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隆头鹦嘴鱼

隆头鹦嘴鱼

隆头鹦嘴鱼(Bolbometopon muricatum),又称绿隆头鹦嘴鱼,是鹦嘴鱼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1.5米(4.9英尺),重达75公斤(165磅)。体延长而略侧扁,头部轮廓垂直,颗粒状突起。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海域,西起红海及东非,东至东萨摩亚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八重山与维克群岛,南至澳洲大堡礁与新加勒多尼亚。中国台湾东部、南部、澎湖、绿岛兰屿岛海域均有分布。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退化,该物种已被列为易危。

形态特征

隆头鹦嘴鱼体延长而略侧扁,体长约25厘米左右时,最大体长可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45千克。头部前额即向前突出,头部轮廓可近于垂直角度。后鼻孔明显的大于前鼻孔。齿板之外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齿状之咽头齿,其后列者并不发达。背鳍前中线鳞约2-5(通常为4);颊鳞3列,鳞片大型,最下方列具鳞1-2个;间鳃盖具1列鳞。鳃耙数16-18。

胸鳍具15-16软条;尾鳍于幼鱼时圆形,成体时则略呈双凹形。初期阶段体呈暗灰色,体侧散在白色斑点,至终期阶段逐渐地变成全深绿色至绿褐色,沿着体侧之鳞列,分布浅紫色之条纹;头部的前缘时常是淡绿色到粉红色;各鳍之颜色同于体色。成年鱼会长出一个圆胖的额头,牙齿板暴露在外,只有部分被嘴唇覆盖。这种鱼类不显示与性别相关的颜色变化模式。

栖息环境

隆头鹦嘴鱼常集群栖息于礁区、近海沿岸、潟湖珊瑚礁或岩礁之间,以珊瑚、贝类、海胆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是礁区细珊瑚沙最重要的制造者。稚鱼发现于泻湖;成鱼则群游于礁湾或珊瑚礁外围的海域。新定居的幼鱼主要生活在分枝珊瑚栖息地中的避风港,小幼鱼常与雀鱼类似。较大的幼年隆头鹦嘴鱼生活在泻湖中,通常在海草床中,成年鱼生活在清澈的外环礁和外海礁中,深度可达30米。

生活习性

隆头鹦嘴鱼喜群游在礁湾或珊瑚礁外的海域,水深1至30米。以啃食活珊瑚为主食,消化后所排泄出的珊瑚虫骨骼为形成浅海礁区珊瑚沙重要来源。生性机警,在夜间有群体一起睡觉的习性。成年隆头鹦嘴鱼通常结群活动,清晨,可以见到它们排队在珊瑚礁上“上班”的情形,它们以啃食石珊瑚目上的藻类为主食。它们啃食珊瑚的咬嚼声,潜水的人在相当远的距离即可听到。由于体型大,隆头瘤绿鹦嘴鱼一条成年鱼一年可以咀嚼五吨的珊瑚骨骼,在啃食活珊瑚的鱼类中高居榜首。吃下的珊瑚中的珊瑚虫和藻类被消化之后,已经被粉碎的珊瑚骨骼就被排泄回海里。这些珊瑚骨骼碎片就是造成白色沙滩的主要成份。

分布范围

原产地: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埃及、法属波利尼西亚(社会岛,土阿莫土岛)、关岛印度尼西亚日本西南诸岛)、肯尼亚基里巴斯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纽埃、北马里亚那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塞舌尔所罗门群岛索马里、中国台湾岛坦桑尼亚汤加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尾岛)、瓦努阿图也门(索科特拉)。

繁殖方式

隆头鹦嘴鱼在生殖上是单色性的,即成年鱼的生命周期中没有初始阶段或末期阶段。在每月满月的清晨,大群集中于珊瑚礁内产卵,产于礁石缝隙与通道间。当雌鱼产卵后由雄性在水中受精卵。这时产卵聚集的鱼群大约在100只左右。隆头鹦哥鱼寿命大约40岁。它们利用产卵聚集地,通常在新月前产卵,产卵地点在外礁坡附近或在角、水沟或海峡口附近。

种群现状

过去主要捕获的渔法是延绳钓、一支钓、流刺网及笼具等,而该种鱼亦是潜水镖鱼的对象以及水族馆展示鱼种,是鹦嘴鱼中最大型的鱼种,全年皆有产,以夏季较多。但是因渔捞过度,现已非常稀少,台湾沿海野外族群推估仅约20-30只。基于此种鱼族群数量迅速消失,有极大存活威胁,在台湾野生动物保育咨询委员会第8届第3次会议,审核同意将隆头鹦嘴鱼列入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并在2015年7月2日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农业委员会公告「修正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中,将该种鱼列入Ⅱ级(表示珍贵稀有野生动物名录)保育类野生动物。已列为禁止捕捉的保育类动物,无论是否知情,都不得公开展示或贩售,隆头鹦哥鱼属于第二级保育动物,依法可罚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万至一百五十万元。

此外,由于这种鱼类体型庞大、生长缓慢且成群行为,使其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美国国家海洋和渔业管理局在2004年确定该物种为关注物种,意味着该物种受到威胁,但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其应列入濒危物种名录。栖息地的退化和破坏加速了数量的减少。幼鱼栖息地容易受到水质恶化的影响,比如由伐木引起的泥沙流失。2001年,东萨摩亚禁止了潜水捕鱼。瓦克岛、约翰斯顿环礁和帕尔米拉环礁周围的水域从海岸线到50寻(91米)处被保护为低使用海洋保护区,这意味着任何美国人捕捞、捕捉或保留这种鱼都必须持有特别许可证。此外,在这些领土周围的美国专属经济区水域内,不得使用水肺潜水装备进行潜水捕鱼,时间为晚上6点至早上6点。帕劳的鱼类种群现在受到出口禁令的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Bolbometopon muricatum.The IUCN Red List.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