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烧蓝

烧蓝

烧蓝又称银烧蓝、烧青,是在金、银、铜等金属胎体上涂覆珐琅釉粉,经过高温烧结而成的一种珐琅工艺,是中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

烧蓝的金属胎体多为金、银、铜,以银胎为主,胎体上各种需要点蓝的纹样多由掐丝、烧铸、镂空、磨压、刻等工艺制作而成。由于纹样制作工艺的不同,烧蓝的效果也各有千秋。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如果在烧蓝过程中釉料部分崩裂或脱落,成为“崩兰”,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用浓度20%-30%盐酸来溶解去除蓝釉,而后再重复霉洗、点蓝、烧蓝等工序。另外,烧蓝制作工艺最大的特点是对样品的洁净度要求很高。

烧蓝所用的工具有马弗炉、埚钳、镊子、专用铁架、蓝浆碗、蓝枪等。所用的颜料由基釉、着色剂助溶剂三分部分组成,其中基釉的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等;着色剂包括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锰等;助溶剂有碳酸钾氧化铅硝酸钾等。

基本介绍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之一。

烧蓝与发蓝(烤蓝)的区别

发蓝(烤蓝):

通常是指碱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在钢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蓝黑色或深蓝色四氧化三铁薄膜的方法。

烧蓝:

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资料

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银珐琅,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的类似低温玻璃的块料。

历史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景泰蓝工艺 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

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

用途

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绿松石等做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

过程

烧蓝工艺品

烧蓝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器:将银板锤成或制成器胎,胎面上有银丝掐出的各式花纹图案,并焊接成形。

②一次清洗:将银胎置于一份硝酸钠溶液中(硝酸钠与水的比例为1:10)。

③烘干并加热:将银胎放入电烤箱内烘干,并加温织700℃,待银胎整体烧成红色后取出。

④再次清洗:将烧成红色的胎体放入配比好的硫酸溶液(硫酸与水的比例为1:10)泡或煮3-5遍,直至胎体和纹样焊接处,胎面及花纹上的污垢全部清洗干净。

⑤敷点釉料:在干燥的胎面和纹样上敷点釉料。

⑥烧制:将敷点釉料的胎体放入炉火中烧制成器。

投资收藏

事实上,与多有亮相的景泰蓝相比,银烧蓝的上拍品种和次数就少得多了,这也多少反映出当前阶段收藏者的一种取向。

收藏价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烧蓝的收藏价值就只能被忽视,事实上,银烧蓝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一种,传世的实物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黄金和白银均属稀有贵金属,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又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绝大多数为皇宫所用。许多作为皇宫用品的银烧蓝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比如在银制的鼻烟壶中就只有银烧蓝一种。而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部分精品银烧蓝也多少为自己正了名:上世纪90年代,银烧蓝见诸拍场的凤毛麟角,能够称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银烧蓝人物小皮套钟,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底价8万元拍出。

拍卖会

到了本世纪,各大拍卖会中上拍的银烧蓝品种依然少见,2002年在上海友谊商店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银烧蓝镶白玉翠等杂宝如意以33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在2009年北京翰海举办的两场拍卖会上,共有4件银烧蓝工艺品上拍,成交3件,其中,一件清中期银烧蓝嵌玉长方盒估价仅为5000元至8000元,但经过竞价,最终以2.2万元成交,另一件民国的银烧蓝南极仙翁也以高出估价50%以上的9680元成交。综合考虑银烧 蓝的存世数量和当前价格,理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于有意于此的朋友来说,收藏宜早不宜晚。

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绿松石等作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作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

参考资料

烧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8

廊坊-省非遗——烧蓝技艺.百家号.2024-03-08

收藏景泰蓝关注现代大师精品.人民网.2024-03-08

俞敏.收藏稀品银烧蓝[J].大众理财顾问,2007,(3):60..万方.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