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
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义勇军是非由政府组织的、人民志愿组成的抵御外敌的武装组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主力放弃了有组织的抵抗,东北三省和热河省(今分属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军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发组成了民众抗日武装,1931年10月5日,上海市也成立了“上海市民义勇军”等民间抗日组织,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口号。在抗日义勇军的建立和斗争中,有些曾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
背景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地区时,所属19万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除部分爱 国官兵参加抗日义勇军外,一部退入关内,一部投敌,致使日军仅用不足半年时间,迅速占领东北三省省会及主要城镇。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号召群众进行武装抗日。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这些武装部队无统一领导和编制,各自具有相当独立性;军费靠自筹或全国人民捐助;主要用轻武器乃至大刀长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样式打击敌人。义勇军高举“誓死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的旗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展开英勇的武装斗争。
经历
1、东北地区军民奋起抗日(1931.9~1932.2)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先率领部分警察部队抗击日军,后往辽西地区将民团和地方保安部队组成民众抗日义勇军。10月初,曾任凤城市警察署署长的邓铁梅在该县建立东北民众自卫军。此时,辽宁义勇军遍及各地。11月,由在北平市(今北京)的东北社会名流组织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辽宁各地及热东、蒙边地区的义勇军,以路军和支队为基本建制单位,统一改称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到12月末,共编成22路共7万余人。吉林省义勇军主力由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部分爱国官兵组成。首先是团长冯占海率部抗日,随后旅长李杜、邢占清、赵毅等人也宣布抗日,在五常市、拉林镇、双城区(今均属黑龙江省)和榆树等地抗击日军。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尔滨市(今属黑龙江)成立吉林自卫军。该部在九一八事变中与日军激战五日后撤出,转移至巴彦县、宾县,吸收哈尔滨以东各县抗日武装,使总数达5万余人。2月,东北军营长王德林建立中国国民救国军,接连攻克敦化市、蛟河市等县城,部队发展到近2万人。黑龙江省义勇军创建于江桥抗战之后。11月,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将领马占山率部在齐齐哈尔市以南嫩江桥一带奋战月余,抗击日伪军进攻。尔后撤至海伦地区,吸收各抗日武装组成义勇军约5万人。至1932年2月底,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近20万人,在各地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2、抗日斗争蓬勃发展(1932.3~1932.10)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稳定其殖民统治,不断对义勇军进行“讨伐”。义勇军主动出击,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是年夏秋达鼎盛时期,总人数约50万(一说30万)。其中:辽宁省义勇军发展到58路、几十个支队约25万人。5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辽宁义勇军划分为5个军区,彭振国、王化一、唐聚五、刘振东、高文彬分任各军区总指挥,在60余县开展抗日斗争。各路义勇军频繁出击,破铁路,炸桥梁,先后攻克葫芦岛市(今葫芦岛市)、通辽市(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岫岩满族自治县、新宾、抚顺市等数十座县城,控制了广大地区。8月下旬,第21、第24路义勇军多次袭击沈阳市(今沈阳)城,一度占领东塔机场,震惊了日伪当局;吉林省义勇军发展到15万人。其中,以李杜为总司令的吉林自卫军,3月份在夹信子、桶子沟(今均属黑龙江省)等地抗击日军。4月初,该部5万余人从依兰县(今属黑龙江)出发,分兵三路反攻哈尔滨市,战斗月余。因依兰失守,部队减员到2万人,遂转至梨树(今属鸡西市)一带开展游击战。此时,冯占海部改称吉林救国军,在反攻吉林、攻占拉林等战斗中,部队发展到7万余人。以王德林为总司令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于3月在镜泊湖地区连续组织四次伏击战,并取得宁安市、敦化市等战斗的胜利,部队扩展到6万余人;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总司令部于5月在海伦市成立,马占山任总司令,共8万余人。该部于滨北铁路(呼兰区—海伦)、齐克铁路(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沿线频频出击,在松浦镇、安达、海伦等战斗中取得很大胜利。9月,海(拉尔)满(洲里)护路军总司令苏炳文宣布抗日,建立东北民众救国军,所部3万余人在富拉尔基区一带抗击日军。10月,马占山率部反攻齐齐哈尔,使日伪军惊慌失措。在此期间,三省义勇军在103个县的广大地区进行数千次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散而复聚,坚持战斗(1932.11~1940)
日军为消除蓬勃发展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对自己的威胁,于1932年秋冬先后动用共近20万日伪军警,分别对各地义勇军进行大“讨伐”。在强敌进攻下,东北地区义勇军由于自身存在的许多弱点,加之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援,致被各个击破,大多数主要领导人脱走,部队大部瓦解。计有14万余人伤亡,4万余人投降、被俘,6万余人脱走;万余人随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王德林等人退至苏联境内,后赴新疆;近5万人转入热河参加抗战;还有15万余人在东北坚持斗争。义勇军在日军“讨伐”时分散潜伏各地。1933年春夏,日伪军暂停“讨伐”后,义勇军又重新聚集起来,恢复活动,继续战斗。其中保持原组织系统的7万余人,分散各地山林的义勇军6万余人,另重新组成的义勇军2万人。此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接受中共的领导,一部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一部与抗日联军联合战斗,一部继续独立战斗。辽宁省义勇军5万余人,多次打破日伪军“讨伐”,一部分坚持到1936年,尔后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第1、第2军。两千余人战斗至1938年冬。吉林省义勇军6万余人,英勇战斗数年,后余部改编为抗联第4、第5、第7、第8、第9、第10军。另数千人战斗到1940年。黑龙江省义勇军2万余人坚持斗争数年后,余部加入抗联第3、第6军和改编为第11军,还有少部分战至1940年。热河省义勇军2万余人,在热河沦陷后继续战斗,有近千人坚持到1940年前后。
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日斗争十年,战斗2万余次,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伪军6万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义勇军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战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立东北地区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和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的淞沪会战,有两支上海民众义勇军真枪实弹上了战场。一支是退职军人义勇军,成员都是上海市本地的退伍兵,有作战经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便聚在一起。在闸北保卫战中,他们伤亡4人,打死20多个日本兵,缴获枪支40余支。
另一支,就是王屏南的上海市民义勇军,此时他们已经入编,成为十九路军义勇军第二大队。“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强攻吴淞口,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旅长翁照垣命令市民义勇军防守宝山,留给他们8箱手榴弹,共计400颗。王屏南如获至宝,立即带领义勇军用重量与手榴弹相仿的铁球训练投掷。
战事发展瞬息万变,3月1日,日军突然改变方向,7艘日舰的舰首都对准宝山,同时排成一字长蛇阵,将炮口对准了阵地前沿。仰视天空,黑压压的日机蜂拥而至。下午4时,日舰炮击、日机轰炸几乎同时开始,日军用机关枪向岸上扫射。而王屏南率领市民义勇军藏身掩体,一弹未发,他在等待日军进入有效射程。随着一声“打”,市民义勇军的手榴弹刷刷地落进日军阵营,日军猝不及防,纷纷落水。最终,日军的军舰只能掉头退出。
日军从宝山登陆的企图失败,败在一支业余军队手上。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说过,“上海市工人、学生、妇女纷纷成立抗日义勇军、战地服务团和救护队,他们深入前线,协同部队作战,使淞沪会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才能以劣势装备与日本部队交战一个月零二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