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女儿

中华女儿

《中华女儿》是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凌子风、翟强执导,颜一烟编剧,张铮、岳慎等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以 “八女投江” 的英雄故事为原型,于1949年12月10日至16日在亚洲妇女大会献映,1950年1月正式公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沦陷后,农家妇女胡秀芝的丈夫被日军烧死,胡秀芝怀着国仇家恨参加了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一次,胡秀芝在向敌人据点楼山镇进攻中不幸负伤。她强忍剧痛返回连队,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连队女指导员冷云的丈夫在城市里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捕遇害。消息传来,冷云压下悲愤,毅然接受带领战士炸毁敌人军用列车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冷云等人发现敌人部队进逼抗日联军驻地。危急之中,冷云一面派人送信,让联军及时转移,一面率领十几名女战士在牡丹江畔牵制敌人。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在敌兵的层层包围与疯狂扫射下,最后只剩下冷云等八位女战士,而后冷云也中弹身亡,面对强敌,身后是大江,胡秀芝等人面无惧色,抱着冷云的尸体,一起投身于大江之中。

《中华女儿》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也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该影片于1950年在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获得 “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1996年,该影片又获得了“新进杯”中国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优秀影片奖。

剧情介绍

投身抗联

1936 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实施残酷统治,推行奴化教育、强征劳工,东北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高涨。女战士胡秀之(张铮饰)原本平静生活在东北某村庄,日军一次扫荡中,她的丈夫被诬陷为抗日分子,遭日军残忍烧死在村广场。目睹惨状的胡秀之,心中升起复仇之火,告别故土,经辗转打听,找到抗日联军驻地,加入队伍。与此同时,来自各行各业的妇女,如纺织女工、猎户女儿等,因不甘被日军压迫,怀着抗日信念,先后汇聚到抗联旗下。

负伤归队

胡秀之加入抗联后,积极参与消灭楼山镇据点的战斗。此次战斗关键在于破坏日军铁路,切断其补给线。行动当晚,胡秀之与战友们趁着夜色掩护,携带简陋工具潜行至铁路附近。在拆除铁轨时,被日军巡逻队发现,顿时枪声大作。胡秀之腿部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裤腿。但她强忍剧痛,在战友火力掩护下躲避搜捕。她借助路边草丛、土坑隐匿身形,凭借顽强意志,在伤痛中艰难爬行数小时,于黎明前爬回部队营地,成功归队。因其英勇表现,夏季时,在抗联密林营地,胡秀之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她的抗日斗争有了更坚实的信仰支撑。

勇挑重担

女指导员冷云(岳慎饰),其丈夫周小队长接受组织秘密任务,深入敌占区刺探日军情报。周小队长乔装成小商贩,在敌占区街头秘密联络抗日志士、收集情报。然而,因叛徒出卖,周小队长在传递情报途中被捕。日军对其严刑拷打,妄图获取情报,周小队长坚守秘密,最终英勇牺牲。消息传至抗联营地时,冷云正在组织战士训练,听闻噩耗,她短暂怔愣后,迅速调整情绪。此时,部队接到炸毁日军军火列车的艰巨任务,冷云主动请缨,承担起带队重任。

遭遇危机

冷云带领女战士们趁着夜色,秘密潜入日军军火列车停放站。她们巧妙避开日军多轮巡逻,将自制炸药精准安置在列车关键部位。随着冷云一声令下,炸药引爆,军火列车瞬间爆炸,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成功摧毁日军重要军事装备。完成任务返程途中,行至一片山林时,女战士们发现大批日军正朝着抗联大队营地行进。冷云当机立断,派一名身手敏捷的战士火速向大队报信,自己则带领其余战士制造声响,吸引日军。她们边打边撤,利用山林地形与日军周旋,逐渐将日军引向牡丹江市边,为抗联大队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英勇就义

在牡丹江边,女战士们与日军展开激烈枪战。女战士们以江边岩石、树木为掩体,顽强抵抗日军进攻。日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不断发起冲锋。战斗中,多名战友相继牺牲,最后仅剩下冷云、胡秀之等八名女战士。冷云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悲愤交加的胡秀之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击退一波日军。随后,女战士们子弹用尽,面对紧逼的日军,她们砸毁枪支,手挽手,抱着冷云的尸体,走进江中。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参考

拍摄制作

创作背景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指出电影的题材范围“应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时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的陈波儿决定让还是演员身份的颜一烟按照此指示编写一部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没有任何编剧经验的颜一烟大为意外,虽然从抗战开始她便参与相关文艺工作,也曾参演有关抗日救亡的影片,但却从未接触过编剧的工种。

陈波儿建议她可以与刚写完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编剧于敏讨论,于敏将写剧本就是要“下生活”的经验传授给颜一烟。与此同时,陈波儿还告诉颜一烟:“电影是个重要的宣传阵地,我们要解放全中国,但也一定要争夺、占领电影这个阵地。要占领阵地,就必须有一大批电影工作者。山沟里没有,那我们就培养嘛。我们党的事业,有哪一件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呢?”听完此话,颜一烟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完成党交给她的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陈波儿的鼓励和于敏的指导下,颜一烟赶赴东北地区各地搜集抗联材料。钻密林、体验抗联游击战斗生活,历时五个多月,涉足10多个城市,访问了100多位参加过抗联的战士。功夫不负有心人,颜一烟终于找到了让她感动的故事——八女投江,这也是电影《中华女儿》的故事原型。

剧本创作

确定了要拍摄关于“八女投江”的故事,如何塑造这八位女英雄的形象呢?在采访中颜一烟仅仅从当时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那得知,一位叫冷云,是佳木斯市的小学教员,做过地下工作,与丈夫一起到了抗联;一位叫胡秀芝,她打仗很英勇;八人中有两位是朝鲜人,一位姓安。颜一烟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与历史中“投江”的真实情节相结合,开始了创作。

颜一烟在《从“中华女儿”到“烽火少年”》这篇文章中写道:“初稿写出后,我曾送给当年抗联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审查,并且特别问他关于八位女烈士的生前事迹,实在访问不到更多的材料,我这样描述,可以不可以?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表示可以,并指出艺术不是照相,这样写虽然对于八位女英雄说来,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可是,对于整个抗联说来,是真实可信的。”

最初颜一烟为剧本取名为《抗联的女儿》,但当时的长春市委领导审查剧本后提出:“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的气节,是足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为什么不叫‘中华女儿’呢?”所以这部影片有了它正式的名字——《中华女儿》。

叙事结构

《中华女儿》不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细致入微,而且环境气氛、叙事时空等都真实合理,从人物出发的同时也展现了广阔抗联战士艰苦战斗生活的横断面。影片结构自由,剪辑流畅,剧作上也不是一味的戏剧化,反而去强调生活的真实。凌子风深厚美术修养所练就的自觉造型表现意识加上新中国早期著名摄影师钱江对画面构图和照明设计的精雕细琢,使《中华女儿》在电影化表现手段上也尤为突出,从而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拍摄手法

凌子风在拍摄影片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之前创造排演“田庄剧”的经验,他将全体创作人员带到抗联战士生活过的密林,体验抗联战士的生活,运用实景来拍摄。因为当时的演员大多有部队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表演起来她们几乎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

作为一部抗联题材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凌子风与翟强在影视语言表达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在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对具有象征意蕴空镜头的运用(胡秀芝入党)、对光影造型的追求(胡秀芝背回冷云)、对抒情段落的特技化(八女投江)以及两极镜头(全景加特写)的尝试等,纪实的手法和原生态风格都使影片呈现出不俗的艺术品相。三个月真枪实弹的实景拍摄、全片近600个镜头,将抗联生活和战斗中的特殊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完全展现出来。凌子风曾回忆道:“那会儿拍《中华女儿》,我是第一次做导演,就那么硬拍了。”

幕后花絮

1949年当年,于洋还投入到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影片《中华女儿》的拍摄,他饰演的抗联战士张勇有多场惊险戏份,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镜头是炸江桥,于洋需要在桥墩上安放好真实的炸药后,迅速跳入松花江。“那时候拍电影叫生活的再现,”他曾回忆说,幸亏导演凌子风事先让特技组探察水文,发现看似平静的水中有大量日军废弃的军车和船壳,“我要是真跳进去就完了。”跳桥的场面改在置景工人再造的桥墩处拍摄,下面挖了一个堆满禾本科杂草的大坑,用以缓冲于洋从十米高空跳下的应力。鉴于动作的危险性,拍摄只有一次机会。“当时导演特别叫了救护车在现场随时待命。没想到经过一夜的冰冻,杂草中满是冰碴,我跳下后两只腿的膝盖撞到了头上,一下就晕了过去。那时真是用生命在拍电影。”

审查的时候,于洋最重要的一段戏被减掉。就是在影片最后八女投江的时候,八个女战士往江中走的时候,于洋有一场戏是跟日本人坚持斗阵,坚持打,最后把子弹打光了,敌人冲上来把我围住了,我就拿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如果突出了这场戏,就会影响到八女投江时候,她们的英雄形象。于洋对剪掉这段戏感到非常遗憾,因为拍这场戏的时候有些冒险,那个时候没什么科技啊,拍摄的时候在于洋的身边埋的都是真正的TNT炸药,于洋一拉手榴弹一倒地的时候,这些炸药就跟着爆炸,于洋跳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挨着它倒,也不能具体它太远倒,这个尺寸要记得很准确,所以拍摄时候很难。

该片是颜一烟第一次创作电影剧本,导演凌子风也是第一次执导电影。该片更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 。据朱安平在《<中华女儿>气壮山河》一文中记载,编剧颜一烟开始接到剧本创作任务时颇为意外,因为她刚调到东影,而且之前从未做过编剧。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则激励她担负起党交给的任务。在陈的鼓励下,颜一烟马上赶赴东北地区各地搜集抗联材料,历时五个多月,涉足十多个城市,访问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抗联的战士。她还特意钻过密林,体验抗联的游击战斗生活。

进入实际拍摄时,凌子风确定以纪实手法和原生态风格加以表现,特意率领全体演职员开赴东北镜泊湖地区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完全运用当地实景进行拍摄,就连战斗场面也是真枪实弹。由于是第一次拍电影,凌子风没有条条框框,比如全片近六百个镜头,仅全景就有二百七十个左右,占了近一半,这在当时中影股份中极为罕见。他的做法招致了压力,但他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上映地区

荣誉奖项

作品评价

专业评价

资深影评家钟惦棐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它毫不夸张地把中国人民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展现出来,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用宝贵的生命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它的确足以教育广大中国人民认识自己民族的真实面貌。”(光明日报载评)

《中华女儿》作为红色经典作品,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使世界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八女投江的故事,在红色经典艺术中走向了永恒。(光明日报载评)

该电影袭自延安市纪录片学派的现实传统成为影片《中华女儿》的最大特点——纪实性。这种纪实性的美学风格结合凌子风导演个人的艺术追求激发出全新的火花,使电影作品的表现手段鲜明而丰富。(网易娱乐评)

《中华女儿》中八位女战士的角色刻画也是之后近三十年新中国电影中对于革命女性“男子气概化”塑造的“先驱”:所谓的异性相吸爱情也往往止步于革命同志的战场情谊。(网易娱乐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中华女儿 (1949).豆瓣电影.2024-01-18

气壮山河的《中华女儿》.光明网.2025-03-03

《中华女儿》:革命女性"男子气概化"塑造的先驱_网易娱乐.网易娱乐.2021-03-10

中华女儿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3-03

公司.imdb.2025-03-03

故事原型为“八女投江”,回顾经典影片《中华女儿》.吉林日报.2025-03-04

《中华女儿》:革命女性"男子气概化"塑造的先驱.网易.2025-03-03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3-04

专访于洋:当时把拍电影当作革命工作来做.网易.2025-03-04

上映.imdb.2025-03-03

获奖.imdb.2025-03-03

中华儿女.imdb.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