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明粑

清明粑

清明粿,又名清明果艾糍、菠菠粿(福州市)、清明粑(江西省)、清明馍馍四川省),蒿子粑(安徽)、艾叶米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汉族特色食品之一。

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简介

清明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主要是贵州省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小吃。皮为糯面加上一种叫清明菜的食用野菜,馅是由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在一起炒熟而成,上笼屉蒸熟以后即可食用。

制作原料

主料

糯米粉粘米粉

配料

清明菜、碗耳糖或砖糖、芝麻、苏麻、核桃、花生。

清明菜是做清明粑的主料,修长的茎和细长的叶子全身长满了白色蛛丝状绵毛,淡黄香青的嫩叶顶端托着淡黄色的顶生的莲座状花蕾,亭亭玉立青翠欲滴。

清明菜又名佛耳草或鼠曲草,江苏苏南地区也有叫“棉絮头”、“寒食莱”的。民间草药更是将清明菜叫做“追骨风”,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团,香糯可口。

制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二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三

用料

详细步骤

历史文化

相传明朝建文“靖难之变”后从南京市流落到贵州省,望白云而遁迹,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郭布罗·长顺当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们纷纷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当地老百姓们都得带上大家认为最好吃的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朱允炆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名声渐盛,逐渐成为当百姓欢度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尔后,清明粑传至安顺市花溪区等周边地区,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食品之一。

风味特色

皮糍糯,馅甜香,有浓郁的清明菜香味。如用鲜肉末做成馅,就演变成咸鲜香浓味道。

技术要领

面团加水要适度,不能过软或过硬,封口要严,防止漏馅。

食品营养

清明菜主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生物碱等;

故事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白云山追寻建文的踪迹,在其不朽的经典《徐霞客游记》中为长顺清明粑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相传徐霞客到白云山时值清明时节,在附近家家做客时,有幸品尝了清明粑,立即盛赞清明粑为“素食之佳品”。1994年4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到长顺考察时品尝了长顺清明粑,当场对清明粑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清明粑,是居住在古称“五溪地区”的各族人民过春社节与清明节时食用的两种节日食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所谓“怀化市”,指的是湖南省西部沅江市上游的五条主要支流。

关于“五溪”,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吟咏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贵州省东部的铜仁地区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毗连地带,属于“五溪地区”,至今仍然保留许多古风,最明显的是吃春社饭和清明把。春社饭,习称“社饭”,本是过春社节的节日食品,但节日前后甚至一年四季都有“社饭”吃,许多饭店时有“社饭”供应,不受节日约束。

长期以来,每到大地回春的阴历二月.居住在“五溪地区”的各族村民纷纷过春社节,家家户户兴高采烈上山摘艾蒿,挖苦蒜,洗净切细,挤掉苦汁,文火焙干,按照适当比例,与糯米、粘米、腊肉、蒜苗、五香、咸盐等混合,用木熟,或用铁锅焖熟。观其外貌酷似“野菜饭”,明显保留远古时代采集生活的遗风,但味道却十分可口。

相关地区习俗:湖北一带清明节时期,都以此物当做点心给家人吃。

参考资料

清明果.中国江苏网.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