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淮安府衙

淮安府衙

淮安府衙,位于淮安区东门大街和北门大街交会处。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运河沿线唯存的明、清府衙,与南阳府衙并称为中国两大现存古代府衙。淮安府衙总长度约1千米左右,占地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

淮安府衙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代为沂娜万户府,明朝洪武三年(1370),知府姚斌改建为淮安府衙,1510年,淮安府的正厅和经历被火烧毁,照磨所也倒塌。由于饥荒和战乱,知府华琏及后任知府刘祥、罗循都未能进行修复。1515年修复淮安府。1860年淮安府正堂又毁于大火,署理淮安府事的陶金诒于当年修复。2004年9月,淮安府衙大堂、二堂修缮一新并对外开放。

淮安府衙主要景点有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淮安市府衙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与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格局与形制特征,有利于了解淮安地区特殊地理区位影响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特点。2006年,淮安府衙维修工程获首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组织奖。2020年12月,淮安府衙获“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称号。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代为沂娜万户府知府姚斌改建为淮安府衙。1467年,知府扬昶对淮安府衙进行翻新清理。

1510年,淮安府正堂和经历在火灾中被毁,临时使用布席替代。当地居民潘埙撰写《重修淮安府堂记》记录了洪武三年建立的正堂历史。火灾后,知府华琏尝试修复未果,后任知府刘祥和罗循也因战乱和饥荒未能修建。1513年,知府薛𨭉接任,他采取和谐治理方式,于1515年正月开始修复工程,四月完成,修复包括正堂、经历和照磨二厅,并进行了多项更新。修复后,正堂挂上“公正”和“镇淮”两块匾额。

康熙十八年(1679年),各地捐款重建。乾隆五年(1740年),知府胡振组修缮内署。咸丰中期,大堂遭火灾,十年后(1860年)修复,由时任漕运总督王梦龄和准安府通判陶金诒负责。所用木料来自程梦鼎家,其宅因后代犯罪被充公,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改为盐务机构,后因政策变动归还程家未遂。咸丰元年(1851年),程家欲将宅子捐赠给普济堂,但因战事搁置。咸丰十年(1860年),程家同意拆除旧宅以助修府衙,最终该巨宅化为瓦砾,府衙得以建成。

新中国时期

解放后,淮安府衙被工厂占用。从2001年开始,时淮安区文化局着手进行淮安府衙的维修工作。2003年9月,淮安府衙一期维修工程在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启动。2004年9月,淮安府衙大堂、二堂修缮一新并对外开放。2006年,淮安府衙维修工程获首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组织奖,并且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修复两侧六科用房及仪门。2014年7月,淮安府衙作为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首批遗产点目录。

建筑特色

结构

淮安府衙位于古城中轴线,南接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总长约1千米,占地近2万平方米。内有超过50栋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共有600余间房屋。淮安府衙布局严谨,北朝南,临街大门。入口处有7丈长照壁,两侧各立一牌楼,刻有“长淮重镇”和“表海名邦”字样。府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设有八字大门和仪门。仪门内竖立着“圣喻戒石坊”,南面刻荀子的“公生明”,强调公平正义;北面刻孟昶的警示语,提醒官员为民务实。府署内部机构按文左武右排列,包括六科对应朝廷六部。淮安府衙正堂是权威象征,用于办公审案;其后的二堂则处理日常事务。

知府及其家人主要居住在中路后段的府邸,上房院落环境优美,适合休憩。上房为知府夫妇之居,东厢房供官亲和随从居住,西厢房则是两位师爷的住处。上房后方的青玉堂是小妾和子女的住所。东路则用于迎接宾客和设宴。古戏台和侯祠是娱乐祭祀场所,宝翰堂专门用于文艺交流。藤花厅和集贤堂作为宴会场所,而后花园则是赏景游玩之地,原名“偷乐园”,后更名为“余乐园”。西路设有军捕厅署和多个建筑,包括皮场庙、腰斩台等。军捕厅署主要负责审理淮安府案件,管理钱粮收缴,以及传递公文和军政机要。

特点

淮安府衙大堂采用叠梁式木构架,无斗拱,檐下斜撑花纹和雕刻融合地方特色。原为五开间殿堂建筑,清末因材料限制改为七开间、四进深。现设有前廊,顶部用乌篷轩,悬山式屋顶与五花山墙。屋顶覆盖青灰陶瓦,正脊用板瓦砌清水脊,两端置鱼吻;墙体用当地青砖砌三七墙,采用里生外熟方式降低造价并保温。维修时外墙用水泥砌筑,外部涂青砂浆以保持历史风貌。

文物遗存

综述

淮安府衙内遗存有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等建筑。

仪门

仪门是封建社会礼仪的象征。新官上任或官员来访时,必须在仪门前下轿并由其他官员迎接。举行大型庆典如祭祀、皇帝颁布大典时,仪门也会开放。进入仪门有规定:上级官员走正中门;生死门分别供府内人员和犯人使用。仪门两侧立有石碑:东边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西边是清代光绪时期的告示碑,上刻有淮安府衙的级别信息,证明其为三品级行政单位。

戒石坊

戒石坊是淮安府衙的特色景点,由皇帝赐予,旨在提醒官员公正行事。坊上刻有“公生明”三字,取自荀子之言,强调公正带来明晰判断。府衙大堂位于戒石坊前,两侧各有三科,遵循左文右武的传统布局,分别负责民政、财政、礼制和军事、司法、工程事务,是知府的主要工作区域

大堂

大堂,占地 500多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府衙大堂。进入大堂首先看到皇帝钦赐、朱熹写的“忠爱”二字的匾额,意指忠于皇帝、爱护子民。这里曾是淮安知府办案和颁布大典的地方。大堂前楹联阐述官民辩证关系,内楹联强调冷静思考。大堂有明代石础,清代重修后知府留下墨宝。

二堂

二堂是处理特定内部案件的场所。门前楹联提醒官员关注民生,勿被表象迷惑。二堂原名“筹边堂”,建于宋代,曾是宋金边境事务讨论地。此处主要审理内部案件,包括腐败案。楹联强调为民服务的责任。东西两侧是官员休息区,东侧文官,西侧武官。

价值意义

府衙建筑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权威,体现了当时的礼仪和社会秩序。它们等级分明,遵循统一的标准,同时融合了官方风格与地方特色。对淮安府衙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与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格局与形制特征,有利于了解淮安地区特殊地理区位影响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特点。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5年8月,由东南大学编制的淮安府衙——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两个文化名城核心区域,通过了省市专家组的论证。此规划旨在纪念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加速城市化进程。淮安区的淮安府衙——周恩来纪念馆规划区,以"总理纪念园"和"漕运广场"为中心,围绕周恩来纪念馆、文渠河、淮安府署等文物保护单位,目标是打造弘扬恩来文化和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的旅游地。

保护

保护、利用和挖掘历史人文资源。调整和完善“总理纪念园”,开辟纪念园主入口广场和步行街,保护性修复府衙部分建筑,改造“窦娥巷”,通过空间环境和旅游路线的有序安排,实现以恩来(史迹)为核心的名人文化与古城历史文化的整合。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淮安府管辖九县两州,从明代到清代共有199位知府在此供职,是江苏省管辖范围内第一大府,曾审理过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赈灾案”,与《窦娥冤》《施公案》等名剧创作背景均有联系。

所获荣誉

资料:

参考资料

淮安府衙 .淮安政协文史网 .2024-08-24

www.hafs-china.cn.www.hafs-china.cn.2024-08-24

菏泽广电旅游——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价全含精品三日游.百家号.2024-08-24

淮安府署| 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搜狐网.2024-08-24

维修淮安府衙始末.维修淮安府衙始末.2024-08-24

淮安府署又喜获一省级荣誉称号—“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淮城网.2024-08-24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规划出炉.新浪网.2024-08-24

www.hafs-china.cn.www.hafs-china.cn.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