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疣螈
文县疣螈(学名: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为蝾螈科疣螈属的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省、甘肃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林间以及五月间生活在静水塘及其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文县。文县疣螈也被俗称为“山中国大鲵”,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文县疣螈雄螈全长126~133mm,雌螈105~140mm。头部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平直,鼻孔近吻端,无唇褶;皮肤很粗糙;头背面两侧脊棱显著,从吻端延至头后侧;体背、腹面及尾部满布大小较为一致的疣粒,体两侧的疣较为密集。四肢较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相遇或略重叠;前足4指,后足5趾,指、趾较扁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文县),四川省(平武县、青川县、剑阁县),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桑植县、浏阳市),安徽省(越西县)。
栖息环境
文县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1400米 的林木繁茂的山区。 隐藏在保存完好的森林、有大石头附近的小池塘下。 池塘底有淤泥。、水是小于1米深。、生长在草茂密的池塘周围。
生活习性
文县疣螈成螈以陆栖为主,5月常在静水塘及其附近活动, 多隐匿在石隙或土洞内。成体捕食蚯蚓、唇足纲和多种昆虫。幼体以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文县疣螈3月底出蛰,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开始向繁殖场迁移。通常是雄性先迁入繁殖水塘周围的陆地上占区后,雌性才迁入,但雌性产卵后即迁出,而雄性迁出通常在繁殖末期。繁殖期性比明显偏雄,雌雄性比先逐渐升高,后逐渐下降,在5月中下旬达到最高。
物种保护
濒危因素
(1)5·12汶川地震,四川省和甘肃省一带文县疣螈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震发生赶上其繁殖期高峰,地震及余震引发大量成年疣螈放弃交配或无法正常交配,山体滑坡等原因毁坏了其繁殖时喜阴、好凉、密度大的树林,河道的改道或断流,造成部分已孵化幼体无法入水,毁灭性打击导致文县疣螈数量剧减。
(2)湖南省、贵州省、甘肃等文县疣螈栖息地从2009年2月起,遭遇最长达8个月的旱情,使得文县疣螈水陆两栖的环境范围越来越小,加上成螈自身迁移能力弱,对生活环境依赖很强,数量锐减。
(3)依据专家已有调查,海拔在1000~1400 m的潮湿森林地或农林混交区也是适合茶树生产的区域,人们不断扩大种茶面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用柴薪进行生活能源消耗并加工农产品,缩小其生存空间,破坏了文县疣螈生存的环境。
(4)工业化进程加快,空气污染与大量生活、工业废水造成水体污染,使文县疣螈丧失了良好生存环境。
(5)文县疣螈风干后易被误为中药中的“大壁虎”, 蛤市场零售价格在30-100元/对,在文县疣螈繁殖季节,文县疣螈曾一度被捕捉贩卖为“假药”。
(6)文县疣螈通体发黑,背部线条突出,爬虫爱好者昵称其为“黑麒麟”,从而遭到人为大量捕捉,用以出售观赏,因此造成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亚种分化
播报编辑文县疣螈大别亚种(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dabienicus sp. nov)分布于中国河南省大别山区。
鉴别特征:头长远大于头宽;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不相遇;前肢前伸,指末端达眼前角;泄殖腔孔周缘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