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约翰·欣克利

约翰·欣克利

约翰约翰·欣克利(又名:欣克利)于1981年3月30日刺杀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未遂。

约翰·欣克利出生于俄克拉何马州的阿德莫尔(Ardmore),在得克萨斯州长大。高中以后举家迁往科罗拉多州。父亲是科罗拉多州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生意颇大,富甲一方。

人物经历

约翰欣克利于1981年3月30日刺杀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未遂。

像美国历史上多起刺杀总统案一样,欣克利(John Hinckley,Jr.)行刺里根总统案扑朔迷离,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其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事件经过

1981年3月30日,里根前往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希尔顿饭店,出席产联-劳联下属的建筑工会大会并发表演讲。结束后,里根经侧门离开饭店,从一排记者和摄像机前走过,正待上车之时,混杂在记者群中的欣克利掏出手枪,瞄准总统连开六枪。

在案发现场,刺客当场被擒,人枪俱获,铁证如山。警方根据从凶犯身上搜出的证件和钥匙等线索,迅速追查到刺客住处。令人吃惊的是,根据刺客欣克利在旅馆留下的“诀别书”,他刺杀总统的动机,竟然是痴迷电影明星朱迪·福斯特,追星不成,便试图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以轰动效应赢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睐。

欣克利的父亲是科罗拉多州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与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等豪门权贵有生意往来,得知行刺案后,决定不惜破费重金,聘请著名律师和专家证人出庭,以精神错乱为由,为儿子进行无罪辩护。

成长经历

根据警方调查,欣克利没有任何犯罪或国际恐怖组织背景。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欣克利还算正常,羞涩内向,酷爱文体,喜欢篮球和橄榄球,对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Beatles)格外迷恋,收集了“披头士”的全部唱片,而且还是演奏吉他的高手。可是,从高中开始,欣克利性格突变,在学校极度自闭,情绪低落,狂热地写诗、作曲和听摇滚

1973年高中毕业后,欣克利不务正业,一心想当摇滚歌星。在其父连逼带劝之下,他好不容易进入得州技术学院,主修文学和音乐。入学后,他迷恋艺术摇滚,学业荒废。一年后,因成绩太差,无法继续学业,他变卖了家里送的小轿车,飞往洛杉矶,在好莱坞瞎闯,试图靠作曲一举成名。为了向家里要钱,欣克利编造谎言,吹嘘自己正在与影视公司洽谈音乐合同,并与一位女星频繁约会,急需用钱。欣克利父母得知后喜不自禁,就把钱打给他。

在洛杉矶期间,欣克利偶然看了福斯特出演的影片《出租车司机》。他不仅对扮演妓女的福斯特一见钟情,而且对影片中的男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极度崇拜,刻意模仿。在影片中,这位司机孤寂落魄,一事无成,情场失意。他留下一封“诀别信”后,铤而走险,企图行刺总统候选人。在影片结尾,司机虽然行刺未遂,但歪打正着,击毙歹徒,救出妓女,顿成英雄人物,赢得了媒体和意中人青睐。

心里压抑

社会学的角度看,欣克利有点儿像当代美国社会中的“雅废”,又称“年轻的都市失败者”(Young Urban Failure)。这类人的品位并不低,且小有艺术天赋,但是,在金钱社会的无穷欲望和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幻想破灭,忧郁颓废。

数年过后,欣克利生活难以为继。他只好编造假话,说碰上了蒙面大盗,钱财被劫,自己连惊带吓,身患重病,需要回家养病。返家后,欣克利父母见儿子身体尚好,不像有重病的样儿,只是精神疲惫,郁郁寡欢,便建议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在写给医生备案的个人自传中,欣克利主动“交代”了自己对福斯特的迷恋。但医生对这种司空见惯“单相思”未予足够重视,给出诊断:欣克利的身体和精神都很正常;他的毛病是游手好闲,缺乏人生目标。

根据医生诊断,欣克利父母希望他确立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欣克利当即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当作家,听说名校耶鲁大学正在开办一个“作家训练班”,希望能够入学深造。实际上,欣克利对父母耍了个心眼儿。他当时已通过媒体报道,得知福斯特入学的新闻。

赶出家门

1980年初秋,欣克利来到耶鲁。他曾多次与福斯特迎面相遇,但却临阵怯场,没胆量正面搭讪,欣克利只好侧面迂回,多次给福斯特打电话、写情诗、送鲜花,结果却是没有音讯。

追星不成,欣克利极度沮丧。他给父母打电话,报怨耶鲁之行令人失望,要求回家养病。实际上,他此时已暗下决心,要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赢得意中人的爱慕。于是,他尾随正在全国各地竞选连任的吉米·卡特,企图行刺。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得手。回到科罗拉多州家中后,欣克利心情低落,郁郁寡欢。他的父母再次请来心理医生。这次,欣克利谈吐谨慎,守口如瓶,对医生隐瞒了追星失败、购买枪支、谋图行刺总统等内心隐秘。医生检查后得出同样结论,欣克利一切正常。

1980年12月,媒体突传噩耗,摇滚巨星列农在纽约遇刺身亡。欣克利悲痛欲绝,专程前往纽约,参加了纪念列农的烛光晚会。回家后,他仍然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欣克利父母深感不安。1981年3月下旬,根据心理医生的建议,欣克利父亲痛下决心,把不成器的儿子扫地出门,让他独立闯荡,自食其力。

刺杀总统

被扫地出门后,欣克利前往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住进距白宫只有两街之遥的一家旅馆,根据白宫提前公布的总统日程安排,开始谋划行刺里根。行刺前两小时,他模仿《出租车司机》中的情节,给福斯特写了一封情深意长的诀别信:“亲爱的茱迪,当我行刺里根时,我本人极有可能已当场身亡。所以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向你承认,我之所以铤而走险,实因迫不及待地要感动你的芳心……以牺牲我个人自由,甚至可能生命的方式,希望能够改变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1〕在欣克利案中,这封意乱神迷的诀别信至关重要,它后来成为辩方律师证明被告精神错乱的重要证据。

审理过程

欣克利入狱后,联邦政府起诉他犯有非法购买、拥有、使用枪支和谋杀总统、重伤四人等十三项重罪。欣克利虽然“罪大恶极”,但在正当程序的保护之下,仍然得到了公正处置。控辩双方都派出精神病专家,与欣克利反复接触交谈,观察谈吐举止,诊断心理精神,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们还对与欣克利打过交道的各界人士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取证。

各执一词

1982年4月27日,联邦法院开庭,正式审理欣克利案。控方律师和医学专家认为,欣克利虽然精神怪异,行为乖张,不可理喻,但是,他并非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他谋划行刺卡特总统和刺杀里根总统之举,并非精神失常,鬼迷心窍,而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蓄谋已久,冷血实施。因此,他应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辩方反驳说,欣克利毫无政治动机,手无缚鸡之力,甘冒杀身之祸,以荒诞不经的方式追星,其想法和行为大异于常人。从医学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典型的“妄想狂”型精神病患者,把自己与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虚构角色混为一谈,异想天开,神智错乱。因此,被告不应负任何刑事责任。

庭审时,欣克利父亲出庭作证,老泪纵横,使陪审团深受触动。他痛苦地回忆说,儿子自幼胆怯害羞,与人为善,若非意乱心迷,精神分裂症,绝对不可能铤而走险,干出谋杀总统这种骇人听闻的暴力罪行;自己身为父亲,常年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儿子的教育。由于儿子长大成人后不甚成器,做父亲的过于简单粗暴,未能发觉孩子的心理疾患,反而采取“休克疗法”的强硬手段,将儿子扫地出门,以致铸成弥天大祸,如今追悔莫及。他向法庭表示,希望父代子过,换得儿子今生平安无恙。

审判依据

在美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涉及精神病无罪辩护的规则主要有两条:一为“麦纳顿规则”(M’Naghten Rule),又称”对错规则”,即如果被告人因某种精神病影响而缺乏理智,在案发之时不知其行为的性质或对错,则被告不负任何刑事责任。另一个是著名的“德赫姆规则”(Durham Rule),又称“结果规则”。“德赫姆规则”的定义颇为宽泛,甚至连“情绪残疾”(Emotional Disability)也算精神疾病;由此,如果被告的行为系精神错乱或情绪残疾所造成的结果,则不负任何刑事责任〔2〕。

依照当时的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涉及精神病无罪辩护的刑事案中,控方负有举证重任。可是,由于精神病鉴定并非“科学”,判断一个人是否患病及其严重程度的标准,常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致使控方很难毫无争议地证明:案发之时被告的神智百分之百正常。仅凭欣克利留下的那封诀别信,辩方就可以提出合理挑战,断言欣克利鬼迷心窍、精神分裂症。与此同时,美国法律还规定,只有当控方呈堂的证据确凿无疑,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严格标准时,陪审团才能将被告定罪。

审判结果

在法律和诉讼规则偏袒之下,虽然欣克利似乎只是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却在法庭诉讼中占尽先机。1982年6月21日,陪审团裁定:欣克利无罪,理由是他作案时精神错乱。法官宣布:把欣克利送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所名叫圣伊丽莎白的精神病医院,接受监护治疗。欣克利本人无动于衷。他的父亲百感交集,案后辞去公司要职,捐赠巨额财富,在华盛顿市郊成立了一个资助精神病研究和鉴定的医学基金会。

判决公布,举世皆惊!改革开放之初,这个轰动一时的司法大案既令人震惊,又启人深思,触发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震荡和深入思考。《世界知识》执行主编徐波回忆道:“甚至里根在上台不久遇刺受伤这一经历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方面,它使我们了解到,美国社会原来是如此复杂,随便一个人手里就能有一把枪,而且,随便一个人就敢向总统开枪。另一方面,也并不因为谋杀的是总统,刺客就要被视作十恶不赦的‘现反’,而是在认定他患有精神病之后,将他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里根总统本人也并不对他进行蓄意报复。”〔3〕

事件过后

实际上,里根总统本人不但未对刺客进行蓄意报复,而且在得知欣克利为精神病患者后,立刻在医院病房中为他祈祷平安。伤愈出院后,里根打算邀请欣克利来白宫见上一面。因这个想法荒谬绝伦,在总统幕僚苦劝之下,里根最终打消了这个好莱坞式的荒诞剧念头。

在精神病院,欣克利接受治疗。1984年圣诞节前夕,即判决仅两年后,据医生诊断,认为欣克利病情大有好转。经院方同意,每逢节假日,欣克利可以在医务人员监护下,回家与父母团聚。从医学角度而言,与家人团聚,而非与世隔绝,将有助于精神病人恢复心理健康。

二十年后,2003年12月17日,联邦法院裁决,欣克利可以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回家探望父母。里根夫人南希·里根大惊失色,公开抱怨,她对媒体表示:“我和我的家人对这一裁决深感失望!”〔4〕

修改律法

为了修补法律漏洞,1984年,国会通过了《精神病辩护改革法》,“从严控制”刑事案中的精神病无罪辩护。该法规定,今后在此类案例中,改由辩方阵营承担举证重任,若证据稍有漏洞,不能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严格标准,则被告有罪。此款法律改变了偏袒嫌犯的旧规则,极大地增加了辩方打赢官司的难度。与此同时,美国各州也纷纷修改法律,总的趋势是严格限制滥用精神病无罪辩护。

欣克利案后,白宫宣布停止公布总统工作日程。因七十岁的里根恰好在执政第七十天遇刺,第一夫人南希·里根疑神疑鬼,惊魂难定。她遍访星相大师,夜观天象,借助“占星术”挑选良辰吉日,随机安排总统工作日程,引起白宫高级幕僚极大不满。因“占星术”和“伊朗门”风波,白宫办公厅主任里甘与南希闹得水火难容,最终以里甘卷铺盖走人收场。里甘不堪此辱,离任后写了本回忆录《记录在案》(For The Record),把第一夫人以“占星术”治国御夫的内幕揭了个底儿朝天,在政界引起轩然大波。

1991年3月30日,即欣克利行刺案十周年之际,已退休的里根和夫人南希·里根乔治华盛顿大学之邀,亲临校园礼堂,向全校师生发表纪念演说,并向当年救治过他的该校医护人员当面致谢。美国学术界一向对里根不感冒,但在校大学生对老总统印象尚佳。

布莱迪法案

特丽什·里根那天演讲临近尾声时,他神情严肃,转入了演讲的主题。他一语双关地说:身为前任总统,他忧心忡忡的不是医疗账单,而是一项重要法案(Bill)的命运〔10〕。话音刚落,一位身坐轮椅的中年人被推到了舞台中心。里根介绍说,这位是前白宫新闻秘书布莱迪(James S. Brady)。布莱迪被欣克利射出的子弹击中头部,造成终生半身瘫痪。多年以来,布莱迪身残志坚,坚持不懈,极力争取枪支管制立法。里根表示,尽管他本人是全美步枪协会的铁杆会员,但他将全力支持布莱迪提出的枪支管制法案。

1994年2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布莱迪法案》。该法规定:第一,购枪者需要五天的等待期;第二,等待期间,警方将对购枪者的背景予以调查,确保罪犯、精神病患者不得购枪;第三,警方对枪支买卖进行登记,记录将保持二十年。该法只是对购枪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却引发极大争议,其主要条款竟然于1998年宣告中止施行。

在美国社会中,防止枪支泛滥的话题瞎扯了几十年,枪支管制的问题也争吵了几十年,至今莫衷一是,毫无结果。联邦政府试图管制枪支的任何一项立法,都会引发一场涉及宪法的永无穷尽的争论。在享有持枪自由的同时,美国社会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立宪建国两百年来,已有亚伯拉罕·林肯(1865)、詹姆斯·加菲尔德(1881)、威廉·麦金莱(1901)、约翰·肯尼迪(1963)四位总统死于刺客枪弹之下。里根遇刺大难不死,重振国威,赢得美苏冷战,青史留名,堪称奇迹!

相关人物

朱迪·福斯特

朱迪福斯特1962年生于洛杉矶,自幼聪颖过人,极具表演天赋,年仅十四岁即被名导演看中,在影片《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中扮演雏妓,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却为今后的影坛生涯奠定了基础。高中毕业时,出乎娱乐界意料,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华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和外交史,五年后拿到本科学位。欣克利行刺里根时,福斯特刚进耶鲁不久。耶鲁毕业后,福斯特在影坛大放光彩,因两部犯罪片《暴劫梨花》(The Accused,1988)和《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ps,1991)两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香港电影金像奖。迄今为止,她是唯一在三十岁之前脱颖而出并两次赢得此项大奖的女影星。

成名多年以来,福斯特的私生活一直颇为神秘。她从未过结婚,但却在1998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孩儿他爹究竟是谁?至今仍是好莱坞最令人费解的疑团之一。街头小报东猜西指,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是那位“慧眼识星”、为“爱情”铤而走险的“超级情种”欣克利。

罗伯特·德尼罗

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容貌奇伟,演技超群,因电影《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1980)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因《出租车司机》和越南战争片《猎鹿人》(The Deer Hunter, 1978)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提名。

福斯特和德尼诺这两位影星的表演,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乱假成真;出租车司机的爱情历险,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令人神往,把“摇滚青年”欣克利忽悠得神魂颠倒,寝食不安。他先后看了十五遍《出租车司机》,鬼迷心窍,神智恍惚。他买了一件司机行刺时穿的那种破军装,置了一把影片中司机使用的左轮手枪,大量阅读凶杀案的书籍,沉浸在虚构的情节中难以自拔。

相关电影

轰动一时的日本电影《刑法第三十九条》(导演:森田芳光;主演:铃木京香堤真一;1998摄制)。影片以秦田牧和妻子双双遇害开始。嫌疑犯柴田正树是个舞台剧演员,他如实招供了自己是杀人凶手。开审之日,法官问柴田:你对检察官呈庭的供词有何意见?柴田却当场念出了莎剧中的独白。辩护律师鉴于这种异常举动,要求法官委托精神鉴定法医提交鉴定报告。法医呈交的报告证明,柴田患有精神分裂症。日本刑法第三十九条明文规定:“身心不正常者所犯罪行,不应受到惩处。”

在柴田即将逃脱法律惩罚之时,法医的助理小川却感觉,柴田不像无法控制自己的残忍杀人犯。她凭直觉判断,柴田的双重人格和精神分裂是假装的。由此看来,精神病鉴定并无统一明确的“科学标准”,影片中经验丰富的法医和初生牛犊小川就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临床诊断。那么,柴田作案的动机是什么?即使小川的判断正确,柴田仍然没有明显的杀人动机。

小川向检察官解释了自己的疑惑后,检察官委托她再写一份精神鉴定报告。小川备受多方压力,开始调查柴田的背景,试图找出凶案的幕后隐情。几经波折,她终于发现,受害人秦田牧十五岁时,曾杀死一名女童。而这个女童,恰巧正是柴田的亲妹妹。然而,经法医鉴定,柴田牧精神错乱,依照刑法第三十九条,被判无罪,经六个月的监护治疗后释放。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柴田出狱后过得相当不错,考上了大学,成家立业,婚姻美满,娇妻怀孕,家庭幸福,工作努力,前途光明。相比之下,被害人的家庭却因爱女惨死而崩溃,母亲伤心过度,忧郁而终;柴田的人生、心理与感情历程凄风苦雨,挫折失败。为了报复凶手,柴田不惜抛弃身份,伪装精神病患者,残害秦田牧夫妇,报复和嘲讽刑法第三十九条的荒谬性。

那么,究竟是秦田牧精神失常、行凶杀人?还是柴田心理错乱、残忍报复?还是刑法第三十九条荒诞无稽、放纵罪犯?还是精神病鉴定荒谬不经、漫无标准?这部影片给世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空间。

人真的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吗?是否只有将案犯千刀万剐才能弥补受害者的心灵创伤?已治愈的精神病患者难道就不能生活美满、获得宽恕?会不会有人装疯卖傻、逃避刑事责任?在极力保护“人权”的同时,是否也应注重强调“人责”?实际上,如果没有守法负责、心态健全的公民社会相配合,自由、民主和人权皆有可能走火入魔,导致广场暴民和社会动乱。

注释

〔1〕引自林肯·卡普兰:《精神错乱辩护与欣克利案》(Lincoln Caplan, The Insanity Defense and the Trial of John W. Hinckley, Jr., Boston: D.R. Godine, 1984, p.11)。

〔2〕参见杰姆斯·克拉克:《疯狂或仅是愤怒:欣克利和其他危险之徒》(James W. Clarke, On Being Mad or Merely Angry: John W. Hinckley Jr., and Other Dangerous Peopl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50~51)。

〔3〕金灿荣杨玉圣、徐波:《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从大选说起》,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21期。

〔4〕2003年12月18日《华盛顿邮报》(Carol D. Leonnig, Judge Grants Hinckley Unsupervised Outings,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8, 2003)。

〔5〕保罗·博勒:《美国总统趣闻轶事》(Paul F. Boller, Jr., Presidential Anecdo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62)。

〔6〕〔8〕迈克尔·迪弗:《一个与众不同的鼓手:我与里根三十年》(Michael K. Deaver, A Different Drummer: My Thirty Years with Ronald Reaga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1, pp.151~154.)。

〔7〕罗·坎农:《里根总统:终身角色》(Lou cannon, President 隆纳•威尔森•雷根: The Role of A Lifetime, New York: Simon \u0026 Schuster, 1991, p.233.)说明:实际上,美国经济已于1982年11月开始复苏,但统计数字问世滞后一个季度。

〔9〕阿瑞安娜·博西:《里根:一个美国人的故事》(Adriana Bosch, Reagan: an American story, New York: TV Books,1998,p.192.)

〔10〕英文单词Bill有账单和法案的双重含义。

参考资料

刺客欣克利“软禁”30多年后即将获释.欣克利.202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