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松
高山松(学名:Pinus densata Mast.),别名西康赤松、西康油松,是松纲松目松科松属植物,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3米,一年生枝粗壮,黄褐色,有光泽,无毛,二、三年生枝上的鳞叶逐渐脱落,冬芽栗褐色,针叶通常2针(间或3针)一束,较粗硬,长6-15毫米,宽1.5-2毫米,树脂管3-4个,边生与中生并存,叶鞘宿存。球果卵圆形,长5-6厘米,熟时栗褐色,种鳞的鳞盾肥厚隆起,横脊显著,向下反曲或不反曲,鳞脐显著凸起,有刺,种子淡灰褐色,长4-5毫米,直径3-5毫米,种翅淡紫色,长1-2厘米。
高山松是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特有树种,产于四川省西部、青海省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及云南省西北部高山地区,在康定市以西沿雅碧江两岸及西藏东部海拔2600-3500米向阳山坡上或河流两岸组成单纯林,是喜光、深根性树种,能生于干旱瘠薄的环境。高山松的木材较坚韧,质较细,富树脂,可供建筑、板材等用,种子含油可食用,亦制肥皂、润滑油等。高山松可作四川西部、西藏东部高山地区的造林树种。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3米;树干下部树皮暗灰褐色,深裂成厚块片,上部树皮红色,裂成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粗壮,黄褐色,有光泽,无毛,二、三年生枝皮逐渐脱落,内皮红色;冬芽卵状圆锥形或圆柱形,先端尖,微被树脂,芽鳞栗褐色,披针形,先端彼此散开,边缘白色丝状。针叶2针一束,稀3针一束或2针3针并存,粗硬,长6-15厘米,径1.2-1.5毫米,微扭曲,两面有气孔线,边缘锯齿锐利;横切面半圆形或扇状三角形,二型皮下层,第一层细胞连续,第二层不连续排列,稀有第三层细胞,树脂道3-7(-10)个,边生,稀角部的树脂道中生;叶鞘初呈淡褐色,老则暗灰褐色或黑褐色。球果卵圆形,长5-6厘米,径约4厘米,有短梗,熟时栗褐色,常向下弯垂;中部种鳞卵状矩圆形,长约2.5厘米,宽1.3厘米,鳞盾肥厚隆起,微反曲或不反曲,横脊显著,由鳞脐四周辐射状的纵横纹亦较明显,鳞脐突起,多有明显的刺状尖头;种子淡灰褐色,椭圆状卵圆形,微扁,长4-6毫米,宽3-4毫米,种翅淡紫色,长约2厘米。花期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分布范围
为我国西部高山地区的特有树种,产于四川省西部、青海省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及云南省西北部高山地区。在康定市以西沿雅碧江两岸及西藏东部海拔2600-3500米向阳山坡上或河流两岸组成单纯林。其垂直分布较云南松为高,在森林的下段(即海拔3000米以下)往往与云南松、华山松混生。为喜光、深根性树种,能生于干旱瘠薄的环境。
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雅江卧龙石。
主要价值
木材较坚韧,质较细,富树脂。可供建筑、板材等用。树干可割取树脂。可作四川西部、西藏东部高山地区的造林树种。
高山松寄生
亚灌木
亚灌木,高5—20厘米,绿色或黄绿色,主茎的节间长5—15毫米,粗1.5—2.5毫米,侧分枝多次分枝。花小,腋生或顶生;雄花:黄色,花梗几无,花芽卵圆形,长约1毫米,顶端钝圆,基部为杯状苞片包围,萼片3,卵圆形;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中部;花盘小。果卵圆形,绿色,长3—3.5毫米,直径约2毫米,下半部平滑,顶部为宿萼包围。花期4—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丽江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等地,海拔3000—3900米山地针叶林,常寄生于高山松(Pinus densata)或云南松的枝条上。分布于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东部。模式标本采自丽江。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本种群对我国横断山脉生长的高山松林有一定危害性,尤其在残存林中较常见。
参考资料
高山松 (gāo shān sōng).植物智.2024-03-23
高山松Pinusdensata.植物智.2024-03-23
高山松 (gāo shān sōng).植物智.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