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牛
大额牛(拉丁学名:Bos frontalis),别名野牛、独龙牛,是世界珍稀物种之一,属于云南省地方珍稀物种资源。其性喜群栖,常年野牧放养,夏季常活动于2000m左右的高山草丛和林地,冬季游走于河谷草丛和收获后的农田中。世界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在老挝、越南、柬埔寨、不丹、尼泊尔等国也有少量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在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市、山南市也有分布。
大额牛因两角之间额部扁平宽阔,故名“大额牛”。大额牛体躯比普通黄牛高大壮实。全身被毛黑色或深褐色,四肢下部白色,有的头部或唇部具有白色斑块。鬐甲较低平。四肢短而结实。肌肉发达,丰满厚实。颈垂明显,但不如黄牛的长大。角基部粗大向上渐呈圆锥状,两角向头部两侧平平伸出,微向上弯,公牛角长40cm左右,角间距在100cm之间,母牛比之稍小。成年OX体高134cm,体长151cm,胸围184cm,体重400~500kg,最高可达700~800kg;母牛相应为128cm,133cm,181cm和350~400kg。
大额牛肉丝细腻味香,风味尤佳。在云南省,独龙牛所产牛肉被称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的“野味佳肴”。在利用方面主要是用大额牛与其他牛种杂交,利用大额牛优良的基因,如抗逆性基因、优质牛肉基因等。2006年,大额牛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4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2020年,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2022年,大额牛IUCN濒危等级为EW。
名称由来
大额牛因两角之间额部扁平宽阔,故名“大额牛”。大额牛最早是由独龙族人饲养,所以也叫独龙牛。大额牛,独龙语称“阿布”(Obuo)、珞巴语称“梭白”(Shobuo)(博嘎尔等部落)或“阿索”(Esho)(阿迪部落),藏语称“巴麦”(Bamai)、傈僳语称“俅尼”(Qiuni)。“俅尼”的称谓实为汉语“俅牛”的傈僳语谐音。独龙人清代至民国期间自称“俅人”,“俅牛”即独龙人之牛的意思。目前学术文献上常将大额牛习称“Mithan”或“Gayal”,前者是阿萨姆语,后者来自印地语。这两个名称之流行,是因为西方人最早通过印度才知道大额牛的。
外形特征
大额牛体躯比普通黄牛高大壮实。全身被毛黑色或深褐色,四肢下部白色,有的头部或唇部具有白色斑块。鬐甲较低平。四肢短而结实。肌肉发达,丰满厚实。颈垂明显,但不如黄牛的长大。角基部粗大向上渐呈圆锥状,两角向头部两侧平平伸出,微向上弯,公牛角长40cm左右,角间距在100cm之间,母牛比之稍小。成年OX体高134cm,体长151cm,胸围184cm,体重400~500kg,最高可达700~800kg;母牛相应为128cm,133cm,181cm和350~400kg。
基因特征
专家研究认为大额牛是由大额牛野生型驯化而来,不是野牛(Bos gaurus),也不可能是野牛和黄牛的杂交后代。大额牛、黄牛(Bos taurus)和野牛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其中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野牛有两对,而大额牛只有一对,染色体的臂数相等。大额牛具有较为典型的肉用牛体型和较好的产肉性能,且肌纤维直径明显小于黄牛和野牦牛,牛肉系水率、嫩度和多汁性明显高于其它牛,而脂肪含量较低。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大额牛产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一带,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位于东经98°15',北纬27°50'~28°20'之间,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气候属亚热带山区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雨量充沛,草场资源丰富。
大额牛终年在独龙江两岸陡峻的山林中野牧,攀登能力极强,凡普通黄牛无法行走的陡坡,大额牛都能行走自如,并能泅渡湍急的江水。性喜群栖,常年野牧放养。夏季常活动于2000m左右的高山草丛和林地,冬季游走于河谷草丛和收获后的农田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额牛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在老挝、越南、柬埔寨、不丹、尼泊尔等国也有少量分布。
中国分布
大额牛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在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市、山南市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大额牛生存于半野生条件下,终年生活于独龙江两岸陡峻的山林中,攀登能力极强,经常活动于溪谷陡峻的山坡草丛和林间地带,普通牛无法行走的陡坡,大额牛却能行走自如,能泅渡湍急的江水,夏季常活动于2000~3000m上下的高山林间草场草地,冬季活动于河谷草丛或耕地中。食物以茅属鲜嫩野草、芦苇、竹叶和某些树叶为主,性喜群栖,OX性情凶猛,母牛在发情期间,公牛有爭雌殴斗现象,母牛常于晚秋发情,翌年秋季产犊,母牛产犊仍保留野牛产犊之习性,产前4~5d即离群独居,产后5~6d则带犊合群活动,母牛护子能力强。大额牛也可与普通黄牛混牧。大额牛酷爱舔食食盐,故较易与人接近。
繁殖方式
大额牛性成熟较晚,在自然野生状态下,一般3~4岁方能发情配种,但生育年限较长,育龄可达15~20周岁左右,一般一年一胎,一胎产一头犊牛,自然交配情况下很少出现空怀;在人工圈养条件下,OX18月龄有明显的性行为,性欲明显,时常鸣叫,追逐爬跨母牛或同伴,24月龄用电刺激法能采集到成熟的精子,达到制作冷冻精液标准要求,精子冷冻解冻效果良好。印度东北部大额牛第一次发情年龄一般约598.2±168.4d,第一次妊娠年龄723±169.9d,第一次发情体重为247.8±35.1kg,发情周期为21.9±2.9d,妊娠时间为296.1±3.9d。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大额牛肉丝细腻味香,风味尤佳。因为大额牛运动幅度大,其肌纤维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家养黄牛,肉质自然也变得非常细嫩,属于上等的牛肉食品。在云南省,独龙牛所产牛肉被称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的“野味佳肴”。驯化的独龙牛体大力足,可用于各种使役。以大额牛和黄牛杂交所生后代生活力强,所产牛肉亦受到很大欢迎。
利用价值
在利用方面主要是用大额牛与其他牛种杂交,利用大额牛优良的基因,如抗逆性基因、优质牛肉基因等。
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在杂交后代中,杂交母牛能育,杂交OX不育,对用大额牛为父本,婆罗门牛为母本的杂交一代公牛进行电刺激采精,共采精2头5次,采精量9.36±7.43mL,颜色呈清亮透明,镜检后样品中未检出精子。可用大额牛冷冻精液与保种区以外的云南黄牛进行杂交,云南黄牛与大额牛的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其肉质和风味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利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潜力。
大额牛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均不同于黄牛和野牛,三者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且可与黄牛杂交;独特的食性体现在以竹子为主食,且对各种粗饲料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都显著高于云南黄牛;瘤胃中总可见细菌和纤维分解菌分别为4.51×109和1.63×109个/ml,显著高于黄牛,其瘤胃优势细菌主要为纤维分解菌。大额牛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保护价值
大额牛具有体格高大,行动敏捷,结构紧凑,肌肉发达,肉质优良,风味独特,适应性强,抗逆能力,耐粗性能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大额牛是畜禽品种基因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源,是发展肉用草食家畜的一个珍贵畜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79在独龙江流域发现大额牛时,存栏数仅79头,1986年存栏达到170头,1995年存栏数达到687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2012年底饲养大额牛2425头,九木当牧场存栏大额牛115头,2012年底总存栏量约3215头。
保护措施
2000年,大额牛被录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06年,大额牛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14年,大额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2020年,大额牛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2022年,大额牛IUCN濒危等级为EW。
大额牛被中国基因库相配套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地方保护设施与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列入《通过抢救性原生境保护措施成功保护的畜禽品种》名录。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江流域大额牛集中产区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周边为二级保种区,在茨开镇高拉博河中上游建立九木当大额牛保种场,组建大额牛核心保种群。选择不同来源和不同家系的OX制作冷冻精液,母牛生产冷冻胚胎,建立大额牛基因库。
生物分类
大额牛可能是准野牛属中一个更为古老的种族的遗族。在中国、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的地方牛、荷斯坦牛、爪哇牛、巴厘牛和大额牛35个群体编码血液蛋白的25个结构基因座的频率分布的基础上所作的遗传距离与主体成分分析展示,大额牛远离多数家牛群体,但对于家牛群体而言,与普通牛系统的荷斯坦牛、蒙古牛关系稍近。以11头牛为样本,测定了大额牛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mtDNA,Cytb)核苷酸系列,揭示了大额牛细胞色素b基因核苷酸全序列共包括1140个碱基,1140bp中共有95个突变定位点,定义了6种单倍型(Haplotype)。就Cytb基因序列分子变异水平而言,证明大额牛比牛亚科各物种当时所知的遗传内容均丰富。
相关文化
关于中国牛的种类,从文献记载来看,古有黄牛、水牛、旄牛、庸牛、犀牛和夔等。黄牛、水牛早为大众所知;“庸牛,领有肉堆”,当为瘤牛。旄牛“毛可为毦”,其实是野牦牛,均为家养。至于犀牛、夔则是野生牛类,属于人们猎捕的对象,犀牛,取其皮做成席子,史称“寝兕”,已经灭绝。而记载中的夔产自蜀山中,重数千斤,体型高大,是否为大额牛或野水牛,不得而知。
在原产地,各族人民对大额牛的认知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藏珞巴人许多涉及民族及相应文化特征起源的古老神话都与大额牛有关。例如,传说创世之初,大地上第一头大额牛和珞巴人祖先阿巴达尼同样是天父地母的子嗣,所以过去每当狩猎之前都要虔诚地举行祭祀仪式。又如“阿巴达尼寻妻”的神话说大额牛曾经是阿巴达尼的妻子等。云南省省历来是中国民族文化荟萃之地,《新唐书》记载,“三濮者,在云南徼外千五百里,有文面濮,俗镂面,以青涅之。赤口濮,裸身而折齿,……多白蹄牛、虎魄”。当时的“云南徼外千五百里”,先后地跨剑南道姚州、金齿部、濮子部、吐蕃东南和南昭北部,近邻现今独龙江上游流域。所谓“白蹄牛”是对大额牛“白肢”特征的粗略描述,裸身、纹面和服饰风俗与现今独龙族相似。从地望、种族和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可能是以一部分“三濮”人血统为基础在恩梅开江上游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珞巴族民间则有许多关于祖先从藏区往西南迁徙和定居在珞隅地区并逐渐分布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广阔平原上的传说。
《马可波罗记》对元代金齿州居民信仰、祭神习俗的描述和现今独龙族、珞巴族习俗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较为可信,当时的金齿部以永昌为郡(现今云南保山一带)。马可·波罗还在多处描写了当时的云南省与缅甸边境一带的野牛,例如记载上缅国“此州有象及野牛,甚众”,班加刺(Bangala)州“其地有牛,身高如象,然不及象大”,上缅国即现在的缅甸北部,班加刺州《元史》中称蒲甘,位于今天的(独龙江下游)恩梅开江左岸、缅甸马圭(Magway)省北端,这两个地方在现今大额牛分布区的外围。《马可波罗记》中所记载的野牛,显然不是时人已十分熟悉的普通牛或瘤牛,虽未强调是野生的牛,但最可能是大额牛。明朝初年李思聪、钱古训出使缅甸及百夷(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期间,根据当地的见闻写下的记录——李本《百夷传》记有“牛有水牛头而黄牛身者”;《百夷记略》也有“牛有黄牛头而水牛身者”,其描述可能就是大额牛。这说明在距今五百年的明朝时期,云南省地区不仅畜种丰富,而且也给大额牛存在提供了证据。
参考资料
Bos frontalis.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7
Bos frontalis.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07
独龙牛品种简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