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梨
白梨(拉丁语学名: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为蔷薇科梨属的一种植物,别名罐梨、白挂梨、鸭梨等。白梨原产于中国东北部,引种栽培于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主要生长在温带,适宜生长于海拔100-2000米的干旱寒冷的地区或山坡阳处,常栽培于庭院或农田中。
白梨为落叶乔木,高可达5-8米;小枝圆柱形,二年生枝紫褐色。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嫩时紫红绿色,老叶无毛;托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伞形总状花序;苞片线形;萼片三角形;花瓣卵形。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黄色;种子倒卵形,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白梨是中国梨的重要经济种,品种丰富,著名的有鸭梨、雪花梨、莱阳梨、黄县长把梨、杨山酥梨、苹果梨、七月酥、早美酥、秋白梨、在梨、金川雪梨等。
白梨的果实多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为“百果之宗”,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无机盐类,而除鲜食外,白梨还可酿制梨酒、梨腊,制做梨脯、梨罐头、梨膏等。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白梨的果实、叶、果皮、花、树枝、树皮等均可做中药材入药,果实入药可润燥、生津、清热、化痰,树叶入药可利水、解毒,梨皮入药可润肺、生津、清热。此外,白梨是花、果树皆美的树种,为传统的观果兼观花植物,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白梨作为中国梨的重要经济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白梨产区。其中辽宁省绥中种植白梨历史悠久,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白梨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2.9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其产品销往吉林省、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等地,还远销东南亚、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命名及分类争议
梨属植物具有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特性,品种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和遗传重组,所以梨属植物地方品种和杂交品种较多,亲缘关系较复杂。有学者认为该属的基本种可能有20个,而白梨系杂交起源,不属于基本种。白梨是中国栽培最广、品质最优的一个系统。现代意义上的白梨主要指分布在中国黄准流域的脆肉大果型品种群。其中以鸭梨和莱阳慈梨最为著名,已被引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并经常被作为中国梨的代表广泛用做试验材料。
但关于P. bretschneideri和白梨的关系,即白梨命名、起源分类问题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不同的国家的学者有不同观点和处理。
在中国,学者一般将白梨归在“P. bretschneideri”的学名下。“P. bretschneideri”是美国植物学者芮德(Rehder)于1915年命名的。其命名的依据是1882年布莱资奈德(Bretschneideri)博士从北京市寄到阿诺德树木园种植的实生树,并认为“P. bretschneideri”可能是布莱资奈德博士曾提到的白梨(pai-li: white pear)。根据芮德的描述,本种果实近球形,萼片脱落,叶缘锐锯齿,带刺毛。
1933年,金陵大学园艺系的胡昌炽先生在日本园艺学会杂志上撰文介绍莱阳慈梨时指出,中国的栽培梨由秋子梨(P. ussuriensis)、白梨(P. bretschneideri)、沙梨(P. pyrifolia)和川梨(P. pashia)4个种演化而来,并推测,莱阳慈梨可能由秋子梨或白梨演化而来。但到了1937年,他明确地将鸭梨和莱阳慈梨等43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梨品种群归在P. bretschneideri的名下。此后,在中国人执笔的有关梨树分类的论著中,大都用这一学名来表示白梨。中国园艺学家李曙轩(Lee)和沈隽(Shen)分别在美国的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和Hort Science上撰文介绍中国梨时,也都用P. bretschneideri这一学名来概括白梨品种群。21世纪以来,中国研究者在日本的杂志上介绍中国白梨时,也都用沿用了这一学名。而惟一例外的是吴耕民先生所著的《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在该书中,他采用了日本园艺学家菊池秋雄所建议的学名,将白梨归在“P. ussuriensis var. sinensis(Lindley)Kikuchi”名下。
而关于白梨的“P. ussuriensis var. sinensis(Lindley)Kikuchi”这一学名,是日本园艺学家菊池秋雄早在1946年命名的。他指出华北地区的大果型品种如‘鸭梨’等并不是由P. bretschnederi演化而来的,而可能是秋子梨和中国南方沙梨杂交而来。同时他认为P. bretschneideri并非原生种,而是‘秋白梨’‘红梨’和‘蜜梨’等当地的主栽品种与杜梨的杂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河北省昌黎县。也就是说白梨品种群参与了P. bretschneideri的形成,而不是后者演化出了白梨品种群。所以他将白梨称之为中国梨或者华北梨,并命名为P. ussuriensis var. sinensis(Lindley)Kikuchi。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对日本的园艺学家,而且对欧美的园艺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学者,如荷兰植物学家雅可布森(Jacobson)就认为P. bretschneideri是沙梨(Pyrus pyrifolia)和杜梨(Pyrus betulifolia)之间的杂种。日本出版的权威工具书,如1972年养贤堂发行的《果树园艺大事典》、1988年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大都采用菊池秋雄所建议的学名表示中国白梨品种。甚至在21世纪以来的日本人的论著中,仍然将白梨品种归在P. ussuriensis var. sinensis(Lindley)Kikuchi下。在2001年由国际园艺学会主办的亚洲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中,一些作者也将白梨标记为P. ussuriensis。
同时中国植物学者滕元文等基于RAPD标记建立的梨属种和品种的聚类图中,也发现白梨和砂梨品种不是分别独立聚类,而是混在一起。之后,研究人员综合系统发育、种群结构、基因流和IBD分析的驯化模型等多种标记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并因此认为沙梨和白梨是由一个共同祖先野生“Pyrus pyrifolia”驯化而来。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参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则,将白梨作为沙梨的一个生态型或品种群归于Pyrus pyrifolia White Pear Group名下。
截至2023年,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物种2000等权威分类数据库中依然使用“Pyrus bretschneideri”作为白梨的学名。
形态特征
白梨为落叶乔木,高可达5-8米。
茎
白梨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圆柱形,微屈曲,嫩时密被柔毛,不久脱落,二年生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鳞片边缘及先端有柔毛,暗紫色。
叶
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长5-11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急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有刺芒,微向内合拢,嫩时紫红绿色,两面均有绒毛,不久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2.5-7厘米,嫩时密被绒毛,不久脱落;托叶膜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腺齿,长1-1.3厘米,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较密,早落。
花
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花梗长1.5-3厘米;苞片膜质,线形,长1-1.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密被褐色长绒毛;花直径2-3.5厘米;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褐色绒毛;花瓣卵形,长1.2-1.4厘米,宽1-1.2厘米,先端常呈啮齿状,基部具有短爪;雄蕊20,长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与雄蕊近等长,无毛。
果实和种子
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长2.5-3厘米,直径2-2.5厘米,先端萼片脱落,基部具肥厚果梗,黄色,有细密斑点,4-5室;种子倒卵形,微扁,长6-7毫米,褐色。
分布
白梨原产于中国东北部,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地,引种栽培于巴基斯坦、美国等地。白梨主要生长在温带,适宜生长于海拔100-2000米的干旱寒冷的地区或山坡阳处,常栽培于庭院或农田中。
习性
白梨喜温暖干燥气候环境,性喜光,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同时白梨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中。一般在年均温8.5-14°C,年降雨量550-900毫米的环境适宜栽培白梨。花期4月,果期8-9月。
繁殖
白梨自交不亲和,通常为异花授粉植物,其授粉昆虫为中华峰。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白梨可用种子育苗或压条、插、嫁接等方法繁殖,但生产中多采用嫁接繁殖。可根据各地和栽培品种的不同而选用砧木,多采用实生苗,也可选用扦插苗,其中嫁接繁殖常用的砧木有杜梨、秋子梨、豆梨、麻梨、秋子梨等。嫁接方法一般用切接、劈接、枝腹接、皮下接、”T”形芽接、”H”形芽接、”I”形芽接和套芽接等方法。嫁接时间因接法不同而异,切接、劈接、枝腹接和皮下接法宜在春季进行,”T”形芽接、”H”形芽接、”I”形芽接和套芽接则在夏、秋季进行。
栽植方式
苗木应选用经过矮化处理、以短果枝和腋花芽结果的种类为主。盆土宜选用适宜pH值、适宜含盐量的沙质壤土。定植时间以落叶后至萌芽前这一阶段为最好。栽植时要切断主根,促发须根。移栽或上盆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芽萌动前。
养护管理
光照与温度
白梨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温度25-30℃,夏季可耐40℃以上高温,冬季可耐-35--20℃的低温。开花温度在10℃以上,春天要防止晚霜为害,冬季盆栽梨可开沟保温保湿或移人室内阳台等向阳的地方。同时白梨喜光,生长期应放置在全光下,果实成熟后,移入室内观赏应置于散射光较好的窗前、庭廊下。
施肥与浇水
生长期开始每隔几天施1次稀饼肥水,并逐渐减少稀释水增加浓度。同时在果实由鲜绿转向黄绿时和休眠期追肥。生长期不旱不浇,浇则浇透;苗木生长后期则应减少浇水次数。白梨的行株距较大,尤其幼年树行间空地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梨园早期收人,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可间种豆类、花生等矮杆作物。
整形修剪
白梨树长势旺,树形可为高干多层式或低干开心式或倾斜式等。幼树可短截,促发基部萌发成枝,形成较小树冠。进入结果期后,可用疏除法去除重叠枝,或环枝、弯枝来增加花芽数量和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和树冠扩大。对衰老的短果枝群以及结果极少的大枝,进行短剪,促使其重新萌发新枝。对于孤植庭院的遮荫树可不修剪,保持自然圆柱状树形。
病虫害防治
白梨的病虫害有梨黑星病、梨小食心虫、杜鹃花冠网蝽、梨蛾等。梨黑星病可通过喷适宜浓度的多菌灵稀释液、波尔多液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液进行防治。梨小食心虫可通过喷洒氧化乐果乳油剂稀释液或杀灭菊酷乳剂稀释液进行防治,并避免桃梨混栽的情况。梨网可通过喷施杀虫脒灵或拟除虫菊类的稀释液进行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白梨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水果之一,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各种维生素、胡萝卜素、蛋白质、糖类(蔗糖、果糖)和钙、铁、磷等无机盐类。白梨采收后即可食用,果实多汁,果肉脆嫩,甜香可口,石细胞少,风味浓甜,品质优良,多数品种较耐贮藏。除鲜食外,白梨还可酿制梨酒、梨腊,制做梨脯、梨罐头、梨膏等。
医学药用
白梨是中药材“梨”的主要基源植物之一,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白梨的果实、叶、果皮、花、树枝、树皮等均可做中药材入药。果实味甘,微酸,性凉,入药可润燥、生津、清热、化痰,主治肺热咳嗽、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痰热惊狂、噎膈、目赤肉、烫火伤。叶入药可利水、解毒,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疮毒、毒菌中毒。果皮入药可润肺、生津、清热,主治肺燥咳嗽、暑热烦渴、吐血、发背、疗疮。
园艺观赏
白梨是花、果树皆美的树种,为传统的观果兼观花植物,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其种树体高大,生长势较强,树冠开张,树形整齐,枝叶疏朗,夏有浓荫,冬不遮阳,枝条有一定萌生性,便于造型;果实硕大,或黄、或白、或锈黄,与叶色有一定差异、较醒目,果柄较长,悬挂效果较好。在庭院中既可地栽也可盆栽,如定植于草坪中、墙边、建筑一侧或路边,或盆栽置于阳台上、厅堂中和用于庭院露天摆放的大型盆栽,具有有观赏和遮荫功能。
栽培品种
白梨栽培品种有500多个,著名的有鸭梨、雪花梨、莱阳茌梨、黄县长把梨、杨山酥梨、苹果梨、七月酥、早美酥、秋白梨、在梨、金川雪梨等,主要品种如下。
相关物种
中国是梨属植物的中心发源地之一,其中主要的经济种如,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和沙梨(Pyrus pyrifolia Nakai)皆原产于中国。
产业发展
梨是世界五大水果之一,由于营养保健价值高及鲜食、加工等用途多,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同时梨树是中国种植范围最广的果树,种植历史十分悠久,截至2020年底,中国梨的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加之梨的经济回报较为可观,中国多地将梨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其中白梨作为中国梨的重要经济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白梨产区:即华北白梨产区(冀中平原、鲁西北平原、胶东半岛、晋中平原),西北白梨产区(陕西黄土高原、甘肃陇东和河西走廊),黄河故道白梨等产区。从主产省来看,辽宁省绥中种植白梨历史悠久,在绥中西北秋子沟一带,就生有300年以上的老龄梨树县,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自2004年以来,“绥中白梨”连续4届被确认为辽宁省名牌产品。到2012年,全县的白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中国的2%,绥中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白梨生产基地。
2012年以来,绥中县通过大力实施一县一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以白梨种植为支柱的果业产业。在长期的栽培、改良、选优过程中,积极引导果农采用标准化技术栽培优质品种,并通过水果恒温贮藏、果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式不断拉长产业链,增加果品的附加值,绥中白梨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到2018年,绥中县新建白梨科技示范园3个、品质提升园3个、千亩以上白梨生产基地3个。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白梨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2.9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其产品销往吉林省、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等地,还远销东南亚、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相关研究
白梨是中国主要的梨栽培系统之一,而且是优良品种最多的梨系统。中国学者乌云塔娜以白梨品种S基因的分离鉴定和S基因型的确定为目标,首次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水平上对中国白梨自交不亲和性进行了研究,从白梨品种中分离鉴定了7个新的S基因并对新S基因的DNA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22个白梨品种的S基因型,为梨的授粉品种配置和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植物文化
在中国民间,梨与“离”发音一致,所以人们通常不分吃梨象征着永不分离。同时因白梨为传统的观果兼观花植物,自古以来关于白梨花的赞美诗就有许多,如“粉淡香清自一家,末容桃李占年华”;“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等。
参考资料
白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12-06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er.Trees and Shrubs online.2023-12-06
白梨.植物智.2023-12-06
白梨.POWO.2023-12-06
绥中成全国最大白梨生产基地.共产党员网.2023-12-15
沙梨.植物智.2023-12-07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上的沙梨.kew.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