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藏雪鸡

藏雪鸡

藏雪鸡(学名:Tetraogallus tibetanus),别名西藏雪雷鸟、淡腹雪鸡等,是雉科雪鸡属鸟类。

藏雪鸡是大型鸡类,体长49-64厘米。头、颈褐灰色,上体土棕色,具黑褐色虫状斑,翅上有一大的白斑。下体白色,前额和上胸各有暗色环带,下胸和腹具黑色纵纹。上喙长32毫米,略向下弯曲,外观呈圆锥状,嘴角紫色,嘴基橙红色。

藏雪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山地区,其分布向北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帕米尔高原,东抵祁连山脉,向西达克什米尔,向南延伸至整个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在西藏自治区、新疆南部、青海省甘肃省西部和西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都有分布。为高原特有种,是鸟类中垂直分布最高的之一。活动区域夏季高至海拔4500米,冬季下至海拔2500米。栖息于多岩石的高山草甸及流石滩。

2016年,藏雪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藏雪鸡是大型鸡类,体长46-64厘米,体重1.5-2千克。上喙长32毫米,略向下弯曲,外观呈圆锥状,嘴角紫色,嘴基橙红色。头、颈褐灰色,上体土棕色,具黑褐色虫蠹状斑,翅上有一大的白斑。下体白色,前额和上胸各有暗色环带,下胸和腹具黑色纵纹。

雄鸟前额、眼先及耳羽土棕色,头顶、枕、后颈和颈侧淡灰色至褐灰色。颏土棕色、喉及前颈污白色,前颈有一灰褐色环带,上胸土棕色或皮黄灰色和淡灰色,形成明显的胸带;其余下体乳白色,具黑色条纹;尾下覆羽白色,内羽级有黑斑,中央尾羽棕色,具黑色虫蠢状斑,外侧尾羽黑色,具肉桂皮黄色端斑。

早成雏和雄鸟相似,但跗无距。幼鸟似成鸟,但肩以下稍沾棕色,颏、喉土棕白色,前额和前胸土棕色或褐灰色,下胸以下黄白色,两胁具少许黑色纵纹。虹膜褐色到红褐色,嘴角紫色,嘴基及虹膜橙红色,眼周和眼睑石板蓝色,跗蹠及趾暗橙红色至栗色

近种鉴别

相似种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体型大,下胸和股暗灰色,杂以砖红色或栗色粗纹。

生理结构

舌呈细长的三角形,舌前端尖细,后端分叉,在分叉的粘膜上有尖端后指的栉状突,排列为倒“V”字形,共15枚。其后方还有排列为“--”形的尖端后指的栉状突,共10枚。舌根外侧各有4枚尖端后指的栉状突。食管位于咽与腺胃之间,管径较细,以嗦囊为界分成颈、胸两段。胃包括前部的腺胃和后部的肌胃。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藏雪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山地区,其分布向北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帕米尔高原,东抵祁连山脉,向西达克什米尔,向南延伸至整个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分布国家包括塔吉克斯坦不丹印度尼泊尔、中国等。

在中国,藏雪鸡在西藏自治区、新疆南部、青海省甘肃省西部和西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都有分布。

亚种分布

藏雪鸡一共有6个亚种。

栖息环境

藏雪鸡为高原特有种,是鸟类中垂直分布最高的种类之一。其通常栖息在岩石较多的地方,如流石滩、高山裸岩带和其下的高寒草甸草原。其活动区域夏季高至海拔4500米,冬季下至海拔25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藏雪鸡是一种广食性鸟类。主要食用叶片,其次为茎,再次是花和果实(种子),最后为根。其主要以禾本科(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菊科(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刺儿菜蓟属 setosum)植物为食,而毛茛科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玄参科豆科罂粟科龙胆科植物蓼科、蔷薇科、十字花科也较常见。分布在尼泊尔的藏雪鸡还经常在马铃薯田中觅食。在笼养条件下,育雏期的亲鸟还会捕食一些苍蝇来喂食雏鸡

藏雪鸡对不同植物器官的取食比例随季节变化,叶片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而种子比例则逐月上升,特别在夏季7-8月上升明显,根和茎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花的比例7月最高,8月降低。

节律行为

藏雪鸡昼夜均活动,例如分布在贡嘎山西坡的藏雪鸡昼夜活动高峰出现在上午8:00-10:00和下午18:00-20:00。

藏雪鸡有季节性、两上两下的垂直迁移行为,冬天主要活动在气候干燥、日照时间较长、相对温暖和海拔较低的地区。随天气转暖,逐渐往高山迁移,春秋两季活动在裸岩和风化岩屑堆积的高山地区。夏季则又下到植物种类较多、食物丰富的高山裸岩带下缘进行繁殖、育雏活动。

社群行为

藏雪鸡喜集群活动,通常数只、十几只或者几十只成群活动。进入繁殖期,在迁移过程中由大群活动逐渐分散成3-5只的小群。

鸣叫特点

繁殖期藏雪鸡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中午较少鸣叫。公鸡的叫声有2种:一种是呼叫雌鸡的叫声,为“咕、咕、咕……”声;另一种是受惊、受伤、失偶后的叫声。雌鸡一般不鸣叫,只在起飞时才发出鸣叫声。

活动特点

藏雪鸡性机警、畏人,在数百米外见到人的身影便会奔走逃避,往往向山上跑,追赶者接近时则由高处滑翔飞向低处或从这个山头滑翔到另一山头,飞行可达数百米。藏雪鸡有时会把头塞在翅膀下休息。

生长繁殖

藏雪鸡的繁殖季节从5月中旬开始,分群的数天后,雌雄鸡便开始频繁的短距离飞跃,雄鸡较活跃,同时发出求偶的高亢鸣叫,开始发情交配。

在笼养条件下的藏雪鸡比野生状态下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期。发情的公鸡早晨会高声鸣叫,白天有频繁的涨尾、展翅及小跑等行为,其眼后部裸露皮肤日趋变白。而发情的雌鸡偶尔在白天里涨尾并鸣叫,但声调不如雄鸡高。

筑巢

繁殖期间,雌、雄鸡积极寻找营巢地点,开始筑巢准备产卵。藏雪鸡的巢较为隐蔽,常筑于悬岩或裸岩裂隙处的灌木或草丛下的洞穴内。巢呈椭圆形,长径约25厘米,短径约10-20厘米,深约7-12厘米,巢里面的垫材有枯草、羽毛等。

产卵孵化

筑巢后藏雪鸡开始陆续产卵,但每年仅孵化一窝。窝卵数3-12枚。卵呈圆形,浅橄榄绿色,卵壳上有褐色斑点,在卵的大头处斑点较多。产卵时间需要10-15天,每1-2天产卵1枚。

卵的孵化完全由雌鸡担任,雌鸡不轻易离巢,白天仅觅食1次,一般在上午9:00-10:00,每次约20-30分,有较为固定的觅食路线。但也有孵化中的雌鸡傍晚觅食而归,雌、公鸡飞翔归巢时落在离巢200-300米之外,然后从草、岩石丛中绕行回巢。雌鸡产卵或孵化时,雄鸡在巢附近活动,常站在高处伸颈静立观望,觅食时也会不时向四周张望,较少鸣叫,遇有敌害便迅速离巢向高处奔跑并鸣叫。雌鸡在产卵和孵化时较为恋巢,人行至巢旁但没有注视巢时,雌鸡不会立即离巢,仍紧伏于卵上,缩颈不动观望,其体色与周围环境较为相似,不易被发现。只有当人注视其巢时,雌鸡才突然弃巢飞走,随即与雄鸡相聚,在人离开约20分钟后,雌鸡返回巢中继续孵卵。

生长发育

早成雏早成性,通常在孵化的第一天就开始觅食。

初生雏鸡体长10厘米左右,腹部突出,似球状,全身披绒羽,胸腹部绒羽为乳白色,头、颈、背部有大量黑色斑纹,跗蹠以下为淡黄色。5日龄时已长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复羽,尾羽开始出芽,羽毛小如绒毛,无法辨认出小翼羽。

人工养殖

藏雪鸡在中国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禁止私人违规饲养。

日常管理

人工养殖藏雪鸡,饲料通常有以下三大类:谷物类(稞麦、小麦)、青绿食物(青稞和小麦幼苗、结球白菜、莲花白菜、美国佩兰Agrostis sp.、草木樨草木樨属 sp.、水芹水芹属 sp.、早熟禾Poa spp.、鱼叶莴苣Lagseris sp.)和混合饲料。

饲养人员需及时打扫鸡舍卫生,及时投喂食物并更换清洁水源。

疾病防治

藏雪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易患的常见疾病有鸡痘、鸡白痢和食卵癖等。患鸡痘时,眼部出现肿大并分泌泡沫状液体,可用药物进行治疗。藏雪鸡患鸡白痢时表现为频繁饮水,成年藏雪鸡的粪便呈绿色泡沫状,雏鸡的排泄物为白色粘状物,翅下垂,精神不振。需及时救治,否则易导致成年藏雪鸡因内出血而突然死亡,患鸡白痢的雏鸡死亡率也较高。一些雌性藏雪鸡在产卵期易患食卵癖,一旦患上该病,食物中强化动物性成份的治疗方法没有太大效果,因此在藏雪鸡进入繁殖期前,在食物中强化动物性成份较重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在极高海拔和岩石地形上进行野外工作存在困难,藏雪鸡的全球种群规模和趋势尚未得到量化。但是中国学者曾于1990年粗略估计整个西藏自治区地区藏雪鸡的种群数量为20万只。

致危因素

藏雪鸡易受到冰川退缩和随之出现的气温升高的影响。全球变暖是青藏高原冰川部分融化的原因。藏雪鸡的种群规模在1990年代有所下降。为获取经济效益,不法商人对藏雪鸡资源掠夺性的盗猎,导致了藏雪鸡资源的减少。人为地砍伐灌木,大量的灌木被当薪柴烧掉,直接破坏了藏雪鸡的栖息地,破坏了草地生物多样性和草地生态平衡。

保护级别

2016年,藏雪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藏雪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藏雪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参考资料

藏雪鸡.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09

..2024-10-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2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Tetraogallus tibetanus.ITIS.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