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联豫

联豫

联豫,生卒年不详,字建侯,内务府正白旗,原姓王,初为监生,清代最后一员驻藏大臣。

联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受西方近代文明的熏陶。光绪二十年(1895)前后任四川雅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赏给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1906年9月10日)抵拉萨市。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11月),任驻藏办事大臣兼帮办大臣。联豫到藏后,继续推行张荫棠西藏自治区实行的新政,招抚波密。宣统二年十一月(1910年12月),联豫奏请裁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联豫仍驻西藏,直到1912年(民国元年)9月始离藏经印度返回内地。作为清政府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在藏时间长达6年。

联豫任驻藏帮办大臣后,在西藏推行多项举措。政治上,改革驻藏大臣衙门组织机构,按行省制设幕职,裁撤粮员,设理事官等,加强驻藏大臣权力;军事上,编练新建陆军、抽调内地新军入藏、设督练公所,裁撤绿营兵,各地驻扎军队;经济上,开垦荒地、开展实业,如提倡开采矿山、办商品陈列馆、派遣藏民子弟赴四川省学习工艺等;联豫还兴办交通和邮政,加强西藏自治区与内地及西藏各地之间的联系;在文教方面,联豫积极发展西藏文化教育事业,设立医馆、学堂,提高藏民族的文化卫生水平,为推行新政、发展西藏而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把一些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西藏,同时一定程度维护了主权、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联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受西方近代文明的熏陶。光绪二十年(1895)前后任四川雅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赏给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次年抵达拉萨市

入藏任职

联豫到藏后,继续推行张荫棠西藏自治区实行的新政,实行改革。在兴办教育方面,他提出:“夫学校不兴,则万事无以立其基,即使兵强财富,亦终无以善其后,遑论其他。”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11月),联豫任驻藏办事大臣兼帮办大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联豫向清政府呈《详陈藏中情况及拟办各事折》中,专门提出了创办初级小学堂。他在奏折中说:“查藏文千年来,不通中国,仅译注经典而已,而伦理经史,微言大义,素未讲求,以故进步迟,迷惘如故,今拟逐事振兴,非先通文字,明其义理,去其扦格不可。而欲先通文字,非设立学堂经诱化不可。”他还提出先设初等小学堂,待有毕业生后,再筹设高等小学堂,“以期逐渐开通,为将来推广学化,番民自立学堂之基础。”清王朝学部根据联豫所奏,批准在西藏自治区设初等小学堂两所,招收学生两个班。学部还决定学生一律不收费,从四川省抽调教习管理人员入藏施教。联豫奉命后,将拉萨市“相国寺”旧址改设拉萨初等小学堂,辟空地为操场,在讲堂和休息室等处陈列图书、仪器。开办时因不为藏民子弟所理解,只招收了汉族学生30名。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已建初等小学堂两所,藏、汉学生同校。同年,联豫根据朝廷批示,在拉萨设立藏文传习所和文言文传习所,分别培养藏、汉翻译人才。

宣统元年(1909年),联豫在西藏自治区创办了陆军小学堂1所,学制1年。校址是将扎什城演武厅改造修建成的,有讲堂、宿舍和食堂。有包括10名藏族在内的学生44人。从四川武备、将弁两学堂调来14名学生任教习。学生毕业后充任联豫在西藏所训练的新建陆军队长、排长等。联豫在西藏办学时,为了“它日艺成归藏振兴工务”,联豫保送藏族子弟20人赴四川省劝工局学习技术,主要学习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产品加工工艺。联豫的办学从拉萨市逐渐推广到靖西市林芝市、达木、山南市等地。到宣统元年(1909年),在西藏自治区共设立各种学堂16所。

驻藏大臣及其管理制度的改革

联豫任驻藏帮办大臣后,对西藏行政体制有所调整。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他指出:因边外多事,前帮办大臣桂霖始请改驻察木多,创办练兵。开垦、开矿一切新政。其意原以外人窥伺西藏,形势危急,保卫国土,不得不择一居中之地驻扎,以便策应。但察木多本一小台站,距川距藏均有30余站之遥,该地仅有数十家户,即使藏外有事,依然鞭长莫及。于是,联豫提出:规复旧制,驻藏帮办大臣仍驻前藏。奉谕照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联豫提出裁粮员改设理事官。西藏自治区粮员原为沿途制兵而设,实施新政后,裁去制兵,招练新建陆军,所有饷项,统归驻藏大臣派人收管,每月发交统协各官,按名给发,粮员无事,所以裁撤。联豫提出,裁粮员之后,以前凡有粮员之处,均改设理事官1员,专管地方词讼事,保护汉民,由四川省委派。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3月),在噶大克、江孜县靖西市已经设官的基础上,联豫提出在西藏择要酌设委员,包括藏西曲水委员1员,扼西路要冲;藏北哈拉乌苏委员1员,通西宁市边路;藏南江达委员1员,控制工布,另有山南市委员1员;藏东硕般多委员1员,招抚波密,并通边藏消息。此外,三十九族地方虽已驻兵,也设委员1员,以期逐渐开化。这些委员均令常川驻扎,管理刑名词讼,清查赋税数目,振兴学务工艺,以及招练商贾,经营屯垦,调查矿山盐场。

宣统二年十一月(1910年12月),联豫奏请裁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设左参赞1员,驻前藏,禀承办事大臣,筹划全藏一切要政。设右参赞1员,驻后藏,禀承办事大臣,总监督三埠事务。经联豫奏准,钱锡宝即为右参赞,罗长椅为左参赞。品秩均为从二品官。左参赞驻前藏,和驻藏大臣同署办公,不另设机构和属员。右参赞驻后藏,设有专门衙署和办事人员。

宣统三年六月(1911年7月),联豫上奏改设治事议事各厅,设立幕职,分科办事。这是对驻藏大臣衙门内部机构的调整。联豫提出,应仿照各省督抚衙门章程,设立幕府分科办事,以责专成。鉴于办事大臣衙门房屋狭窄,没有可利用的房屋,于是,就已裁帮办大臣衙门,改建治事厅1所,作为科员荟萃办事处所。又建议事厅1所,为会集各员议事处所。办事大臣每天都要到治事厅判行事件,遇有需要讨论的,可随时和属员面商。每10天办事大臣要召集幕职及地方办事人员在议事厅开会,讨论应兴应革之事。各科事简的,由他科代理。设秘书员1员,以驻藏左参赞罗长椅兼任;协理1员,以投效分省试用府经历谢庆尧充当。改原来各房为科,计有:吏科兼礼科、法科,设参事1员,以奏调广东省试用知县邓祖望充当。度支科兼营缮科,设参事1员,以奏调候选直隶州州判寿昆充当。军政兼巡警科,设参事1员,以奏调四川省即用知县王言綍充当。交涉兼邮电科,设参事1员,以奏调高等毕业优贡生吴观光充当。学务兼农工商科,设参事1员,以咨调四川试用同知常印充当。番务兼夷情藩属科,设参事1员,以奏调四川补用知县李嘉哲充当。协理1员,以主簿用候选巡检李湘充当。

查禁鸦片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联豫在拉萨市设立了戒烟局;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年12月),又设立了查验公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联豫咨请四川总督,由四川购买各种戒烟药品,运解来藏,同时分扎各台,饬将吸烟人数,造具清册;旧设烟馆,一律封闭歇业。随后,又相继设立了戒烟局所。戒烟局发给戒烟药片,限期戒断。查验公所派官员及医生实力查验,进行治疗。

发展西藏经济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联豫就发展西藏经济提出了具体措施,主要内容有:设立陈列所,并派遣藏民前往四川省学习工艺,如精制牛革、羊毛、竹木器皿等技术。联豫指示西藏自治区官员,先选派藏民中明白子弟20人、头目1名,送四川省劝工局学习工艺,一切经费,由他自己捐廉发给,以便艺成归藏振兴工务。联豫还认为,要振兴工务,除派人学习外,更重要的还是罗列标本。于是,他又开设陈列所一处,派人监理,讲解各种物产的质性,以及一切制作的方法。咨行四川省劝工局,备取各种陈列品,驮运进藏,陈列展览,以便藏民参观学习。藏中银钱,恢复旧制,派员监造。西藏使用的银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经大学士福康安奏准派员监造使用的。以后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都是照这一样式铸造,通行西藏自治区,后来不知何年停铸,至此时所用者是商上所铸,但人多珍藏旧钱。边防事起,解款不敷开支,粮员便向西藏商人借贷,以发兵饷。开始藏商还争相汇兑由四川省解来的银两,以后便诸多要挟,每1两只交9钱,还要延迟数月才能缴清。粮员不能赔累,所以前办事大臣裕钢代为奏请,将西藏商人汇水一项,作正开销。结果,前藏每年额饷6万两,汇到只得5.4万两,亏累很多。考虑到上述情况,联豫提出,请旨饬下四川督臣,以后每年应解前藏、靖西市的饷项,该解多少还解多少,这些纹银运到西藏自治区后,由他派员监造银币,照从前样式,正面铸汉字“光绪宝藏”,背面用藏文。联豫认为,这样做既可免汇兑之费,可得盈余之利,又可以在英印的印度卢比钱在西藏流行的情况下,表现出清政府对西藏的主权。不过,由于重庆市的铸铜圆机器难以运到西藏,所以按旧制造藏中银钱在当时未能实现。

宣统二年,土登嘉措出走印度,联豫派人接管了札什城北的造币厂,才开始铸造“宣统宝藏”,有银币、铜币之分,银币又分大小两种。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月间(1908年10月),西藏自治区开办了江孜县亚东县两个商埠。宣统元年(1909),联豫又派人前往噶大克进行测量调查,不久,噶大克也开办商埠。江孜、亚东、噶大克开埠通商后,随即自办税关,有关管理人员由驻藏大臣联豫札委。宣统元年,江孜关改为分卡,归亚东税务司管理,由亚东派一查验委员前往负责稽查等事。噶大克设立分关,亦归亚东税关管理,由亚东派一副税务司驻在那里,办理一切事宜。

宣统元年(1909),联豫提出筹垦荒地、开采矿山,以便进一步发展西藏经济的计划。鉴于西藏自治区荒山极多,矿源甚富,藏民不知开采,弃利于地,非常可惜,而外人又有觊觎之心,联豫提出招商承办,开采矿山,以浚利源。考虑到藏民迷信风水,会有阻力,联豫准备先从三十九族办起,等到藏民看到利益后,再因势利导。为此,联豫和温宗尧筹商后,准备函约南洋商人胡国廉、张煜南黄亚福、戴喜云、黄景堂等前来勘察,如果确系佳矿,再请旨遵照部章,设立公司,集股开采。但终清之世,这一措施也没有落实。

发展交通、邮政事业

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5月),联豫建议修缮西藏自治区道路桥梁,以利运输,以便行旅,说由前藏至察木多为东路,有2600余里,分为32站。准备遴派熟悉工程的人员,逐段勘验,进行修建,道路以宽1丈5尺、能行牛车两辆为准。有河流的地方则搭桥梁。为此,他派了汉、藏官员携带工匠先去查看路情,以便估计工程造价。光绪三十年(1904)英军入藏后,自亚东至江孜县安设电线,以致后来藏中事件,全赖英线传递,机要外泄,报费外溢,反客为主,利权主权一并丧失。

光绪三十三年(1907)议订印藏通商章程,第六款载:中国电线,若已接修至江孜,则英国可酌量将由印边界至江孜电线移售与中国。当时,四川省电线已接展到巴塘县,据此联豫遂奏请拟由西藏兴工,与巴塘接连电线以通消息,但受藏方阻挠。宣统二年十一月(1910年12月),清政府调川兵进藏后,西藏自治区情况大变,凡电线经过地方,都派兵巡护,并责成西藏头目人等照料。在这种情况下,联豫认为接通西藏电线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上奏提出,建设西藏电线,请旨饬部宽筹款项,并接收英线,以固主权,顺应时机。巴塘至察木多一段,已由边务大臣赵尔丰筹议兴建,联豫遂派人测量自察木多至拉萨市,又自拉萨至江孜县的线路,共计2000余里。计划电线钩瓶等物,从印度购买,电杆就地购木,约略估计每里需银40两,合计需银10万两。每200里设一巡电局。虽然这段电线当时并没有架设成,但是却为后来西藏电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从联豫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驻藏大臣衙门至西大关之间约30里的电线路已接通,“传电灵捷”,效果很好。

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邮政总局曾派人前往拉萨,筹办西藏自治区邮政业,培训邮政人员。宣统二年(1910),拉萨市开始有了邮政组织,联豫便命原有塘兵驿站并入邮政系统。宣统三年(1911),由于联豫的支持,拉萨设立了邮政局,察木多、亚东、江孜县等地也设立了分局,西藏的邮政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革新军事制度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联豫在一件奏折中写道:“西藏近日危险情形……俄人觊觎于北,暗中诱之以利,英人窥伺于西,近且胁之以兵”,“且西藏之地,南通云南,北连甘肃,东接四川,万一西藏不守,则甘肃、云南、四川俱属可危,而内外蒙古长江一带,亦俱可虑”。“惟有先行练兵,以树声威,而资震慑。其余新政亦应分别次第,陆续举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联豫提出:拟照中央之练兵处新立的章程,“练兵六千,以一千驻察木多,因其地为人藏通衢,川滇商旅会集之所;以三千驻前藏,以二千分驻靖西市、后藏、江孜县等处,有事则察木多之兵固可应调,即川滇边务大臣与川省之兵,亦俱可以接应。再将番兵(藏兵)一并归我训练,则缓急可得万余人,他日若能另筹款项,再行扩充。”考虑到内地兵丁不愿来藏,若尽用藏民,又恐不足深恃,联豫又提出:“拟用汉族六成,用达木及三十九族之人四成,凡排长均以汉人充当。”

联豫为了落实练兵计划,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分调各将弁以为准备。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夏间,各将弁一律到藏,只是因为饷项未能到藏,练兵之事才迟延了下来。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联豫咨调四川武备将弁两堂毕业生14人来藏,开办了陆军小学堂,亦称武备速成学堂,修建了营房和体操场,另选择制营及卫队中年少识字又聪敏者,约20余人,又调达木三十九族10人,藏民10人,廓尔喀求送4人,一起进学堂学习,一年毕业。宣统元年三月(1909年4月),川、粤两省的拨款有一部分已经解到。于是,联豫又进一步落实练兵计划,准备先练达木兵1营作为示范,然后再从三十九族选练逐渐扩充。

宣统元年(1909),钟颖川军入藏,于次年正月初八日(1910年2月17日)抵拉萨市。经联豫奏准,设立督练公所,作为西藏自治区专门编练新建陆军的机构。督练公所设督办1人,由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兼任。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西藏兵备处设立后,联豫便开始编练军队、布置驻防。宣统二年二月(1910年3月),他在奏折中写道:“西藏外逼强邻,内多奸宄,一日无兵,即一日受侮,一处无兵,即一处梗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首先对人藏川军进行了调整。入藏川军1000多人,编成步队3营,马队1营,炮队1队,军乐1队。考虑到将弁稍多、士兵人数稍有不敷这一情况,联豫便派人到内地招募士兵,同时陆续押饷进藏。联豫提出的上述裁撤制兵、改设员缺、添练新建陆军的各项措施,清政府均批准实行。宣统元年三月(1909年4月),联豫奏请在江孜县、亚东两商埠设立巡警。

兴办学堂

联豫对在西藏自治区兴学非常重视,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联豫主持下,西藏成立了学务局,置总办汉、藏各1员。汉总办由奏调驻藏委员通判职衔候补县丞齐东源充任,藏总办由噶伦罗桑称勒充任,下设管理员、监学员、收支员、管理书籍司事、书识等各1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联豫还在达木设立小学堂两处。达木八族原是蒙古族,随着时间的流逝,达木官民已不会说蒙古语,更不认识蒙古文,也不会讲汉语,不认识文言文,一切都藏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联豫除恢复了达木八族的蒙古衣冠外,又选派教习2人,携带汉文浅近书籍,前往达木地方,开办小学两处,教汉文汉语以及浅近论说算学等。

宣统元年三月(1909年4月),联豫在一份奏折中曾总结自己到西藏自治区后兴办学堂的情况:前后设立共16所,程度有蒙、小之别,经费亦有多寡之分,全系自己捐廉,从未动用公款。

白话报、印书局和施医馆

联豫还开设了白话报和印书局。联豫认为,要渐开民智,莫善于白话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联豫在西藏创设一所白话报馆,参仿四川省旬报及各省官报办理,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通篇全译藏文,以便于藏民阅览。报上刊载的内容有上谕,奏议,四川、西藏公牍,西藏近事、论说,各省学务、农工、商贾、路矿、军政情况,国外新闻,各报演说及专稿等。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联豫派人由印度购买了铝铸藏文字母及印刷机器全份,又选择民房1处安装机器,并派汉藏官员共同经理印书局事务。首先译印了《圣谕广训》一书,随后准备译印有关实学实业的书籍。

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西藏自治区疾疫流行,短时间内就死了700多人。联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创设了施医馆1所,“以济贫乏之无力医药者”,还兴建了10余间房屋,以备病人居住,派专人进行管理。又捐资从广东省买回许多药。无论汉族藏族,穷人富人,都可以到施医馆医治。

离开西藏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联豫仍驻西藏,直到1912年(民国元年)6月,始从印度返回内地。作为清政府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在西藏的时间长达6年。

施政举措

政治方面

改革西藏自治区政治是联豫新政的重点,其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驻藏官员系统,强力推进西藏管理,达到“清除内奸,挽回主权”的目的。基于此目的,联豫制定主要措施有下列两个方面。第一,改革驻藏大臣衙门组织机构,全藏政权收归到驻藏大臣衙门系统。按照行省制的督抚衙门章程,设立幕职,将衙门各房改为科,分科办理;新设科员包括秘书员一名,由驻藏左参赞兼任;另设吏法礼科、度支科、军政科、学务兼农工科。在地方管制方面,1906年裁撤粮员,改设理事官,专理民辞之事;1911年又奏请在各处择要设驻地委员会,管理刑名词讼、清查赋税、兴办学堂、振兴学务工艺、招练商贾、调查矿产和盐场事务等。第二,加强驻藏大臣权力。一是将驻藏帮办大臣驻地由察木多改为前藏,以便“统筹全局”;二是1910年奏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分管其下各局。其中左参赞驻前藏,与驻藏大臣同署办公,不再设立机构官员,而是协同办事大臣筹划全藏要政;右参赞驻后藏,设立专门衙署及办事人员,秉承办事大臣旨意总督三埠事务。驻藏帮办大臣的裁撤,意味着驻藏大臣权力的大大加强。

军事方面

作为清朝巩固西藏统治、加强西藏治理的重要举措,联豫主张以军镇御外侮,慑西藏自治区,主要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编练新建陆军。联豫1906年制订新军训练计划,其中在西藏编练新军6000人,分驻察木多和前后藏;另外将藏兵加以训练,可获得10000名。从1908年开始逐步训练新军,包括1年和6个月的速成训练成军者。二是从内地抽调新军入藏。1910年元月,钟颖率领1700名川军入藏,与联豫在西藏当地练成的新军合并,形成混成一协,人数达3000名。三是设立督练公所。按照清政府训练新军的规定,联豫于1910年设立督练公所,自己亲自兼任督办;督练公所负责训练全藏区军政及督练新建陆军;同时设立兵备处,下设计划科、赏罚科、检阅科、测绘学科等,负责整顿全藏军政,巩固国防。四是裁撤西藏自治区绿营兵,但是将其中强健者编入陆军或者巡警。五是在各处驻扎军队,诸如在察木多、硕般多、前藏、靖西市、拉里、后藏、定日、思达、边坝和江达县等。

经济方面

联豫在西藏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一是开垦西藏河谷肥沃之地,并派遣人员赴四川省办置农具、购买秧苗等;二是开展实业,诸如提倡开采矿山、办商品陈列馆、派遣藏民子弟赴四川学习工艺等、筹划招请南洋富商探矿、开办股份公司采矿等。

兴办交通和邮政

为加强西藏内部以及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联系,联豫大力兴办交通,例如筹建前藏至察木多道路。在邮政方面,1910年11月,开通驻藏大臣衙门以西约30里电线;官办邮政,1911年在拉萨市成立邮政管理局,在察木多、硕般多、江达、江孜县桑珠孜区、亚东和帕里镇等地成立二等邮政局。

注重治安管理和文教建设

在治安管理方面,联豫认为由于要开设商埠,江孜、亚东等要地均设立巡警,管理治安,巩固主权。因此,1910年2月,联豫先是在拉萨设立巡警教练所,训练巡警;随后在拉萨创设巡警总局,并推广至江孜和亚东;其中拉萨巡警总局设巡官、巡长、修业警兵140人、马警24人。在文教方面,联豫积极发展西藏文化教育事业,设立医馆、学堂,提高藏民族的文化卫生水平,为推行新政、发展西藏自治区而培养人才。

加强外交方面的管理

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和英属印度通商,联豫根据1908年新订立的通商章程,在江孜和亚东设立税关;1909年,将江孜税关改为分卡,隶属于亚东税务司管理。二是在海关配设护兵,开办巡警,维护社会秩序,巩固主权。三是为了维护当地华侨及藏族商人权益,1908年联豫又在英属印度加尔各答设立领事馆。

主要影响

清末革新藏政,是在西藏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行的,对维护清政府在西藏自治区的主权起到了一定作用。经过张荫棠和联豫的新政努力,“在建设西藏和重建朝廷威信的实际问题上,确有不少的贡献。”在革新藏政的诸多措施中,整肃吏治和调整行政体制,既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也为以后土登嘉措实施新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训练新建陆军,加强兵备,开办巡警,既加强了地方管理,巩固了边防,也使西藏出现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抵御外来势力对西藏的侵略;农牧工矿业和交通邮电业各项措施的实行,使西藏经济和邮政事业有所发展;开办学堂、普及教育、创办报纸、开设印书局、创设施医馆等措施,客观上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也把一些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西藏自治区

相关作品

联豫是清代最后一员驻藏大臣,在藏达六年之久。时当英军侵藏之后,藏地举办新政,《联豫驻藏奏稿》收录了许多有关内政、外交的重要史料。

参考资料

【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第40讲:张荫棠、联豫的清末新政.微信公众平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