。
西小留:明永乐年间,东、西小留为一自然村,称小留庄。清雍正年间滹沱河水淹没村庄,居民迁到附近东、西两高坡重建家园,称东小留、西小留。
郭家庄:原名康家庄。明永乐年间,郭姓增多,更名郭家庄。
东大留庄:相传,元朝时为军队养马场,明初洪洞县民迁此定居,取名留庄寨,后分东、西二村,称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后省“寨”名东大留庄、西大留庄。
西大留庄:相传,元朝时为军队养马场,明初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定居,取名留庄寨,后分东、西二村,称东大留庄寨,西大留庄寨。后省“寨”名东大留庄、西大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