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伯谊
贾伯谊(1887-1915),原名清渭,曾名贾、贾钟珍,涟水县东胡集乡集南村人,清江理化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一度在家教私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贾伯谊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继续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民国4年(1915)8月8日,在一次试制炸药时,因突然爆炸不幸牺牲,年仅28岁。
人物介绍
贾伯谊(1887--1915),原名清渭,曾名贾锷、贾钟珍。江苏省涟水县东胡集乡集南村人。其子贾健是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幼年读私塾,后来他入淮安府中学,毕业后又考入清江理化专科学校。通英文、日语,常读《天演论》、《原富》等书,逐步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清江理化专科学校毕业后,贾伯谊曾一度在家教私塾。其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他非常愤慨,叹道:“茅屋三间,顽童数只,岂可久乎!”未及三月,便弃教出走,追求革命。当时族长曾责备他:“成家由汝,败家亦由汝耳l”但他义无反顾,并留下这样的诗句:“成败家庭谁管得,江南此去任西东,古今豪杰岂有种,国事如麻梗于胸。”“国情茶弱真堪虑,倒海翻山在吾曹。‘曾朴’何日雪,枪林弹雨赖英豪。”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贾伯谊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次,他奉命刺杀清江镇守使,未成,遭到清政府的通缉,便避难于盐城上冈,更名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贾伯谊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张大卓等人归故里。后来,陈英士、韩恢联系江北革命党人,准备在淮阴起义。贾伯谊和秦印西等人受张大卓派遣前往淮安市,联络军警,待机起义。
民国4年(1915)元月20日夜,江北革命党人在淮阴起义。因蒋雁行早有准备,起义失败,秦印西等人退至涟水县被捕。元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张大卓被郑汝成逮捕,2月11日,被害于上海龙华刑场。
贾伯谊退入祖界,8月8日,他在一次试制炸药时,因突然爆炸不幸牺牲,年仅28岁。
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江苏省民政厅追认贾伯谊为辛亥革命烈士。在县城唐公祠旧址(现涟水县第三中学)建张贾烈士学校(张大卓和机贾伯谊),校内悬挂张贾二烈士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