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鹊桥

乌鹊桥

乌鹊桥是苏州市的一座著名桥梁,位于城区南部,乌鹊桥路北端,旧为石拱桥,规模宏伟,现改为钢筋混凝土桥,下半部保留了原桥石。乌鹊桥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最古老的桥。

典故出处

志载:乌鹊桥与阖闾城遗址同时建造。宋《吴郡图经续记》云:“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白乐天诗尝及之。”旧为石拱桥,建筑宏伟,为城内石桥之冠。桥旁古有乌鹊馆,故名。

历史沿革

历尽沧桑的乌鹊桥,随看历史的变迁几度兴衰、几换容颜。

民国二十三年(1934)桥危,改建上部为钢筋水泥平桥,保留下部红桥台。桥面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石碑四块,其中两块镌修桥收支款项和《修桥记》;两块镌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

1983年3月重建为单孔花岗石拱钢筋水泥平桥,花岗石空腹桥栏。原汉白玉石碑桥联分嵌于东面桥拱两侧。

1987年,与乌鹊桥路起再度拓宽翻新,为了不损古风,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拱。

乌鹊桥路现在是苏州市有名的电脑一条街。

桥体结构

现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两侧立面砌花岗石拱券石,长22米,宽13米;跨径6.5米。为不损古桥建筑风格,下半部仍保留原桥石,上半部从实情出发,铺设沥青路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贴面。桥名为书法家蒋吟秋书,仍保留在桥面上。

文学形象

由于传说中的“乌鹊桥”是每年阴历七月七日夜晚,为了牛郎和织女难得的相会,乌鸦和喜鹊集合在银河用自己的身体排成一串搭成的桥,所以现在每年的情人节,乌鹊桥成了情人相会的地方,希望“走过乌鹊桥,永远不分开”。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三回写宋江征方腊攻打苏州市时,武松在乌鹊桥斩杀三大王方貌:“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略断了马脚,方貌倒颠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提首级来中军,参见先锋请功。”

关于乌鹊桥,明诗人高启写过“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河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诗句。

李郢《七夕》诗云:“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宋杨备《上元诗》诗云:“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秋河织女填。”但这两首诗我觉得都是写天上的鹊桥,与苏州市的乌鹊桥并不相关。(没有去考证,瞎说罢了。)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黑枕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刘商 《送女子》诗:“青娥宛宛聚为裳,乌鹊桥成别恨长。”唐 宋之问 《明河篇》:“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九:“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

《登阊门闲望》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

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遗址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

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正月三日闲行》

黑枕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

忆抛印绶辞会稽郡,衰病当时已有馀。

今日贺君兼自喜,八回看换旧铜鱼。

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

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地理位置

乌鹊 桥位于乌鹊桥路北端,跨第三横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