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饭
社饭,是中原地区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其主要原料是白米、茼蒿、腊肉;将于节前采摘来的青蒿嫩枝洗净后搓揉,挤出苦水,洗净剁碎,放入锅中加姜、野葱、蒜苗炒至蒿菜转黄焙干待用;将腊肉洗净,切成丁并炒香备用,然后将糯米、大米按照3:1或2:1的比例(即3公斤糯米兑1~2公斤大米)洗干净,糯米用水浸泡3~4小时后滤干,大米先放入沸水锅中稍煮片刻便捞出,滤去米汤,再将滤干水分后的糯米去与煮过的大米混合一起,放入炒香的腊肉丁、蒿菜、盐、味精等拌匀,放入内,用大火蒸熟即成。凡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通常在春分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社饭,以祭祀先人。社饭不但清香,而且具有提神健脑之功效。社饭是土家族人喜爱的一类小吃,作为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十大名吃之一,社饭的存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古代社饭有特殊的存在意义,它是土家人祭祀土地菩萨用的,有暗示五谷丰登等含义。
历史起源
社饭,旧时汉族社祭时所供饭食。流行于中国各地。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适当春分、秋分前后。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每逢社日以社饭、社酒祀社神。社饭起源甚早。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载称:“八月秋社,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 又晋周处《风土记》:“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和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遗于人,以敦故旧之情。”《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其昨七在湖北荆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多在二月的第一个上戍日为之。”《恩施县志》卷六:“社日采蒿作炊,杂以肉糜,亲邻转相馈赠,谓之社饭。”
分布范围
保留“过社”吃社饭习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一带,以及湖南省、湖北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湖南凤凰县土乡苗寨、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以及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区。
社饭制作
将茼蒿采摘回家以后,洗净,切成1~1.5厘米长的小段,装入布袋后放入水中反复揉搓以去除苦涩味道成新鲜社菜,放入干锅中用文火炒至半干,呈软和状态。将洗干净的腊肉切成肉丁炒熟,将花生炸熟,豆腐切成小块炸干,高山韭切成一厘米长短。将在冷水里泡上十二小时左右的糯米与上述材料进行混合,放上适量盐巴,置入蒸笼蒸熟,便成为社饭。
原料
配料:腊肉,社蒿(社前生长,红梗者佳,其味芳香),五香豆腐干。
调料:精盐,大蒜苗。
制法
(1)将社蒿洗净,切细,淘净苦水,挤干水分,放入盆内(若不马上吃,可将社蒿放锅内烘干)。
(2)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浸泡,蒸时沥干水分,粘米淘洗后,下开水锅中煮至半熟后,用箕沥干米汤。
(3)将腊肉、五香豆腐干切成筷子头大的四方颗粒,豆腐干颗用油炸泡,蒜薹切成颗粒状。
(4)锅上火,先把腊肉丁炒出油,再加入蒜苗颗、豆腐颗、社蒿、盐略炒,再倒入糯米、粘米拌均匀。
(5)用钢精锅或木甑将拌匀的社饭蒸熟即可食用。
特点
色香味俱佳,充满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社饭相关
社日社节
社日,是向土地神祈求丰收的节日,唐代以后,尤其是北方逐步固定于二月二日;在云、贵、川一带,至今还保留着“过社”的习俗。家家户户全体出动,带上祭品、食物和烟花鞭炮,上山祭祀土地神,并为已故的亲人扫墓。 “如有路人参与,被视为上宾,酒菜相待,亲如一家,行乞者亦不例外。”(见《贵州铜仁县志》)上巳节。
铜仁“挂社”
在贵州省铜仁地区,人们在春社日并不主要关注祭祀土地神,而是专注于对家中去世未满三年的亲人进行纪念。光绪《铜仁府志》载:“三月前后数日,剪白纸标,挂祖墓上,谓之挂社。若服未阙者,先于挂社扫墓,以野蔬和饭祀之,谓之社饭。”春社前后给先祖“挂社”并在墓地吃“社饭”,是铜仁千年流传的习俗。“挂社”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挂社的对象是长辈逝世后头3年,清明节到来之前,都要邀集亲朋好友到坟上去祭祀游玩连续三年,每年一次。第一年称“开社”,第二年称“团社”,第三年称“圆社” 。第一年的开社和第三年的圆社是挂社的重点,称之为“挂社”。主要有以下形式:祭祀:过去通常要请阴阳先生念经诵词,亲属在坟前烧钱化纸,作揖跪拜,按亡人生前喜好把纸做的冥具、纸钱、衣物在坟前焚化一方面给亡人送一点钱财家当,另一方面也祈求亡灵保佑子孙发达、家宅平安。现在多数是亲属邀约亲朋好友到坟前祭拜。吃社饭: 过去,做社饭的目的主要是以素食、斋祭表示对亡人的孝敬和思念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地改变:祭祀过程不断地简化,主要是给坟墓割一割草,添一点土,然后烧香烧纸、作揖跪拜,吃社饭成了活动的主要内容。
恩施“过社”
过社,是土家人重要且隆重的农事祭祀日,其源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原始的土地崇拜发展为社祭,直接演变成后世的重要农事节日。古时,社祭有官祭、民祭之分。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记载,恩施府、县两级的社祭相当隆重。春秋两祭,由本地最高官员(知府与知县)主持,在城文武官、丞、史、把总全部参加,仪式复杂而虔诚。随着时代的变迁,官祭消失,只有民祭盛行。
恩施人只过春社,过社时间之长,不亚于春节,从农历二月初二直至社日前。过社主要有吃社饭、拦社两大内容。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记载:“社日,采蒿作饮,杂以肉糜,亲邻转相馈赠,谓之社饭。”现演变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从社日之前的半个月开始直至社日这天,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吃社饭的日子。有诗云:“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
注溪社节
社节前和社节当天,注溪侗族人民要做三件事:一是“忌戊”。二是煮社饭。另还有特殊习俗,就是“挂社坟”。注溪侗族人民哪家有才死未满三年的亲人,这家一早就要煮饭、炒肉包在里面,另拿刀头(猪肉)、香纸、炮等去向亲人祭社祖、挂社坟,一家人(晚辈)都在坟前三拜,表示尊敬和哀念去逝未满三年的亲人,求得保佑后人,百做百盛,老少安康。社节之日,家家户户都迎来各方宾朋,同庆一堂,在吃社饭中国银行令猜拳、唱歌等,热闹非凡。
社粑
过社的时候,除了社饭,还有社杷,社耙与社饭是相伴而食的。社杷的制作,是先把糯米洗净晒干,打磨成粉(以前用石磨,现在多用机器)。糯米粉准备好以后,将火坑里的草木灰(主要是青蒿灰、稻草灰等)用筛子筛选少许,甚至有的人家到山上选取少许黄泥巴粉末,拿回家后用筛选,将草木灰等和糯米粉混在一起搅拌后揉成面团,分别切成小块,用甑子蒸熟。蒸熟后的社耙就可以食用了。当地人往往制作大量的社杷用以赠送亲朋好友,吃不完的社杷就被晾在楼梯间或其他通风处,以便能够随时吃到。社杷通常冷食。
民俗传说
相传咸丰五年(1855)姜应芳在织云宣布起义后,又与台江张秀眉会合,兵分三路意欲推翻清廷。第三路人马从邦洞进入兰田、注溪等地图攻晃州(今新晃侗族自治县)、沅州(今芷江侗族自治县)。起义兵声势浩大,震惊清代政府,即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湘军3万,和曾国藩配合攻入贵州省境内,兵到之处,烧、杀、抢、劫,民不聊生。注溪是天柱通往晃州的要道,成了战场,群众无法生产,只有聚集在附近的大坡大坳搭棚栖身,靠摘野果、打食用野菜、削树皮来充饥,过着非人生活。
欧阳涛诗曰:“同治五年九月秋,时逢十五苗入州,男女老幼遭屠戮,尸体抛荒记寇仇。”为此,在同治八年(1869)有蒲溪生欧阳涛、注溪秦大宋以及湖南省晃州上公道杨秀力三人,为挽救难局,暗地私约周围二十多个村寨寨主,于春社之日,集中在注溪街背“交棍坳”召开治乱自卫会议,商议制定安居良策。议定出三大要点:一、团结集中;二、力量集中;三、信号集中。无论何时何地有匪侵扰,就到高坡顶上连放铁炮五响。然后一寨接一寨地传放,以集中各处乡民,合力汇剿。从此,当地土匪不再扰乱,注溪及毗邻人民得到安居乐业,首次会议得到成功。次年(1870),各寨民众携带酒淆到“交棍坳”庆贺,传说有300多人。大家开怀畅饮,男女老少高歌颂扬。大家倡议从此以后每年逢五“戊”社节日,男女老少集中该坳欢度“社节”,把“交棍坳”定为“注溪社节”的社场。后人对社节的庆祝越来越热闹,每年男女老少,盛妆打扮,到社坳以歌颂扬国泰民安外,“注溪社节”也成为赛歌、斗鸟及年青人谈情说爱的场所,流传至今。
文化意义
价值与影响
在古时候,社饭习俗的适用群体不仅是王公贵族,也包括平民百姓。只是两个阶层所用以制作社饭的材料不一样,这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但无论哪种形式,在社节这样的活动中,人员的流动,礼物的馈赠,经济的交往等都在其中有所体现,甚至作为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通过相互之间的赠送、请客,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均得以维系,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诗人陆游在《社肉》“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一句中描述了在社节中喝酒吃肉的场景,也说明了将饭局中的“社肉”带回家中分发给子孙们食用,享受来自活动组织者的馈赠,更感受到来自“神灵”的恩惠。
清明节前后,也是吃社饭的高峰期,有些家族在过清明节的时候,社饭是必备品。人们用社饭祭祖,在坟山上过清明节时,安排来年的耕作活动,在逝世亲人的亡魂的“陪伴”下聚餐,这是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社”作为最初的地缘组织,在发挥其管理人口这一作用的同时,逐渐与人们祭奠祖先神灵的活动结合,置入民众的信仰文化体系之中,进而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指导着春耕秋收等农事活动的进行。
在一些地方,社饭中的茼蒿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天柱县“在社饭里拌蒿菜吃是叫后人不要忘了战乱、匪患、瘟疫的苦日子”,也如季诚迁所说,“民间传说也有'社节'是为了提醒侗民要节约粮食,饭中掺食用野菜,喻示缺少吃的五六月(青黄不接的季节)即将来临。”蒿菜作为春天破土而出最早的植被之一,对于人们祈求丰年的愿望有着极强的预兆性,人们吃蒿菜,带有“吃春”的寓意。蒿菜的药效,是医疗技术极为落后和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人们用以治病疗伤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对渐次传入的中原文化的采纳和调适过程。初春时节,经历了寒冬的萧条之后,茼蒿与米饭等的混合,充当了“菜食”的功能,即人们在吃“社饭”时不需要在另外煮菜。这些都是其在实际生活中作用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过社时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仍有诸如贵州镇远、三穗等地的浓重氛围,但已不可与过去更广范围同日而语。社节逐渐演变成只吃社饭的饮食文化习俗。吃社饭,是社节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过去,做社饭的目的主要是以素食、斋祭表示对亡人的孝敬和思念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地改变:祭祀过程不断地简化,主要是给坟墓割一割草,添一点土,然后烧香烧纸、作揖跪拜,吃社饭成了活动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进步,社饭越做越精细,过去那种用茼蒿、糙米拌和的饭食变成了用糯米、上等香稻、腊肉、核桃仁、花生仁精制的饭食所取代,成为一道特色饮食。不仅春社前后吃社饭,平时也可做社饭;不仅在坟地上吃社饭,在家里、在饭店也可吃社饭。每年社节期间,市场上有社蒿卖,酒店、餐馆、超市有社饭出售,还有真空包装成品,捎给外地乃至国外的亲朋好友品尝。社饭也早已被评为恩施州十大名吃之一。
参考资料
春天与味蕾相约,这样的社饭你馋了吗?.百家号.2024-03-12
恩施社饭,香!!!.澎湃新闻.2024-03-12
恩施春天才有的味道……今年,你吃了吗?.百家号.2024-03-12
吃社饭、由“忌戊”民间习俗演变而来的节令美食.今日头条.2024-03-20
恩施十大名吃之社饭,它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做才好吃?你知道吗?.新浪看点.2024-03-20
恩施社饭,春天的味道.恩施州人民政府.2024-03-13
地方名小吃:社饭.湖南省人民政府.2024-03-13
湖北咸丰:春社日 吃社饭 祈丰年.新华网手机版.2024-03-13
重庆特产传说(455)|春天到,蒿菜香!走,到秀山吃社饭.百家号.2024-03-13
麻阳苗乡:春社时节社饭飘香.百家号.2024-03-13
重庆酉阳:古镇“社饭”香.百家号.2024-03-13
带您探索“春天的佳肴”——铜仁社饭.澎湃新闻.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