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兴忠

张兴忠

张兴忠,曾任贵州省仁怀市财贸部部长、仁怀县县委办公室主任、仁怀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东阿县卫生局局长。于1999年逝世。

人物介绍

张兴忠(1921-2003),山东省东阿县(东阿大刘张人)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国营企业经理,茅台集团第一任厂长,后离休于山东省东阿县卫生局。

茅台酒厂志上写的是排长,其实他当时已是副营长。不过他不以为意,说当初没叫土匪打死就不错了,还计较着干啥?典型的山东人豪爽性格。而说起与白酒茅台酒之间的一世情缘,那真是比酒还要浓烈醇厚啊。

组建茅台酒厂

张兴忠1947年在聊城市地区参军入伍,先后随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等重大战役。1950年7月,他随部队到达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市,参加了当地剿匪战斗。他在部队有两大名声:一是全团的神枪手;二是酒量特别大,年轻时和另一个人一起曾在聊城民王屯一个小店里喝过11斤白酒。

也许是因为酒量大的缘故吧,1950年,奉上级命令带领12人去接管茅台集团三家厂家,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茅、赖茅、王茅三家酒坊。

根据留下的资料记载,接管茅台酒厂时三家酒坊已是人去楼空,只有几间破屋、几个窖池和酒。1951年,人民解放军首先接管了“华茅”厂房,当时按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支付旧币13000元,华家只收了10000元,退回3000元。接下来又接管了“王茅”酒坊的一个酒甑、4个窖池。1953年11月,决定没收“赖茅”全部资产。前后三年,把三家酒坊全部接管完毕,三茅合一,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茅台集团”。

厂长张兴忠常感叹自己随部队转战南北,但是到了贵州剿匪时,牺牲的战友最多。所以,他表示一定要管理好茅台集团,在他半军事化的管理作风下,茅台酒的质量控制从建厂开始就控制很严格。

工资大都花在了酒师和工人身上,回忆建厂初期,为尽快恢复茅台酒的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战士亲自走访当地知名人士,打听三家酒坊的酒师和工人的住处,然后一个一个登门拜访,请回到茅台酒厂。1951年请回来9名工人,当年生产茅台酒0.34吨。1952年达到49人,产量是75吨,超过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总和。1954年以后,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全面纳入国家计划,茅台集团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父为了请回那些老酒师和工人,连家都不顾,经常拿自己的工资买烟送给酒师和工人,还亲自为患病的老酒师洗脚,那些老酒师和工人很受感动,就都回到厂里来了。

叶落归根

仍难忘那份“酒缘”

“文革”结束后,上级谈话,希望他再回茅台酒厂担任领导工作。由于有严重的心脏病,提出回山东老家治病安度晚年的想法,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要求。1974年5月,在遵义市委和仁怀市委的安排下,从贵州省仁怀县回到了老家山东省东阿县。回到老家后,依然关心茅台酒的发展和生产。并和茅台集团的师傅一起对国营东阿酒厂进行技术指导,酿造出了山东的茅台---“阿矛酒”,后改为“东阿王”品牌。他常说,季克良(现贵州茅台Inc.董事长)这个人,有文化,江苏南通人,专门研究微生物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果然,季克良在当了多年的“臭老九”后,从副厂长到总工程师,从厂长到董事长,到现在的全国酿酒品酒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把茅台酒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