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州
州,因沅江而得名,地处湖南省西部。历史上的沅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怀化、洪江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会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天柱等市县地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下辖: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黔阳(县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古城)、麻阳苗族自治县(县治在今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共3县。
南朝陈置
陈太建七年(575年),武州改称沅州,以沅江命名。沅州治泸阳(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下辖武陵、南义阳和南平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之战后,改沅州为朗州。
唐置
贞观八年(634),以辰州龙标县(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区)置巫州。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开元十三年(725),复名巫州。
《旧唐书》卷四十 志第二十:“巫州下 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九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旧领县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师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朗溪 贞观八年置
潭阳 先天二年,分龙标置。”
《通典·州郡》“潭阳郡巫州”条:“巫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唐朝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一七《叙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为沅州,以沅水为郡名。”
北宋置
宋熙宁七年(1074年),以五代十国宜宾市、奖州、懿州、锦州市地,改置沅州,治铜仁市(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领卢阳、麻阳苗族自治县、黔阳三县。元至元十二年升沅州为沅州路。
朱元璋甲辰年(1364),改沅州路为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隶辰州府,领黔阳、麻阳二县。清代因之。乾隆元年(1736),又升沅州为沅州府。民国二年(1913)废。
元朝至明朝变迁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沅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为沅州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复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并入,属长沙府。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升为黔兴府,下辖:兴沅县、洪江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绥宁县、天柱县、清浪县、平溪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清朝沅州府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又升为沅州府。下辖:龙标县、夜郎县(长安三年改隶舞州)、渭溪县(长安三年改隶舞州)、郎溪县、谭阳县(先天二年析龙标县置)。沅州府的辖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在唐朝时期的扩张与缩小,以及在宋、元、明、清各朝的升降变化。
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地处湖南省西部。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侗族自治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下辖: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黔阳(县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古城)、麻阳苗族自治县(县治在今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共3县。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四十 志第二十.第一范文网.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