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黎行恕

黎行恕

黎行恕(1894—1949),字海珊,广西阳朔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毕业。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七军团长。后任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广西军校高级班少将大队长。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第一七零师中将师长、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第三十一军副军长、第四十六军中将军长。1944年被撤职,后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办公厅主任等。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3月3日在桂林市逝世。

人物生平

黎行恕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堂叔生活。清朝末年,入保定陆军第一中学第九期学武备。毕业后充任湖南军队排、连、营、团长。回桂后改属林虎、马济部。李宗仁、黄绍坎崛起时,黎行恕协助他们统一广西壮族自治区

1926年北伐军第七军入湘,黎行恕请为前锋,每战皆捷。以功保送入陆军大学第十期深造,毕业回桂任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南宁军校高级班少将大队长,军部少将参谋处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黎行恕任五路军总部参谋处长,五战区副参谋长,台儿庄大捷后出任170师师长。因屡战不利,自请回防广西。

1939年冬奉命赴援西江,刚到横州市,另一支日军由北海登陆,进犯钦州市防城区两地。他回师邕江,又参加桂南会战,战后任31军副军长兼玉林师管伍司令,晋升中将

1941年任46军军长,镇守衡阳市

1942年春改防洞庭湖

1944年夏,日军攻打衡阳,黎行恕率队驰援。方至,城已破,回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奉命防守桂林市。桂林城未陷黎部即西撤,日军占领柳州市、宜山,直逼贵阳时,黎部方在南丹独山间与敌对峙。国军一溃千里,社会舆论哗然。国民党两广监察署监察委员、军风纪视察团副团长白鹏飞弹劾四战区和十六集团军防守桂林失当,黎行恕引咎辞职。

1946年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黎行恕任部长办公厅中将主任。白调华中地区,他告假回桂林休养。黎行恕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对《四书》尤其有研究,当时有“四书军长”之称。在桂林休养时,曾任私立西南商专国文教。

1947年当选阳朔国大代表,出席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归来不久,即卧病不起,于

1949年8月2日病逝桂林寓所。

个人履历

黎行恕(1893—1949)

出生于1893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二十)。广西阳朔人,字海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

1924年1月出任武卫军(总司令马济)第1团(团长陈良佐)第2营(营长胡天乐)上尉连长。10月升任少校团附。

1926年3月第1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李宗仁)第10旅(旅长陈良佐)第19团(团长胡天乐),升任中校团附。

1927年2月调升第7军第3师(师长钟祖培)参谋处上校处长。9月调升第7军(军长夏威)第1师(师长李明瑞少将参谋长。

1928年3月第1师改称第33师(师长李明瑞),仍任少将参谋长。9月调任第4集团军暂编第2师(师长夏威)少将参谋长。10月暂2师改称第15师(师长夏威),仍任少将参谋长。

1929年3月因随部反蒋被撤职。

1930年4月出任第1方面军(总司令李宗仁)少将高级参谋。

1931年6月改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少将高级参谋。

1932年4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深造。

1935年4月陆大毕业后派任第4集团军参谋处少将处长。

1936年5月30日叙任陆军炮兵上校

1937年2月所部改称第5路军(总指挥李宗仁),仍任参谋处少将处长。9月升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李宗仁)少将副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第5路军参谋处处长。

1938年7月18日调升第170师(辖两旅)中将师长。

1939年6月17日晋任陆军少将。

1940年7月16日调任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中将参谋长。

1941年7月31日调任第31军(军长贺维珍)中将副军长兼玉贵师管区司令。

1942年12月2日调升第46军(辖第170师、第175师、新编第19师)中将军长。

1944年7月31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45年5月24日调任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办公厅中将主任。9月所部改组为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仍任办公厅主任。

1946年7月1日调任国防部(部长白崇禧)部长办公厅中将主任。

1947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

1948年4月19日调任国防部中将部员。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

1949年3月3日在广西桂林病逝。

参考资料

抗日名将:黎行恕.世界黎氏网.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