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Northeast United Resistance 陆军),是1931年9月到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军侵略、反抗伪满洲国统治长达14年时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各阶层群众和部分爱国官兵纷纷自发组织武装抗日。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抗日武装,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杨林、杨靖宇等人分别在东北地区各地建立反日游击队。1933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各抗日游击队组建成东北地区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民众共同作战,扩大抗日根据地。1936年2月,中共中央统一建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共计11个军3万余人,部队规模和战斗力进入鼎盛,并形成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东北10余万日军,与全国抗日战场互相呼应和配合。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东北抗日陷入困境,东北抗日联军缩编为3路军,被迫进行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分区作战。1941年初,东北地区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形势下大部转移至苏联境内,并建立两个野营和一个教导旅,在大力开展教育训练提高军事素质的同时,继续组织小分队深入东北各地坚持分散游击抗日。1945年7月,东北地区抗联教导旅以独立步兵第88旅的番号编入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东北抗日联军大力扩军建政,协助共产党解放东北。1945年10月,中共中央组建东北地区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抗联番号至此结束。

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军占领东北后长期坚持游击战,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十七万余日军、五万余伪军,阻止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东北抗联的抵抗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期间,东北抗联有效阻击日本对东北的资源掠夺,削弱了日伪殖民统治的基础。东北抗联与苏联军队协同作战,为最终夺取东北抗日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占据东北地区地区,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东北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战后东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建背景

中国东北地区幅员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位置。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成为各国列强竞相争夺的地区。日本于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面对日本的入侵,中国东北各阶层群众和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警察部队的部分爱国官兵自发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武装进行抗日斗争。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积极主张抗击日本侵略者,支持东北地区各地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活动。

历史沿革

组建游击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在支持和援助义勇军武装反日斗争的同时,发出了《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制定了建立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方针。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分别派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曾任省委军委书记的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县等地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这些干部深入农村,培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骨干力量,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建立了多支反日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人数不多,一般几十人到几百人左右。装备较差,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政治目标明确,以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河山为纲领。在组织上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在军事上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以党团员为骨干,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给日伪军很大打击。他们注意团结东北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并以南方红军为参考,注重部队建设和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义勇军溃散后,这些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主要力量,直到1933年4月。

东北人民革命军成立

1933年,日本占领热河地区后,对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开始了规模的武力“围剿”。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开辟与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时间普遍较短,少则1年左右,多则4—7年;根据地不巩固,经常随着军队的转移而转移,具有临时性,根据地规模范围普遍较小,多为一县或数县之间的边远山区,不仅没有县城,就连中心城镇也没有。

1933年春到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义勇军,在反“讨伐”的游击战争中灭了大量日伪军。据日伪统计,仅1934—1935年间,抗日武装共出动5.25万次,268.41万人次。日军损失人数,1934年为3.9万人(含战死、病死、战伤、冻伤、被俘和重病,下同)。1935年为5.48万人。共9.38万人。至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到7个军共1万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40余县,取得了反“讨伐”作战的胜利。

统一建制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加紧其军事侵略、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严峻形势对东北人民革命军提出了加强联合、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客观要求。同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号召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统一的抗日联军。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中共驻共产国家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地区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抗日联军”。1936年2月20日,中共代表团又以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具名暨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正式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及东北反日民众救国军部队,从即日起“一律建制为东北联军第1、2、3、4、5、6军,以及抗日联军xx游击队”。根据上述文件,1936年2月至1937年10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至第11军。由于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东北地区建立三个中共省委,分别领导各地抗联部队。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这个统一指挥机构未能建立起来,由杨靖宇和赵尚志分别在南满和北满成立地区性的指挥机关。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抗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7月中旬,国共两党开始谈判。之后,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性,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在全国人民反日斗争形势高涨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各地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积极领导东北抗日军民迅速掀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东北各抗日武装密切配合,以坏日伪兵站、仓库、交通、电信,颠覆列车、伏击车队等形式,扰其后方。1937年9月—1938年上半年,东北抗日联军出动3304次,交战1242次,累计参战12.3万人次。东北抗日联军部队规模和战斗力都发展到鼎盛时期,11个军,共有3万余人。抗日游击根据地扩大到70余县,形成了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东北抗联大规模联合作战,牵制了10余万日军,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陷入困境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市、武汉后,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出现摩擦,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同时,日军加剧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垄断和掠夺战略物资,实现经济统制、经济封锁,阻断抗日武装的供应。通过并村与设立无人区,实行盘问搜查,限制购买与运输粮食、衣服、药品、弹药及其他物资等措施,断绝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为彻底扫除东北抗日联军的威胁,日伪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加紧“总力战”,并在1937年7月至1939年3月期间,在三江地区展开了一场名为“东北防卫地区特别大讨伐”(又称“三江大讨伐”)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动用了约5万兵力,旨在剿灭东北地区抗联第2路军

为反抗“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2路军派出第4、5军主力部队西,前后历时5个多月,战斗百余次,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使日军聚歼抗联于“三江”地区的企图落空,且牵制了日伪军的大量兵力,策应配合了松花江下游地区其他抗联部队的转移。第2路军总部为策应力西征并保卫后方基地,剩余部队在总指挥周保中的率领下转战于宝清县富锦市虎林市饶河县等地,破坏铁路、攻打伪警察所,伏击日伪“讨伐”队,牵制大批日伪军。1938年12月下旬,周保中摆脱日伪军追剿,率部转移到距莲花泡15公里的山谷中修建密营休整。在反“讨伐”作战中,东北抗联第2路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自身身亡也很大,到1939年3月,第2路军减员1/3以上,处在极端困难的境地。第2路军总指挥、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周保中在四道河子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组织部队分路突围。周保中指挥部队采取了灵活的小分队游击战术,沿途破坏日伪孤立据点及军事设施、矿山工程和交通运输线。

与此同时,位于北满地区的东北抗联第3路军在日伪军“三江大讨伐”后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为打通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北满临时省委和抗联第3军曾派韩光、刘海涛和朱新阳等去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但都未被派回。1938年5、6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主力部队远征松嫩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远征部队分为三批出发,同年12月底,远征部队全部到达目的地。为便于统一指挥,1939年1月正式成立了“江省西北临时指挥部”,张寿篯和许亨植分别担任政治、军事负责人,冯治纲任参谋长,各部队依托小兴安岭在铁骊、海伦市通北县附近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同时积极向五大连池市讷河市嫩江流域发展,开辟新游击区。1939年6月到12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东北抗联第3路军在松嫩平原共进行战斗236次。

为围歼东北抗联第1路军,日伪当局在1939年10月到1941年3月,对通化、间岛吉林市三省部分地区进行联合大“讨伐”,参与的日伪军人数达7.5万余人。日伪军采取了多种战术,包括分兵包围、轮番扫荡、拉网式搜索等,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毁山林和捣毁游击基地的行动。第1路军在将领杨靖宇、魏拯民的指挥下,进行了顽强的反“讨伐”作战,前后战斗150余次,毙伤伪军1500余人。由于日伪军以“三光”政策进行围剿,第1路军官兵没有援兵、给养,减员严重。1940年初,杨靖宇带领仅剩的200人攻克靖宇县(今白山市靖宇县),日军随即调集4万余日伪军围剿,杨靖宇所部转战山区,顽强抵抗,最终被日军包围后,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拒绝诱降,壮烈牺牲。第1路军在南满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丧失殆[dài]尽,仅剩下敦化市、额穆、和龙市延吉市汪清县等县的狭小地区,到1940年秋这些地方也被日军侵占,整个东满、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

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在反“讨伐”斗争中损失惨重,总人数也由原来的约3万余人锐减至不足2千人。同时,日伪当局随即将“讨伐”重点转移到松嫩平原地区,试图消灭东北抗联第3路军。为此日伪军成立了“北安市讨伐指挥部”和“三肇地区治安工作委员会”,实施名为“三肇地区治安肃正计划”的行动。日伪军动用了驻扎在伪满北部边境的所有日军以及伪军第3、第4军区和第1军管区的部分兵力。

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1940年1月24日,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在苏联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正式召开(亦称第一次伯力会议),会议决定部队缩编为支队实行战略转移。第3路军仅剩500余人,缩编成4个支队,各支队活跃在黑龙江省18个县,坚持游击战,后因斗争环境恶化,退入苏境。第2路军总部通过多次突袭和战斗,最终于1940年11月1日成功突围,渡过乌苏里江,撤入苏联境内。第2军教导团柴世荣、季青等部也在随后陆续退入苏境。1941年3月,东北地区抗日联军第1路军退入苏联境内,部队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第1支队,下辖2个大队。

退入苏联境内

1941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形势下,根据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的协议大部转移至苏联境内,约有600人。为统一领导,加强管理,抗联在苏联远东境内建立两个驻屯所,又称南北野营。北野营在伯力(哈巴罗斯克)东北75公里处的苏联境黑龙江南岸的费·雅斯克村,共300余人,姜信泰为书记。南野营在海参威(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双城子(罗什诺,现名苏里斯克)之间的蛤蚂塘山区,共200余人,季青为书记。

1941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部分人员和第3支队王明贵部第一批返回东北地区。3月31日至4月1日,中共吉东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政治部召开干部会议,周保中报告了《1940年全满游击活动概况》,并部署了1941年的军事行动。4月13日,苏联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苏方决定停止大规模派遣东北抗日联军回国。5月10日,周保中致信苏联远代表“王新林”,表达对苏方的不满及抗联立场,提出应派小部队回东北继续抗战。5月26日,中共吉东、北满党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因停止派遣引发的问题,统一认识并制定新的斗争策略。会议通过的《政治问题讨论案》分析了抗战形势,强调重新审查并规定游击运动的任务和策略,支持《苏日中立条约》。会议决议重申中共党组织的独立性及革命任务,稳定了部队情绪,增强了抗战信心,并获得苏方认可,苏方愿意帮助整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仍有约70万人,形势严峻。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考虑集中管理分散的部队,得到了苏方的支持。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苏联伯力接见了周保中和张寿篯(李兆麟),任命周保中为中国特别旅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为政治委员。特别旅旨在培养东北地区军事干部,为民族革命战争做准备,并成为远东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红军的连接。

1942年8月1日,退入苏境的东北抗日联军全部统一编为1个教导旅,全旅官兵1000余人,其中苏联红军官兵300人左右。周保中任旅长,张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下辖4个步兵教导营和2个直属教导连(无线电连、迫击炮连),每营2个连,每连3个排,正职均由东北抗日联军人员担任。1944年,又增设了自动枪教导营。教导旅暂由苏联远东军总部代管,番号是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88旅(对外番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因由中、朝、苏三国人员组成,又称国际旅)但在内部仍保持抗联的独立性,独立的组织系统,执行独立的作战任务。教导旅不断派遣小部队重返中国东北地区战场开展游击活动;同时,教导旅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进行了系统的军政训练。教导旅实际上成为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以后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的发展壮大积蓄了骨干力量。

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南北野营和教导旅的抗联部队共派遣小分队30余支、累计300人次回国展开游击侦查,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为苏联出兵东北提供了一批极为重要的敌情资料。期间,抗联小分队也遭受了较大损失。仅1943年夏,在春南部活动的小分队就牺牲了20多人。另据南野营派人员名单统计,1941年到1942年派出的59人中,有8人牺牲或失踪。原第2路军军长赵尚志在1941年10月,率5人小队返回东北,在鹤立镇汤原县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时牺牲。

重回东北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场捷报频传。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亚洲太平洋战争,战争迫近日本本土。在此大好形势下,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反攻东北的各项准备。7月,抗联教导旅即以独立步兵第88旅的番号编入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为该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8月,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多路同时进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省地区,向关东军发起进攻。东北抗联教导旅各部按照统一作战计划,积极配合苏军行动。教导旅派出人员到各方面军,参加空降或担任苏军向导工作。坚持东北游击战和执行侦察任务的抗联小分队,放手发动群众,组建队伍,主动开展对日斗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签署降书。

战争胜利后,抗联部队充分发挥既是抗联人员又是苏联红军人员具有双重身份的优势,抢在中国国民党“接收”之前,迅占领东北各大中城市。在周保中、张寿篯两名领导人率领下,他们分批从苏联返回东北,配合苏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的12个城市(地区)及57个城镇。抗联各地负责人进驻各要点城市后,均以苏军卫成司令部副司令员的身份开展活动,着手建党、建政、扩军工作。1945年9月中,根据形势需要,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并相继任命了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北安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吉林省延吉市等地人民自卫军负责人。各地扩军工作进展迅速,到10月下旬,东北地区人民自卫军人数达4万以上。同时,在东北大力扩建政权,协助共产党解放东北。

改编取缔

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区司令部。10月31日,中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与抗联部队统一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司令、萧劲光为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由东北抗日联军扩编起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全部纳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序列。

组织架构

编制沿革

后勤补给

抗联创建初期实行供给制,官兵没有薪金。1936年前后,多数军队在供给制的基础上开始发放津贴,军、师长每月3元,团长、政委2元,战斗人员1元。粮食供应视情况而定,在供应稳定的情况下,有的部队没有定量和标准,以吃饱为原则。有的部队规定定额。如抗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每人每天粮食20两,粮则是16两。最困难时期部队十几天不见粮食,几十天不见盐粒,上百天见不到荤。1938年开始,各部队开始屯田。抗联绝大部分部队进入苏联境内后,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小部队,仍继续坚持屯垦生产

被服着装

游击队时期着便装或缴获的日伪军服装。1933年至1936年人民革命军时期,多数部队统一穿军装,但样式、颜色不一样。第1军官兵从1936年开始穿统一制作的黄军装。第2军1934年统一军服,用树叶染成黄色,样式同伪军服装相仿,佩戴和伪军相类似的红领章和战斗帽,穿胶鞋,打绿色绑腿。第3、4、5、8军大部分穿土黄色军服,戴土黄色军帽,穿胶鞋,打蓝(白)绑腿。第6军则全部着统一制作的新服装,帽子为红色,样式为便帽和钢盔型的混合式,附有红色垂布。通常垂布系在上面,放下来即成面罩,以预防蚊虫叮咬。衣服为深蓝色立领制服,左胸前佩戴写有部队番号胸章。鞋子不统一。

军服供应,条件好时每人每年可发2套单服、1套棉服。北满部队发皮帽子、牛皮、厚棉衣。南满部队发棉鞋、靰鞡,条件好时还发衬衣。多数人都有1床棉被。此外,每人发一个布背兜,放个人物品。每人一条干粮袋。水壶都是缴获日伪军的。

武器装备

东北抗日联军武器装备无统一制式,且好坏斑驳。大部分时期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装备是抗联解决武器弹药问题的主要途径。各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都是靠从日伪军手中夺取武器弹药而建立起来的。据统计,抗联各军的武器、弹药有70%是战斗获取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与伪军建立关系获取。一是购买。通常伪币100元左右可买1支步枪、带200发子弹。2角钱左右可买1发子弹。如1936年,第6军1师通过关系在伪军第18团购买子弹5箱共2500发。二是交换。以俘获的汉奸、伪军或马匹与日伪军交换弹药。每匹马可换30到100发子弹。根据被俘人的情况,最少能换50发子弹。三是赠送。有些伪军和自卫团留“后路”,有时主动给抗联送子弹给养。1935年夏,饶河游击队在虎林活动时,伪军主动送子弹、给养和经费,驻三人班的伪军,曾杀猪慰劳游击队,还送给500发子弹。1937年夏,第10军军长汪雅臣经与伪军陈团长谈判,伪军送两箱子弹。

东北抗日联军也有自己建立的小型兵工厂。第1军1933年在磐石县红子建立了修械厂。工厂有技师3人工人10余名,能修理枪、炮,制造子弹和手榴弹。每天能修70支枪。第3军在依兰县前刁设有军械厂,每周能制造3支1400发子。1936春第3、6军在小兴安岭叉巴气成立兵器修理厂,克服燃料、材料严重缺乏的困难,利用陈旧设备、落后工具,修理好了枪炮。同年5月,抗联独立师在县笔架山南、双鸭山西建立了兵器厂。共产党员胡志刚领来20余名奉天兵工厂的工人,他们和抗联战士共同盖起了厂房,分别建起了造枪车间和弹药车间,在小白碰子建起修械所,又从佳木斯和集贤镇买来机器和各种工具。为解决动力用电,专门修筑1条小水坝,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水量不足时就用缴获的汽车发动机发电。最困难的时候,就把木轮安装到支架上,挂上皮带,人力摇动带动机器运转。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铁轨。除完成修枪任务外还试制成功了一批手枪,后来又生产出冲锋枪、手榴弹

直到退入苏联境内后,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抗联教导旅获得军事训练,被派遣回东北,坚持抗战的小分队的才获得精良的武器装备:每人手枪、卡宾枪或自动步枪各一支、手榴弹数枚,弹药充足。每人配有日式黄呢军衣一套、伪军式棉军衣一套、皮帽一顶、皮背心一件、皮一双、手套一副,还有望远、指北针、地图、以及炊具帐篷等用品。

影响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战之早、坚持独立抗战时间之长、牵制日军比例之多、斗争环境之恶劣、付出牺牲之大的,首先当属东北地区抗日战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歼灭大量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本发动全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英勇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民族总抗战。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抗联阻击了日本大肆开发掠夺东北资源的行径,动摇了日伪殖民统治。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于东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同时,东北抗日联军阻止了日军“北进”计划,由于东北抗日战争拖住了关东军,打乱了其战略布局,其进攻苏联的计划始终未能实现。这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积极。1941年后,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了协同作战的关系,抗联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为最后打败关东军作出特殊贡献。此外,东北地区抗联和朝鲜共产主义者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战后的东方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全面抗战取得胜利后,东北抗联利用配合苏军作战的有利条件,首先占据东北12个地区、57个军事要点,大力肃清日伪残余势力,维护社会秩序,组建人民武装,恢复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人民政权,为中国共产党派遣大批部队和干部控制东北,起了极为重要的桥梁和骨干作用。由东北抗日联军为主干改编成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为之后的东北解放战争,以及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要将领 

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将领有杨靖宇、王德泰、陈翰章、赵尚志、周保中等人,在他们的领导之下,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长达十四年时间,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名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其中有40位军级以上干部为国捐躯。

后世纪念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烈士,东北各地兴建了不少烈士墓、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等纪念设施。至2015年,黑龙江省省内现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设施共计329处。其中,著名战斗英雄个体墓(含烈士陵园内的单独墓葬)16处,烈士合葬墓5处,纪念碑308个。黑龙江省政府还于1996年专门设立了烈士纪念基金会,该基金会既得到了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等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黑龙江省内各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吉林省现存的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设施同样遍及省内各地。据各市(县)志等史料的不完全统计,吉林各地现有各种抗日联军烈士纪念设施213处。其中,杨靖宇等东北抗日联军烈士单体墓16处,合葬墓15处,抗日联军烈士的个体性纪念碑9座,抗日联军烈士群体性纪念碑108座,表彰东北抗日联军战绩及标明牺牲地的纪念碑65座。其中,单体墓以杨靖宇、王德泰、魏拯民、陈翰章等原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为主;群体性烈士纪念碑比较集中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

辽宁省内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的纪念设施大多集中在辽宁省东部地区的本溪、丹东市以及抚顺市等地,数量上少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内所修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设施。主要是杨靖宇、解麟阁、韩震、宋铁岩、李敏焕等烈士的纪念设施。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设施在形制上与我国其它地区的纪念设施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其它地区抗战阵亡烈士纪念设施中多有牌坊、经过精工雕刻的石碑乃至楼字等相比较,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的纪念碑等形制较为简单,大多为青石或花岗石石所制,鲜有楼宇建筑围绕。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词汇权威英译.英语点津.2025-04-14

盘点:从东北抗日联军走出的10位开国将军.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4-16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中国军网.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