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木营乡
椿木营乡位于宣(恩)、恩(施)、鹤(峰)三县交界处,位于宣恩县东北高山地带,地处北纬29°56′19″~30°08′20″,东经109°42′19″~109°55′52″。全乡面积205.84平方千米,辖林苑社区和黄家坪、深湾、莲花台、白岩溪、白果坪、杉坨、范家坪、挖断山、后坝、长槽等10个村。椿木营乡是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等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共4527户,12200人。
椿木营乡被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屋脊”“宣恩之巅”,平均海拔1680米,属于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椿木营乡还被誉为“药材之乡”“竹节参之乡”“民歌之乡”。全乡现有业余群众文艺队伍11支,民间文艺演艺队1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人,州、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人。
历史沿革
以椿木营集镇命名。传说清代中叶,反清的白莲教农民军路过这里,将此地原始森林中的臭椿砍伐搭棚扎营,以避风寒,故名椿木营。明代属东乡安抚司辖,后归施南宣抚司统辖。清代属东乡里。1949年末为天狮区的一个乡。1952年12月将恩施县粟谷、挖断山、头棚、白岩溪和鹤峰县长坪、深、莲花台、木云、十家坪划入宣恩县后,次年成立第八区,驻长潭河。1953年底将细沙、小卧龙、许家桥、兴隆、龙马、万岭、龙洞、施铁坪、大卧龙等划入第三区,八区迁椿木营。1956年改为椿木营区。1958年改为高原公社。1961年恢复椿木营区。1975年撤区并社为椿木营公社,1984年为椿木营区。
1996年,椿木营乡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9%,辖白果坪、长槽、干竹坪、黄家坪、巴山坪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长槽;后坝乡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82%,辖勾腰坝、锣鼓圈、椿木、易家坪、杨柳坨5个行政村;粟谷乡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2%,辖范家坪、挖断山、沙坨3个行政村;长坪乡面积23.4平方千米,人口0.2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78%,辖深湾、莲花台、白岩溪3个行政村。
1996年11月撤区并乡,改为县辖椿木营乡。2002年10月撤销巴山坪村,并入长槽村(当时未批复)。2004年,乡政府驻长槽,人口1.24万人,面积204.2平方千米,辖长槽、白果坪、干竹坪、黄家坪、范家坪、挖断山、杉坨、勾腰坝、木营、锣鼓圈、杨柳坨、施家坪、莲花台、深湾、白岩溪1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宣恩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205.8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七姊妹山,是宣恩的第一高山、属武陵山,位于椿木营乡的南部、长潭河侗族乡后河村之北缘。分大小七姊妹山,总面积26000亩,核心区7394亩。最高峰火烧堡2014.5米,最低处大巴山脉坪1230米,相对海拔734.5米。因有七个山峰依次排列故名。
七姊妹山群峰峥嵘,瀑布高悬,动植物资源富有。水量充沛,山体、孤峰、怪石造型奇特,大小瀑布多姿多彩,是原始森林观光探险旅游的胜地。挺拔俊秀的大七姊妹山,凌空腾起的剪刀夹峰,婀娜多姿的石柱峰,千姿百态,大小景观点数以百计,将整个七姊妹山系绘成了一幅多彩壮丽的画面。
七姊妹山,属原始森林。山中有野生动物146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64种,爬行纲19种,两栖纲18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大鲵属(中国大鲵)、水獭亚科、大灵猫、小灵猫、獐、林麝、大山羊等。珍贵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一种,二级保护的6种,三级保护的10种,湖北特有植物3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珙桐,分布面积达一万余亩。七姊妹山,药用植物分布面积较广。较为突出的有天麻、黄连、芍药、党参、竹节人参、扣子七、算盘七、黄精、绞股蓝等。七姊妹山,曾得到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进行协助考察的技术鉴定,证实她是鄂西南动植物资源的一个基因库,是值得开发的一块旅游胜地。
七姊妹山景区内有宜人的森林风光,茫茫林海,峡谷幽深,溪流湍急,群峰耸峙,是人们探险寻胜和避暑消闲的胜地。
酉水之源
酉水之源在哪里?曾有三个说法:一是在贵州铜仁,二是在重庆秀山,三是在湖北鄂西。其实它在海拔1800多米的宣恩椿木营。云遮雾罩的七姊妹山上,在被称为古代植物活化石中国鸽子花的珙桐群落里,是酉水的第一线清泉!
和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一样,酉水的源头也是一些泉眼。隐于密林中的内口溪,一眼喷泉四季长流;一片沼泽中的冷浸田,密布的泉眼汩汩不断;四周群山高耸,山谷乱石嶙峋,一块巨石酷似石棺,棺材溪从原始森林中不屈不挠穿过。三个源头,带着七姊妹山——七位仙女的乳汁,带着天风神露,奔腾前行汇于棺材沟。酉水就在这里形成一条河,流经罗锅川,流经白水河,一路接纳众水,成为一条四季长流的河!
行政区划
椿木营乡政府驻长槽,面积205.84平方千米,辖15个村委会。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10415人(2017年)。辖1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长槽。
政治
党政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打响了艰苦奋斗,解决温饱的扶贫攻坚战。1986年,掀起了以地膜技术为显著特征的第一场“白色革命”,狠抓地膜玉蜀黍两段栽培和高产阳芋栽培,基本解决了一万多高山人们的吃饭问题。进入90年代,为解决用钱难问题,高山人们掀起第二场“白色革命”,广泛开展地膜烤烟“三先两高”的新技术推广,一举使人们收入大幅度增长,并打破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烤烟的神话。此后,高山人民响亮提出“生在山,长在山,出路在山”的奋斗口号,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走出了一条“稳粮、抓烟、壮畜、活商、兴林、采矿、种菜、栽药”农村发展新路子。如今已形成“烟、畜、药、林、菜”五大支柱产业齐驱并进的良好势头。药材面积达5000亩,人平种植烤烟1.06亩,面积每年稳定在13000亩,反季节蔬菜5000亩,人均拥有一亩经济林,日本落叶松覆盖面积6万余亩,年畜产值在500万元以上。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230万元,人均创税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同时,基础环境明显改善,椿木营至宣恩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的三条土公路黑色化工程已全线启动,基本完工;通村油路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电力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装机1万千瓦的罗鼓圈水电站建设工程正在施工;移动通讯建设已初显成效,全面开通,现正在发挥作用;集镇亮化、净化工程共争取资金40万元,路灯亮了,排污畅了,群众乐了。为此,乡党委、乡政府被省、州、县评为“五好乡镇党委”和“模范公务员集体”。
文化
椿木营被称为“恩施屋脊”、“宣恩之巅”是一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当年,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这片土地上几进几出,建立苏维埃政府,给贫困的人们带来党的温暖和希望的火种。这里属革命老苏区。
过去,椿木营是一个水、电、路三不通的地方,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清明节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壳叶当被,清水当油,竹棍当灯,辣椒当盐,蕨米当饭,和渣过年”是对其生活的真实写照。
旅游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酉水之源。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宣恩县人民政府.2024-03-04
宣恩县椿木营乡: 唱响民族团结幸福歌.恩施新闻网.2024-03-04
雾凇,冰凌,椿木营的冬天宛如仙境!.澎湃新闻.2024-03-04
宣恩县椿木营乡:让“美丽乡愁”成为振兴力量.湖北文明网.2024-03-04
椿木营乡.行政区划网.2018-11-02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地名介绍.椿木.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