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桑珠孜区

桑珠孜区

桑珠孜区(Samzhubzê District),原名日喀则,也称年麦,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是西藏自治区地级日喀则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该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桑珠孜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雅鲁藏布江贯穿东西,蜿蜒145公里,年楚河与之汇流。该区气候相对温和,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高原性气候特征,年均温约为6.3℃,年降水量约为400毫米。

桑珠孜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十一世纪的萨迦县王朝时期,这里已经具备了小镇的雏形。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60年起,元顺帝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建立了帕竹王朝,设立了十三个大宗,其中最后一个宗叫做桑珠孜。在宗山上建造了宗政府桑珠孜宗堡(附近的江孜县也建有江孜宗堡)。1447年,格鲁派领袖根敦朱巴主持兴建了扎什伦布寺,进一步发展了城区。在噶举派政权藏巴汗噶玛王朝时期,日喀则城区成为首府,最后24年统治了整个西藏自治区。1643年,图鲁拜呼驻守日喀则,后来拆除了旧王宫,将建材运往拉萨市,用于扩建大昭寺和重建布达拉宫,从而迁都拉萨。自1643年起,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之所。

桑珠孜区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恩归寺、俄尔寺以及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桑珠孜宗堡。此外,桑珠孜区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2年一季度旅游总收入达到79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056万元,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260006万美元。

桑珠孜区曾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并于2019年2月6日成功退出贫困区。2020年6月30日,桑珠孜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1年6月4日,桑珠孜区又被列入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截至2020年11月1日,桑珠孜区常住人口为158,290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34亿元,同比增长7.8%。

总的来说,桑珠孜区作为西藏日喀则市的一个市辖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历史沿革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脉(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界定的“后藏”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桑珠孜区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称为“后藏”。

日喀则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这里虽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凉之所。

八世纪,吐番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耶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市,其次在年麦(日喀则)。

萨迦王朝

十一世纪,萨迦县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的雏形。

元朝帕竹王朝

日喀则成为后藏的政教中心,开始于元朝帕竹王朝。

十四世纪初,元顺帝的大司徒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帕木竹巴)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主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主孜。1360年开始在宗山建造宗政府桑珠孜宗堡,日喀则始有首府级建置,从此成为巨大区域的一个中心。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根敦朱巴根敦珠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扎寺的建设对桑珠孜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随即以扎寺为中心逐渐扩展开来。

噶玛王朝

日喀则的兴盛,在作为噶举派政权噶玛王国首府的藏巴汗时期,特别是在噶玛王朝统治全西藏自治区的最后24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日喀则。

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的桑珠孜宗堡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桑珠孜区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桑珠孜区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

固始汗时期

背景:噶玛噶举派和藏巴汗对格鲁派即黄教采取压迫摧残的政策,取消达赖的封号。1618年噶玛噶举派打败格鲁派势力所组成的联军,攻占拉萨市,藏巴汗统治全西藏自治区。大约在1630年左右,第悉藏巴·丹迥旺布利用土默特部的拉尊和珲台吉发生内讧的机会,发动了一次反黄教的高潮,致使阿旺罗桑嘉措不得不避往山南市。可是,格鲁派虽然是新兴教派,信众还是很多的,在西藏、青海省、那种天山都有,在天山区域的和硕特汗国汗王固始汗就是信格鲁派的。

1634年五世达赖和师傅罗桑·却吉坚赞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麓向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也是和硕特汗国的汗王)图鲁拜呼求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喀则,推翻了噶举派藏巴汗政权(噶玛王朝),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自治区,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拆除噶玛王朝旧王宫建筑(在现在的日喀则市区),木料运往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步步迁都于拉萨市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他的和硕特汗国里面建立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图鲁拜呼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

由于罗桑·却吉坚赞罗桑曲结的杰出贡献,崇祯十六年(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桑珠孜区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清朝时期

康熙赐封班禅喇嘛,又称班禅额尔德尼。

清朝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局稳定,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英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曾在江孜、亚东设立商务办事处,并相应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邮政业务。西藏和平解放后,很快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了新西藏的邮政建设。

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县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地区)。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市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日喀则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

1959年5月成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

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和县级日喀则市,设立地级日喀则市,日喀则市设立桑珠孜区,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以原县级日喀则市的行政区域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行政区域。

2014年12月1日上午,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桑珠孜区正式挂牌成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桑珠孜区东经82°00′至90°20′,北纬27°23′至31°49′。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按顺时针分别和西北部的谢通门县、北部的南木林县、东部的仁布县、东南的拉孜县,南部的白朗县、西南的萨迦县相邻,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接近全区边境线长的一半,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貌

桑珠孜区处于喜玛拉雅山脉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整个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山脉

横亘全境南部的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间高峰林立,万山高耸。桑珠孜区境内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米)、洛子峰(851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希夏邦玛峰(8012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号称万山之首。另外7000米以上的高峰还有14座。这些山峰绵延逶迤,终年积雪冰川悬垂。除喜玛拉雅山脉的高峰外,还有卡如拉、加措拉、马拉、仲拉、拉吉、马热拉等众多高山。

•平原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是桑珠孜区最大的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宽谷和江孜县——日喀则平原组成。另有喜玛拉雅山脉北侧、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它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这些谷地地势平缓,土层较深,水源较充足,适宜稞麦等高寒农作物生长,是日喀则主要的农业区。

气候

桑珠孜区境内大致有三种区域气候。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地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干旱气候;喜玛拉雅山主脊线以南地区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征为: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300小时。高原紫外线强烈。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东部温带地区为6.5℃,年平均日温差西北部为16℃,东部为14℃。干湿季分明。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干旱多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为干(旱)季或风季。五至九月为雨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较多,在200-430毫米之间,西北部偏少,少于200毫米。东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际波动大。无霜期短,降雪强度小,主要集中在亚东帕里—聂拉木县定日县的南部一带。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亚东县、樟木、吉隆、陈塘、绒辖终年温暖,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最暖日平均气温在18-22℃,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桑珠孜区总土地面积为1760万公顷,耕地面积7.95万公顷,常年播种面积7.5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尚待开垦的荒地有3.3万公顷。全地区草场面积946.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733.3万公顷。草场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带外,大多为高山草甸型牧场。藏南谷地是西藏自治区草质最好的地区,“桑桑酥油岗巴羊”闻名全藏。宜林宜草河谷草甸有2万多公顷,这里水源充足草质良好,适宜发展人工草场,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巨大潜力。

植物资源

桑珠孜区可采伐森林面积4.1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亚东县、樟木、陈塘镇、绒辖等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部分地区。广大河谷农区,适宜种植杨属、柳树等,也有了大量人工造林。但整体森林覆盖率只有0.24%。

桑珠孜区常见的林木品种有高山松、喜玛拉雅冷杉、喜玛拉雅云杉、桦树、西藏落叶松等,其中长叶云杉铁杉长叶松、喜玛拉雅红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贵品种。全地区还广泛分布着众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垫状,茎叶毛绒发达,形大而色彩艳丽,它们顶风傲雪,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众多的野生植物中,许多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著名的有虫草、川贝母天麻天山雪莲花红景天、大黄、党参、雪莲花、黄芪、胡黄连、当归、首乌、麻黄车前乌头、紫苑等300余种。

动物资源

桑珠孜区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家畜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山羊、绵羊、猪、鸡等。野生动物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亚热带温带丛林中的小熊猫属长尾叶猴、野牛、棕熊熊瞎子、金钱豹、猕猴、野猪、河鹿、野猫等几十种。生活在雪线附近有雪豹岩羊

在喜玛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牦牛蒙古野驴、岩羊、羚羊、黄羊、盘羊狐属、野兔、原麝、野狼、猞猁、旱等近百种。鸟类资源中有马鸡属藏雪鸡秃鹫黑颈鹤血雉鱼鸥野鸭斑头雁红嘴鸥、棕头鸟、赤嘴鸟、花蜜鸟科、山雀科珠颈斑鸠、斑鸠、麻雀等200余种。其中野牦牛、野驴、藏羚、岩羊、雪豹、黑颈鹤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渔业资源

桑珠孜区河湖纵横,水面广阔,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都有可观的蕴藏量,鱼类资源主要由裂腹鱼亚科条鳅属类组成,皮厚肉脂多而刺少,味道鲜美。亚东鱼产于亚东河内,特别为人称道,是极为珍贵的渔业资源。

矿藏资源

桑珠孜区的矿产资源丰富。根据普查,共发现矿床、矿(化)点及找矿线索234处,有金、银、锌、铅、锂、锑、汞、铜、铁、锰、、铬、硼、云母、、食盐、芒硝、钾、水晶、硫、磷、明矾石、煤、泥炭、油母页岩、菱镁石、瓷土、石膏、石墨、碳酸钙、仁布玉石等46种,其中硼砂储量较大。其中铬铁矿极具开采价值。只有煤、硼砂、玉石、食盐、石灰石、大理石等被少量开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0年桑珠孜区成立城关镇、联乡、年木乡、江当乡、边雄乡、东嘎乡、聂日雄乡、甲措雄乡、曲美乡、曲布雄乡、曲下乡共11个乡镇。

1988年撤镇分设城南街道、城北街道;1988年撤区建乡时,由原属达竹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联乡;由原属达竹区的2个乡合并建立年木乡;由原属江当区的2个乡合并建立江当乡;由原属江当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边雄乡;由原属东嘎区的5个乡合并建立东嘎乡;由原属东嘎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聂日雄乡;由原属甲措区的5个乡合并建立甲措雄乡;由原属甲措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曲布雄乡;由原属曲美区的3个乡合并建立曲美乡;将曲下乡更名为纳尔乡。

区划详情

1997年,桑珠孜区辖2个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10个乡(联乡、年木乡江当乡边雄乡、东嘎乡、聂日雄乡甲措雄乡曲美乡曲布雄乡纳尔乡)。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人口11万。其中藏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区较为稀少。全区农牧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根据《日喀则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桑珠孜区常住人口为158290人。

政治

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姚常雨

区委副书记、区长:索朗罗布

经济

第一产业

到2002年底,桑珠孜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4亿元,占总收入的65%。农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了65.7%和33.1%。全区粮油总产达到78091万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产21925万斤和3550万斤,增长28.1%和4.5%。其中,粮食产量73984万斤,油菜籽产量4107万斤,蔬菜产量1.58亿斤。全区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7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2.71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57.6%和19.9%。奶类总产量5.72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60.7%和21.7%。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牧业是桑珠孜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桑珠孜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的发展快慢。桑珠孜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全区的1/3,粮油产量占全区的40%左右,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全区的50-70%,粮油生产总量居全区第一位。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饲养量达550余万头(只、匹),折合800余万个绵羊单位,居全区第二位。

后藏是西藏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气候适宜的小气候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的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有稞麦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在吉隆、定日县亚东县喜马拉雅山脉沟谷中,还出产玉蜀黍属、谷子、荞麦等农作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青萝卜卷心菜、莴笋、菠菜、芹菜、韭菜、辣椒、西红柿、黄瓜、大蒜等几十种。部分地区还出产苹果、核桃等果品。当地群众还非常喜欢种植花卉,常见的有吊金钟、卓玛花、格桑花、月季、玫瑰、海棠花等几十个品种。

桑珠孜区不仅是全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大地区,也是盛产农畜土特产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区农畜土特产品有十几种。其中,亚东鱼、帕里牦牛、岗巴羊、桑桑酥油、霍尔巴羊、江孜大蒜、“联嘎姆”高级粑、日喀则荞麦、艾玛岗马铃薯、拉孜优质油菜籽等农畜产品历史悠久,其独特的风味在区内外较有名气。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白朗大棚蔬菜,以“雪域净菜”的响亮品牌及其优良的品质,色泽口感等享誉全区。

第二产业

1959年以前,桑珠孜区根本没有现代工业,民间传统的手工业也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传统的手工业匠人被视为卑贱阶层。民主改革以后,桑珠孜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才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长足进步。全区有电业、化工、机械、建材、林业、汽车修配、食品、文教用品、矿泉水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企业。民族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银加工、毛革制品、卡垫生产以及旅游产品。

199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是1959年的1000倍,1965年的29.3倍。以塘河电厂为骨干的水利发电设施,改变了日喀则点油灯的历史,城镇以上各类工农业企业738家,从业人员11300人,

根据1996年的统计,全区的发电量达5010.95万千瓦小时,原木产量5495.23立方米,锯材3648.04立方米,加工面粉3318.9吨,纺织卡垫7323.38平方米。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

第三产业

2012年一季度,该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1058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7932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4%。

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完成货运量36.66万吨,同比2011年增长15.94%;货物周转量7139.5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84%。公路客运44.05万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7.36%;旅客周转量8049.91万人/公里,同比2011年增长13.55%。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77.9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9.58%。

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家具销售额达到20634万元,兑付补贴额为5224万元;家电销售额达到113213万元,兑付补贴额为22643万元。向18县(市)共配送碘盐3135吨,完成2012年计划的9%。受三大节日相对集中以及来藏游客增加等因素拉动,餐饮业、服装等销售旺盛。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056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52%,市场销售活跃。

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21653户;注册资金达到44029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81,注册资本增长494。

2012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260006万美元(含边境互市贸易额74278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35倍。其中:进口56911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2倍;出口203095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4倍。吉隆口岸沙拉公路通车和边贸企业的增加是边境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大幅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

文化

节日

桑珠孜区百姓,一年要过四次年:公历的元旦、农历的春节西藏自治区的藏历年和后藏的藏历年。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因藏历新年刚好赶上春播,无法过节,固提前一月过藏历年,俗称后藏的藏历年(农民新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桑珠孜区既过藏历12月1日的“农民年”,又过藏历1月1日的藏历年。

过年从藏历12月29日开始。按习俗,要举行“古恰”活动,即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屋内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这天特别注重对传说中的水神司命帝君居住的厨房进行清扫和装饰。房内多种用具洗得干干净净,摆放整整齐齐。在墙上,用面粉画上八祥图徽,表示人寿粮丰,洋溢出祥和的节日气氛。

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最看重的还是后藏的藏历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

歌舞

后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以热烈欢快的“堆谐”最为常见,还有场面宏大的“果谐”,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民俗音乐有情歌、牧歌、酒歌、祝福歌等多种形式,在劳动和生活中男女老少随编随唱,自娱自乐。

后藏也被看作藏戏的发源地,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1365~1455年)就出生在昂仁县南木林县香曲河上的铁索桥,传说就是汤东杰布通过表演藏戏募集资金所建的。优秀藏戏节目《文成公主》、《朗萨姑娘》、《诺桑王子》等不仅在西藏自治区长演不衰,在国内外也深受欢迎。

藏族文学史上,米拉日巴尊者的《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布顿大师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觉囊·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等是藏族历史学上的代表性著作。桑吉坚赞的《玛尔巴传》、《米拉日巴传》、《日迥巴传》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用以活跃生活,教诫后人。

地方特产

日喀则的餐饮与西藏其他地方相同,各种档次的餐馆不少,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装潢设计大都体现了民族特色。例如出日喀则桑孜宾馆,后面的南大街上有很多餐馆。“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都体现了藏民的精神追求。菜肴多为一些有特色的藏餐,如各类灌肠、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糌耙、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夏普青(肉浆)等。汽车站附近的夜市,菜式多样,气氛热闹,值得一尝。解放北路和珠穆朗玛路一带是川菜馆和藏菜馆的集中地。

在桑珠孜区内,有四川省餐馆等汉味餐馆,也有藏味美食,一般在较偏远的藏民聚居区。

旅游纪念

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桑珠孜区的银包木碗、茶盘茶架、藏毯、金丝帽;萨迦县的酥油灯盏、银碗、萨迦藏刀;江孜县的卡垫地毯、挂毯、女式金丝帽;拉孜县的拉孜腰刀藏靴定日县的银碗、银腰扣、陶罐;康马县的则吉背包;吉隆县的木碗。

社会

城市建设

从日喀则继续北往则直达那曲,东行至拉萨市山南市,西进则可直抵阿里。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自治区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陈运和诗《日喀则》一到便感受“扎什伦布寺敞开胸怀坐有全国最高大的镀金铜佛别具一格”。

文化事业

截至2010年,全区18个县(市)参加了文艺演出,以原生态节目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参演人员达4000余人。每年文艺队演出30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

桑珠孜区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对聂拉木县定日县、岗巴等县的文物进行了文化普查(补查)。截至2010年,共完成154处文物点的调查工作。在保护、利用好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推进第三批国家级普查申报工作,并对萨迦县、江孜县、桑珠孜区和拉孜县的7个文物点进行普查,共收集、拍摄图片800余张,笔录文字资料近10万字。

2009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263人次,检查经营单位731家,收缴各类盗版及非法音像制品2015盘(张),收缴各类出版物10896件,停业整顿32家。

桑珠孜区总投资485万元的亚东县定日县定结县、白朗四县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为144个村的“农家书屋”配套发放了书籍。桑珠孜区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各县乡还有不少群众自发组成的藏戏队。桑珠孜区群艺馆和县文化馆4座,新华书店总店16座。桑珠孜区有电影院2座,还有录像、VCD放映厅、卡拉OK等设施

教育事业

截至2009年底,桑珠孜区小学共有224所、初级中学23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与“十五”末相比,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提高了2.84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在2007年和2008年,已全面完成“扫盲”、“普九”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

“十一五”期间,对口援藏省(市)对教育事业的援助力度加大,桑珠孜区教育系统项目建设总投资7.4亿余元,共新建校舍面积23万余平方米。桑珠孜区组织实施了“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9年底,桑珠孜区已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建立收视点235个,计算机教室78个,“班班通”教学资源系统111个,44%的乡(镇)完小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共投入964.3万元,加强桑珠孜区职教中心基地建设;宝钢股份投入845万元,援建了仲巴县职教中心。

医疗卫生

截至2010年,桑珠孜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43家,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22家、疾控机构19家、妇保院(站)8家、乡镇卫生院194家。全区有病床187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0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3人。

到2009年,农牧民年人均免费医疗经费提高到18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

“十一五”期间,桑珠孜区共完成人民医院附属工程及周转房、妇保院医技楼建设;完成17个县卫生服务中心附属工程、8个县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项目、8个县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项目;完成72个普通乡镇卫生院、11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及日喀则市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邮政通信

1959年桑珠孜区已设立邮电局(所)12处,邮路总长度179公里。到1994年,全区邮路长度2745公里,农牧区投递线路9178公里,电报电路23路,长途电话98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5568门,全年邮政快件57432件,邮政储蓄余额达530余万元,邮电业务总量达350.21万元。据1996年最新统计,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已迅速提高到745.35万元。1988年后藏地区的光缆通讯开通,绝大多数县和大多数乡已通电话,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漫游移动通讯等。

旅游

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恩归寺、俄尔寺及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桑珠孜宗堡等,驰名中外。桑珠孜区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和原始森林带,神山、圣湖、草原,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俗习惯。

从拉萨沿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沿途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镶嵌于群山之中;而扎什伦布寺则是日喀则的象征,寺院依山而筑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江孜的白居寺拥有众多佛塔,被誉为“西藏塔王”,寺内的壁画总观结构连贯,局部看自成一体,白居寺和西藏的文化宝库萨迦寺都是西藏的宗教中心。从日喀则继续往南走,将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桑珠孜区区平均海拔3836米。

桑珠孜区有诸多富有特色的景点景观。盛名的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西藏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保存有世界最大溜金铜像佛的扎什伦布寺,享有“第二敦煌”美誉的萨迦寺,闻名遐迩的抗英遗址“江孜宗山堡”,据说可观相的神湖――雍则绿错湖,“世外桃源”之称的吉隆沟,号称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等。

桑珠孜是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班禅喇嘛,又称克珠杰·格勒巴桑布,是康熙赐封藏传佛教中地位与达赖喇嘛相等的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与历代达赖喇嘛是互为师徒的关系。班禅的庙宇扎什伦布寺是黄教的四大寺院之一,位于城南,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兼具宗教和政治功能,是日喀则乃至後藏的行政核心。城东南的夏鲁寺则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起源地,建于十一世纪,并保存有诸多精美的壁画。城内外还有那当寺、俄尔寺、安贡寺等多处古老寺院和民居,大都仍在使用。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30日,桑珠孜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桑珠孜区名列其中。

2020年8月24日,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1年1月19日,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

2021年6月,入选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

参考资料

桑珠孜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20-03-14

桑珠孜区概况地图.行政区划网.2020-03-14

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新华网.新华网.2020-12-08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5

文旅部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97地入选.澎湃网.2020-11-24

桑珠孜区.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1-01-22

定了!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出炉--生态--人民网.人民网.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