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拉孜县

拉孜县

拉孜县(Lhatse 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下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全县辖9乡2镇,99个行政村,2022年末总人口6.78万人,国土面积449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50米。

拉孜县是西藏自治区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拉孜县为达孜宗、德庆宗、拉木奚、邦堆谿辖地。1959年12月,两宗四溪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拉孜县属于日喀则市。2016年12月7日,拉孜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12月9日,拉孜县退出贫困县(区)。拉孜县具有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日温差大、雨水集中等特点。全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有“两江三河”,即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江、萨迦河、芒嘎河和热萨河。拉孜县风景名胜主要有拉孜木扎山石窟、锡钦温泉及查木钦古墓群等。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2亿元,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07万元,同比增长81.49%,完成税收收入2871万元,同比增长160.53%。

2019年1月9日,拉孜县凭借拉孜堆谐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3年3月,拉孜县荣获“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名称

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市区东部。“达孜区”一名,系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虎峰。其名称来历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按军士战功大小,分别给予虎头、虎颈、虎腹等不同等级的奖励,并在战死军士的坟墓上饰以虎头花纹。

历史沿革

拉孜县是西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吐蕃王朝时期之前,部落分居,地界混乱,元朝正式统一西藏并归入其版图。1713年起,清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克珠杰·格勒巴桑布,拉孜被划入由班禅管辖的后藏。

新中国成立前,拉孜县为达孜宗、德庆宗、拉木谿、邦堆谿辖地。1959年12月,两宗四溪合并成立拉孜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1968年7月,县府从拉孜镇迁至曲下镇。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拉孜县属于日喀则市。2016年12月7日,拉孜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12月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拉孜县退出贫困县(区)。

行政区划

拉孜县辖2镇9乡,即曲下镇、拉孜镇、锡钦乡、热萨乡、柳乡、扎西岗乡、彭措林乡、扎西宗乡、曲玛乡、查务乡、芒普乡,98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地处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全县平均海拔4050米,东西长约69公里,南北宽约98公里。拉孜县人民政府驻地曲下镇,海拔4010米,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至拉萨市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拉孜县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是通往日喀则地区西部九县必经之要道,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县南部,新藏公路即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由县辖查务乡驻地查务村起始,与318国道在县城以西查务乡查务村相交。

气候特征

受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海拔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拉孜县气候复杂多变,具体表现为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日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节少雨雪多大风。每年气候可分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热,日变化大,年变化小,春秋季气温升降缓慢,雨热同季,燥旱同季。拉孜县位于沿江河谷西段,盛行南风,频率为16%,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年平均气温为6.6℃,极端最高气温为28.7℃(日喀则地区最高),最低气温为-19.1℃,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左右。年降水量297.6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平均降水量281.6毫米,占全年的94.6%;年平均降雪只有10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5.9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9天(日喀则地区最短),平均相对湿度为34%(日喀则地区最小)。

水文状况

拉孜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系纵横,有“两江三河”,即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江、萨迦河、芒嘎河和热萨河,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6公里。境内有大小湖泊9处,其中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达2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径流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拉孜县土地辽阔,国土面积4490平方公里(0.449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501.99万亩,耕地总面积12.86万亩。

矿产资源

拉孜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蕴藏金、银、铅、锌、铁、铬、铜等多种矿产,但截至2000年,拉孜县境内矿产资源调查程度较低。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拉孜县常见的植物主要有砂生槐、小角柱花、沙棘固沙草水柏枝、锦鸡儿、绢毛蔷薇芒草嵩草等。拉孜县主要药用植物资源有棱砂贝母、大黄、雪莲花、蒲公英、半夏、黄芦木刺参科麻黄夏枯草独一味藏黄芪黄精东北南星、雪灵芝等100余种藏医药用植物及多种中草药植物。造林树种主要有杨属、柳树、榆树等。已记录拉孜县境内有维管植物58科166属304种。其中苔藓植物6科11属22种,蕨类植物4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门46科150属274种。

动物

拉孜县珍稀动物有灰颈鹤、黑麝黑颈鹤藏雪鸡蒙古野驴、天鹅等,仅黑颈鹤每年在县境内栖息繁殖有300多只。

政治

截至2025年4月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2021年,全县常住人口为5635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9286人相比,增加7069人,增长14.34%,年平均增长率为1.35%。

家庭户人口

第七次人口普查共有家庭户12925户,家庭户人口为5321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1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07人减少0.95人。 

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405人,占52.18%;女性人口为26950人,占47.8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01上升为109.11。

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458人,占27.43%;15-59岁人口为35983人,占63.85%;60岁及以上人口为4914人,占8.7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90人,占5.3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减少0.4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减少1.2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1.6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长0.53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541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92人,汉族人口为184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5634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254人,汉族人口增加1181人。

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65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42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84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17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50人上升为648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91人上升为487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423上升为174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19人下降为3048人。

城乡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315人,占21.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040人,占78.1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925人,乡村人口增加144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0.91个百分点。

乡镇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的乡镇分布如下:曲下镇12683人,增长102.51%;拉孜镇5920人,增长0.85%;扎西宗乡2883人,增长5.33%;曲玛乡4620人,增长1.74%;彭措林乡4182人,增长12.60% ;扎西岗乡6347人,下降0.17% ;柳乡3867人,增长9.14%;热萨乡3503人,增长1.68%;锡钦乡6053人,增长5.64 %;芒普乡2983人,下降12.08%;查务乡3314人,下降10.24%。

经济

综述

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2亿元,同比增长12.2%。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07万元,同比增长81.49%,完成税收收入2871万元,同比增长160.5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56.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4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09元。

第一产业

农业

拉孜县通过实施“八个推广,八个确保”举措,多维度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在耕地建设上,借助“农田党建”引领,建成11.21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87%的耕地面积,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位居全区第二。种业发展成果丰硕,累计建成2.3万亩一、二级种子田,打造2个“千亩”良种繁育基地。同时,整合710.54万元资金推广稞麦良种,2024年推广面积达8万亩,良种覆盖率超94%,并开展盐碱地青稞试种,探索新的粮食增产路径。在科技兴农方面,强化技术包保服务,专技人员年均上台授课4次以上,下农田指导超60天。饲草种植推广成效显著,为农牧民提供种子,实现有畜户房前屋后种草基本覆盖,近三年,全县累计集中连片人工种草4.3万亩。保障了饲草自给。2023年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投资6462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2.45万亩、建成小型农田水塘26座,农机“三项”作业率达80%。实施土地流转0.67万亩、托管半托管2.5万亩,试点开展稞麦产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项目。发挥“三区”科技人才优势,全年农作物播种12.86万亩,良种推广8万亩,粮油总产量10221万斤;推广人工种草2.37万亩,饲草产量9500吨。

牧业

在畜牧业在品种改良上,引进优质种公羊2681只、白绒山羊种羊872只,完成黄牛改良15000头,提升了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完成野牦牛经济杂交192头、黄牛改良4369头,全年牲畜出栏9.21万头(只、匹),肉、奶、禽蛋产量分别达2194吨、4688吨、158吨。

第二产业

2023年,拉孜县供暖供氧、市政道路、锡钦花海等项目竣工投用,完成西部党校、藏医院、交警大队车管所等基建项目。投资9164万元实施生态项目10个,完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生态保护与恢复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推进查务乡那布西村集中连片砂生槐水利灌溉试点工程。完成14家合作社基建改造,养殖合作社总收入1210.45万元。19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帮扶产业5个、农牧民合作社18个,提供就业岗位341个。支持农牧民施工企业承建政府投资项目,涉及项目73个,投资1.03亿元。41所学校供暖项目投用,新建8所村级幼儿园。建成公琼等3条农村公路,改造木村等3座危桥,实施春门村等3个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第三产业

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30.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95.36万元、文化产业收入300余万元。

特色产业

拉孜县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抓好有机种养加业,依托11个乡镇养鸡合作社把藏鸡养殖打造成脱贫产业,依托“万亩油菜基地”把小松菜打造成品牌产业,谋划和引进适合拉孜的、有潜力的、有市场的有机种养加业;成立拉孜县民族手工业协会,把谢玛氆氇、羊毛加工、藏靴、藏刀、六弦琴等民族手工业统筹整合起来,实现抱团经营、规模经营,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借助上海杨浦区“百年大学”优势平台,把扶贫产业园区打造成有规模、有技术、有亮点的优势园区。

社会事业

教育

2022年拉孜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所,其中高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幼儿园及学前教学点55所(县城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村级幼儿园28所、村级学前教育点15个);与2012年相比,幼儿园及学前点增加了25所。教职员工927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163人、初中专任教师210人、小学专任教师383人、学前专任教师142人、教育局事业人员29人。较2012年相比,专任教师增加376人;学生13172人,其中幼儿生2644人、小学生6200人、初中生2423人、高中生1905人;十年增加了4264名学生。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学率78.62%,十年提高毛入学率近44个百分点,小学毛入学率101.69%,中学毛入学率116.43%,中小学毛入学率一直巩固在10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100%,与2012年的98%,提升了2个百分点。

科技

截至2025年3月,拉孜县累计建成2.3万亩一、二级种子田,打造2个“千亩”良种繁育基地。同时,整合710.54万元资金推广稞麦良种,2024年推广面积达8万亩,良种覆盖率超94%,并开展盐碱地青稞试种,探索新的粮食增产路径。

在科技兴农方面,拉孜县强化技术包保服务,专技人员年均上台授课4次以上,下农田指导超60天。 在饲草种植方面,拉孜县为农牧民提供种子,实现有畜户房前屋后种草基本覆盖。在品种改良上,拉孜县引进优质种公羊2681只、白绒山羊种羊872只,完成黄牛改良15000头,提升了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在机械化推进上,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拉孜县获评全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通过强化动物防疫培训和责任落实,筑牢牧业安全防线。补齐农牧业设施短板,建成68座水塘,保障灌溉用水。开展多样化培训,培养乡土人才,优化科技特派员考核。

卫生

截至2018年,拉孜县共有医疗机构116个,其中1所县级卫生服务中心,11所乡镇卫生院,94个村级卫生室,6个诊所。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县最大的医疗机构,设有19个科室,基本满足全县人民医疗卫生需要。拉孜县主要从完善农牧区医疗保障建设着手,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拉孜县针对慢性病特点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建档立卡人员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率达到100%;贫困户患者住院发生费用报销比例在原住院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5%,并继续实行22种重大疾病和棘球蚴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原普通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10%进行报销的政策,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保障水平。拉孜县全面推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面和可及性不断提升。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落实卫生惠民工程、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社会保障

2023年,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脱贫群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排查整治,实现教育、医疗、住房、水利等领域问题动态清零。投入衔接资金2.84亿元,建成帮扶产业33个,实现分红645.67万元,覆盖脱贫家庭和监测户1856户。完成14家合作社基建改造,养殖合作社总收入1210.45万元。19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帮扶产业5个、农牧民合作社18个,提供就业岗位341个。吉角村高海拔搬迁项目顺利交付,芒普乡达龙村、拉孜镇措布村美丽宜居村和柳乡柳村乡村振兴示范引领试点村二期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开展树立农牧民新风貌和“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一分离两提升三平台”有力推进,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扎西岗乡顿珠顶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孜堆谐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传统藏式堆谐踢踏舞,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八思巴时期,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2024年10月21日,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审核,拉孜堆谐被确认为“历史最悠久的藏式堆谐踢踏舞——桑珠孜区拉孜堆谐”。

地方特产

拉孜藏刀主要分布在拉孜县的拉孜镇拉孜村、柳乡孜隆村等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铸造工艺上,可上溯到1世纪止贡赞普在位时期。旧时拉孜地区的人们主要以打制藏刀为生,并世代相传。传说在江孜抗击英军入侵时所使用的战刀和兵器,是由拉孜村打造提供的。桑珠孜区其他地区的藏刀技艺,如谢通门县,也是因拉孜雪村工匠的迁居而衍生出的枝脉。十世班禅曾到拉孜视察藏刀的生产技艺,对之寄予很高的厚望。拉孜藏刀在上千年的锻造历史中,虽然历代名流、文人墨客对它赞不绝口,但与之相关的工艺记载少而甚少。长期以来,拉孜藏刀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授受,代际相承。由于旧西藏自治区铁匠艺人地位低下,铸刀工艺难以有效传承,掌握拉孜藏刀手工铸造技艺的艺人极少,到20世纪末濒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拉孜藏刀从刚开始的选材到冶炼、打制加工到成刀繁多的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很高。虽然已有不少著作对相关的藏刀工艺流程进行论述,但真正的拉孜藏刀加工绝技是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的,它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拉孜藏刀工艺流程尽管难以用文字记述,但它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也是研究西藏自治区宗教史、文化史等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丰富和完善藏史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

拉孜县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是通往日喀则地区西部九县必经之要道,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县南部,新藏公路即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由县辖查务乡驻地查务村起始,与318国道在县城以西查务乡查务村相交。

风景名胜

芒普旅游区

芒普旅游区区内不仅有建筑风格独特的佛教庙宇,还有墓格林温泉,以及供人们休憩的山间林带、草坪地。芒普乡秋古温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养功效很好。曲吉尼玛生前曾在此温泉沐浴半月有余。

芒普温泉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坐落于拉孜县芒普乡西南8公里的秋古村,距拉孜县城约30公里,海拔4100米,从半山腰的石缝中渗涌出五个小泉,流入两个各约20平方米的人工水池。温泉水的清澈程度随矿物质的性质而经常改变,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呈乳白色。据传对胃、胆、关节炎、眼疾、高血压骨折坐骨神经痛皮肤病、脓疮等疾病疗效较佳。

拉孜木扎山石窟

拉孜木扎山石窟位于拉孜镇拉孜村以西,窟面阔2.65米,高3.2米,进深3.5米。洞内有巨型如来佛祖雕像及各种浮雕,如来佛浮雕大者高1.53米,小者高0.53米,造像风格古朴而庄重,是西藏自治区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

昌木钦墓地

昌木钦古墓群系吐蕃王朝时期藏王墓葬群,位于拉孜县曲玛乡昌木钦乡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藏王墓葬群共有墓葬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为梯形,亦有塔形及长条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处封土边长78米,高达17米。现存墓堆为台式平顶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高约15至20米,原为方形平顶,由于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已形成了圆形平顶。墓地竖有藏文墓碑和一对石狮,石狮雕刻粗犷古朴,为艺术珍品。据专家初步分析,古墓碑碑文记载,该墓与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有关,该墓群有可能系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家族后裔的坟墓。

锡钦温泉

锡钦温泉坐落于拉孜县城以东10公里处,与日喀则市相距133公里,距离318国道约0.5公里,海拔4010米。作为天然地下泉水,锡钦温泉是日喀则有名的“三大”温泉之一。锡钦温泉水质优异,水体清澈透明、无异味,温度适宜。泉水中富含氯及多种化学元素,对各种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胃病、外伤引起的腰腿痛和脱发等疾病都有较好疗效,而且能够调节血压,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瘫痪也有康复作用。

查木钦古墓群

查木钦墓群位于西藏拉孜县曲玛乡查木钦村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藏语里面“查木钦”意为集贸市场、交易市场,早在吐蕃时候,在这个地方,一是比较繁华,二是生产和各个方面比较发达。该古墓群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吐蕃王朝时期藏王墓葬群,一共有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为梯形,亦有塔形及长条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处封土边长78米,高达17米。现存墓堆为土成的台式平顶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高约15至20米,原为方形平顶,由于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已形成了圆形平顶,墓地竖有藏文墓碑和一对石狮,石狮雕刻粗扩古朴突为艺术珍品。据专家初步分析,古墓碑碑文记载,该墓与吐蕃赞普赤热巴中有关,该墓群有可能系吐蕃五朝末代赞普一朗达玛家族后裔的坟墓。

整个墓地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420米,共有封土丘墓34座。西区东西长760米,南北宽850米,共有封土墓丘101座。西区内有遗存石碑一块,用整块条石刻成,大体呈长方形,顶部略呈三角形,高2.1米,宽0.45米,厚0.2米。碑身四面刻有藏文,均为阴刻横书,正面32行,背面28行,左侧32行,右侧25行。墓地中除出土石狮、石碑外,墓前还发现28个殉葬坑。

查木钦墓群中发现的一块藏文石碑,是刻于公元838年至841年间。碑文文字记载有关赤祖德赞及建立佛寺等内容,其余已无法辨认。查木钦墓群极为壮观,高大的墓葬封土好似一座巨垒座落在山间,该墓群规模仅次于藏王陵,它对研究吐蕃时期后藏一带的政治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远古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2006年,查木钦墓作为唐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拉孜概况.拉孜县人民政府.2024-03-07

拉孜县基本情况.拉孜县人民政府.2024-07-27

拉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1].拉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1].2025-04-05

拉孜县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数据.拉孜县人民政府.2024-07-27

行家:世界最高地区 从拉萨启程阿里.新浪汽车.2025-04-05

第三批城镇化试点地区公布(名单).手机环球网.2025-04-05

西藏实现全域脱贫摘帽.中国新闻网.2024-03-07

让灵魂在更迷人的路上:冬游后藏.西藏商报.2025-04-05

查木钦墓群.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5-04-05

2024年拉孜县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拉孜县政府工作报告.2025-04-05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4-03-07

西藏三县荣获“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西藏日报.2025-04-05

野生动植物乐土.康巴传媒.2025-04-05

拉孜县人民政府·领导之窗.拉孜县人民政府·领导之窗.2025-04-05

副县长:郑林.拉孜县人民政府.2025-04-05

副县长:李赟峰.副县长:李赟峰.2025-04-05

副县长:付宜锋.副县长:付宜锋.2025-04-05

副县长:边巴卓玛.副县长:边巴卓玛.2025-04-05

副县长:杨志强.副县长:杨志强.2025-04-05

领导简历.领导简历.2025-04-05

副县长:达贵.副县长:达贵.2025-04-05

【拉孜这60年】产业发展看拉孜:“三农”攻坚结硕果 高原农牧焕新颜.微信公众号.2025-04-05

【喜迎二十大 非凡十年⑤】拉孜教育蒸蒸日上 “数说”教育变化.微信公众号.2025-04-05

“堆谐之乡”西藏拉孜县:着力打造健康拉孜.中国西藏网.2025-04-05

“历史最悠久的藏式堆谐踢踏舞——日喀则拉孜堆谐”世界纪录认证成功.拉孜县人民法院.2025-04-05

芒普温泉.拉孜县政府新闻网.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