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Simple goiter),又称非毒性甲状腺肿,是指非炎症或肿瘤原因导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可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以碘缺乏病、致甲状腺肿物质或相关酶缺陷等原因所致,甲状腺功能一般在正常范围,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压迫症状。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预防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3世纪,庄子书中已有关于“瘿”(即甲状腺肿)的记载。欧洲是在公元10世纪才有阿尔卑斯山脉区居民甲状腺肿的记录,公元1170年以后才知道用海藻及海草灰治疗该病。1831年,法国医师布辛盖特首先建议应用食盐加碘(简称碘盐)防治地甲肿。该病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碘缺乏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见于离海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区;散发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和绝经期。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妇女。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辅助检查有血液检查、甲状腺摄131Ⅰ摄取率及T₃抑制试验、甲状腺扫描;诊断要点以甲状腺¹³¹Ⅰ摄取率、TSH为参考,以及Tg抗体和TPO抗体等指标。西医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干甲状腺制剂、左甲状腺素,手术方法以切除为主;中医治疗可分为肝郁气滞证脾虚证治疗、肝郁肾虚证治疗、针灸治疗等。该病预后良好。
分型
单纯性甲状腺肿包括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传统的观念曾认为甲状腺肿是当甲状腺素合成过程中因任何单个或多个因素受损时,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的能力下降,导致TSH升高,诱导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腺体肿大,属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但近年来发现,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TSH多正常,甲状腺的代偿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对TSH的敏感性(TSH依赖)或其他途径(非TSH依赖),后者主要是指受到来自外周血液或者甲状腺局部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甲状腺的增生和分化。因此不再将TSH作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理介质。该病的发病可能还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即使在严重碘缺乏病地区也仍然有部分人发病,遗传因素的证据如该病有时可见家族聚集现象,单卵双胎发病率明显升高等。
缺碘
缺碘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多见于中国内地和山区,这些地区土壤、水源、食物含碘量少。而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之一。人体每天对碘的基础需要量为60μg/d,每天摄入量应不低于150μg。在生长发育期和怀孕、哺乳、寒冷、感染、创伤及精神刺激时,由于机体对甲状腺激素的需要量增多,会引起相对性碘不足,可加重或诱发甲状腺肿。
致甲状腺肿物质
某些物质可致甲状腺肿:常见的食物如卷心菜、木薯可释放硫氰酸盐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而致甲状腺肿,尤其是碘缺乏时更易发生;土壤、饮水中钙、镁、锌等矿物质的含量,对甲状腺肿的发生也有关系,有的流行地区除碘外,也缺少上述各元素;另外工业废水中的化合物如酚、酞酸盐、吡啶和多芳香烃也有弱致甲状腺肿作用。蔬菜和污染物中致甲状腺肿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药物如硫氰化钾、过氯酸钾、对氨基水杨酸、硫脲嘧啶类、磺胺类、保泰松、秋水仙碱、锂盐、钴盐等,可抑制碘化物的浓缩或有机化,大量碘化物可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和释放,从而引起甲状腺肿。
高碘
虽较高碘少见,但也不能忽视。也可呈地方性或散在分布,长期饮用含高碘的水可导致甲状腺肿,1979~1997年,中国先后有河北省、新疆、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及江苏省7个省和自治区发现了水源性高碘碘缺乏病;长期使用含碘药物,碘油椎管造影,也可能引起甲状腺肿;其发生机制是碘摄入过多,占用了过多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功能,使酪氨酸碘化受损,碘的有机化过程受阻。甲状腺代偿性肿大。
激素合成障碍
甲状腺素合成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异常,均可引起激素合成障碍。家族性甲状腺肿为隐性遗传病,病因是甲状腺素合成过程中酶功能的缺陷。如缺乏过氧化酶、脱碘酶,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或缺乏水解酶,使甲状腺激素从甲状腺球蛋白分离和释放入血发生困难,均可导致甲状腺肿。
基因突变
通过研究甲状腺肿的家族,已经发现有涉及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异常,如甲状腺球蛋白(TG),钠/碘协同转运体(NIS),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pendrin蛋白和TSH受体(TSHR)基因突变。此外,基因位点已经确定,为14qXp22和3q26。虽然已在几个家族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易感基因在大多数非毒性甲状腺肿患者中仍然不明确。
流行病学
碘缺乏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见于离海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区。在中国主要见于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1960年WHO首先提出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全球性疾病。199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道全球15.72亿人口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由于开展了全国范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普查和防治,中国该病发病率有显著下降。
单纯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女性,散发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和绝经期。
病理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在早期,甲状腺呈弥漫性轻度或中度增生肿大、血管增多、腺细胞肥大。当病程延长时,甲状腺因不规则增生或再生,逐渐出现结节,结节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融合。后期,部分腺体可发生坏死、出血、囊性变、纤维化或钙化和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体积进一步增大,并呈多结节样改变。针对病因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有可能逆转,而当结节形成之后,则不易逆转。
有的增生结节可以演变成腺瘤,个别的腺瘤样增生结节有可能进展为甲状腺癌。还有的结节由于反复增生,最终失去了对促甲状腺素的依赖性而形成自主功能性结节,但一般无甲亢症状,极少数结节发展为毒性甲状腺结节而伴发甲亢症状。
临床表现
甲状腺肿大
如在早期,肿大尚不严重,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无症状,弥漫性甲状腺肿时质地较软,有柔韧感;久病且严重者可腺体肿大显著,如婴儿头下垂于胸骨前,中国经普及碘盐后,如此严重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压迫症状
肿大腺体可引起压迫症群:如气管受压,可有喉部紧缩感,慢性刺激性干咳,憋气,呼吸不畅;食管受压,可造成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受压,早期可以出现声音嘶哑,肌肉痉挛性咳嗽,晚期可失声;颈交感神经受压,可出现同侧瞳孔扩大,严重者出现小儿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眼球下限,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如甲状腺肿位于胸骨后或胸腔内,可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使单侧头面部或上肢水肿等。
散发性甲状腺肿常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期发生。腺体通常轻度肿大,呈弥漫性,质较软,晚期可有结节。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
血清甲状腺素(thyroxine,T₄)、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正常,促甲状腺激素正常或偏高。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甲状腺肿的体积呈正相关。
甲状腺摄131Ⅰ率及T₃抑制试验
甲状腺摄131Ⅰ率增高但无高峰前移,可被T₃所抑制。
甲状腺扫描
甲状腺扫描可见弥漫性甲状腺肿,常呈均匀分布。
诊断
所有存在甲状腺肿的患者均应进行甲状腺功能的评估,以便排除甲亢或甲减。该病的特点是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甲状腺¹³¹Ⅰ摄取率常高于正常,但高峰时间很少提前出现。当TSH偏低,尤其是在既往已诊断的患者,提示有甲状腺功能自主性改变或存在未被诊断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引起了亚临床甲状腺毒症的可能。Tg抗体和TPO抗体可用于鉴别是否存在自体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超声检查可提供甲状腺的形态、大小及结构,是否有结节、液化和钙化的信息。必要时,采用核素扫描,以评价甲状腺结节或组织是否有自主功能,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用CT或MRI明确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颈部甲状腺的延续情况。
尿碘的排泄与碘摄入量密切相关,是反映碘摄入量的最佳指标,测定尿碘可作为人体是否碘缺乏病的指标,WHO推荐的成年人每日碘摄入量为150μg。尿碘中位数(MUI)100~200μg/L是最适当的碘营养状态。
鉴别诊断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初期甲状腺功能正常,但多数患者具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常明显升高。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呈现典型淋巴细胞浸润特征。
甲状腺癌
触诊时包块可有结节感,不规则、质硬。因发展较慢,体积有时不大,易与甲状腺腺瘤、颈前淋巴结肿大相混淆,细针穿刺甲状腺活检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
Graves病
肿大的甲状腺质地柔软,触诊时可有震颤,可听到血管杂音,临床有高代谢的表现,同时有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刺激激素含量的异常。
治疗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甲状腺激素制剂,以抑制过多的内源性TSH分泌,补充内生甲状腺激素的不足,从而达到缓解甲状腺增生的目的。常用制剂有:
常用量为每日60~120mg,口服。疗程一般为3~6个月,停药后如有复发可重复治疗。
该病早期阶段的年轻患者可每日用100μg治疗,第2个月增至每日150~200μg。年龄较大和长期患结节性甲状腺肿者治疗前宜做TRH(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兴奋试验或TSH浓度测定,若TSH极低或无反应,提示甲状腺已有自主性功能,不宜用该药治疗。
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治疗:①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②甲状腺肿大引起压迫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临床症状者;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⑤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为防止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再形成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宜长期服用甲状腺素制剂。
中医治疗
肝郁脾虚证
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气短,善太息,纳呆体瘦,肢冷;苔薄,脉弱无力。
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四海舒郁丸加减。结节性甲状腺肿者,加夏枯草、莪术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等。
肝郁肾虚证
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四海舒郁丸合右归丸加减。
专病专方
1.藻药散:海藻(酒洗)30g,黄药子60g,为末,以舌时时舐,以津咽下,肿块消2/3时止药。须断厚味,戒酒色。
2.海藻15~30g,昆布15~30g,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治疗
以舒经活血、行气破结为法。常用穴:合谷穴、夹脊、天突、曲池、风池或肿物最凸点。
常用穴:天突、通天、云门、中封、曲池、大椎、神阙穴、天府、膻中、风池。
常用穴:内分泌、甲状腺。
预防
对于碘缺乏引起的碘缺乏病,补充碘剂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根据2001年国际防治碘缺乏病权威组织的建议,理想的成人碘摄入量150μg/d。一般来说,弥漫性甲状腺肿经持续补碘后6~12个月,甲状腺肿可回缩至正常,少数需数年时间;妊娠期的碘摄入量务必保证在250μg/d左右。妊娠期碘需求量的增加源于尿碘排泄量的增加和胎儿甲状腺对碘原料的需求。
预后
单纯性甲状腺肿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长期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状态,无需特殊治疗。应用甲状腺素的患者,口服甲状腺激素3~6个月,甲状腺肿明显缩小,但停药后易复发,必要时可考虑长期服用。病程较长的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激素疗效差。甲状腺激素治疗6~12个月而甲状腺肿缩小不明显时,不主张继续服药。
历史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预防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3世纪,庄子书中已有关于“瘿”(即甲状腺肿)的记载,约在公元300年晋朝葛洪著《葛仙翁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海藻洒治瘿方,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记载了36种治瘿方,其中27种有海藻,昆布(海带)及其他含碘植物。世界上公认,中国是医学史上用碘化物防治地甲肿最早的国家。欧洲是在公元10世纪才有阿尔卑斯山脉区居民甲状腺肿的记录,公元1170年以后才知道用海藻及海草灰治疗该病。对于甲状腺与碘的科学认识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12年,法国的库尔图瓦(Courtois)从海草灰中分离出碘。
1831年,法国医师布辛盖特(Boussingauit)首先建议应用食盐加碘(简称碘盐)防治地甲肿。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立法规定用碘盐防治地甲肿。新中国成立后在流行区普遍供应碘盐,使地甲肿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碘缺乏病在中国的流行仍然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问题。据中国卫生部1993年公布的报告,中国约有4亿人受到IDD(碘缺乏病)的威胁,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40%。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地甲肿的防治工作。1993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和《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使得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199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995年,中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措施,2000年在中国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并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2020年,中国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参考资料
单纯性甲状腺肿要治疗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25-02-14
甲状腺肿大“一问一答”.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5-02-14
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 | 为什么要实行普遍食盐加碘?减盐与补碘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疾控中心.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