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岛
兰屿岛是中国台湾东部的一座小岛,位于台湾本岛东南方的西太平洋上,属台东县县,离台东县中心约49海里,北距绿岛40海里,满潮面积46平方千米。岛上原住民是达悟族人,也称“雅美族人”,截至2022年4月约4800人。位于兰屿岛上的兰屿乡下辖四个行政村,分别为红头村、东清村、椰油村、朗岛村,又可进一步分成东清、野银、朗岛、椰油、渔人、红头共6个部落。兰屿岛旧名红头屿,1946年,台湾省政府以岛上盛产蝴蝶兰,改名为兰屿。
兰屿岛是全台湾唯一被归类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岛上多是骤雨与强风,冬季气候温和潮湿,夏季炎热多雨。兰屿是位于台湾省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火山海脊上的海底喷发火山岛,其地层以含角闪石的安山岩质熔岩及玄武岩质的集块岩为主,岛上主要岩体在中新世纪早期火山活动时形成,最高点芳兰峰海拔548米。兰屿岛海岸珊瑚寄生甚多,称为岸礁(Fringing reef),东岸与北岸隆起之珊瑚礁,其宽度颇广,海岸岩石因受海水侵蚀甚烈,多成峭壁与海蚀洞穴,形成另一特殊的景观特色。
兰屿岛上有哺乳类动物6种,鸟类101种,其中留鸟24种、候鸟77种,爬行纲15种,两栖纲3种,昆虫约400种。岛上天然林木繁茂,盛产兰类植物,蝴蝶兰尤负盛名,为台湾风景区之一。兰屿另一特色就是雅美人为捕鱼手工制作的独木舟(拼板舟),其木雕工艺之精美,具有原住民传统的特色。
命名由来
兰屿原名红头屿,这里的土著居民雅美族人称作Ponso No Tauo,意思为“人之岛”。曾经又称Botol Tobago,这也是当地土著的发音,意思不明。《诸蕃志》中提到的谈马颜,发音与Tobago接近,可能源于此。
在史籍中最早的纪录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峦在其所著之《东西洋考》中称兰屿为「红豆屿」。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黄叔璥着《台海使槎录》文中,则改以「红头屿」称之,是最早描述有关兰屿及其居民的文献。
1875年沈葆桢治理台湾以后,1877年将红头屿纳入清代行政管辖范围。清光绪三年(1877年),恒春县志上记载,清廷特派抚垦官周有基、汪乔年等一行20余人来此岛勘察报告后,正式收入清朝版图,隶属当时之恒春县。1946年,台湾省政府以岛上盛产蝴蝶兰,改名为兰屿。
位置境域
兰屿岛为台湾第二大属岛。位于台湾东南太平洋上,属台东县,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21.8度,北纬22度,距离台东县约49海里,北距绿岛40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南与菲律宾之巴丹岛遥遥相望;岛型似一拳状,全岛周长约38.5公里,满潮时面积约45.74平方千米,退潮时约增加2平方千米,较绿岛大2.8倍。
地理特征
气候
兰屿岛与台湾本岛不同,是全台湾唯一被归类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岛上多是骤雨与强风;年平均气温22.6°C,年平均最高温28.1°C,最低温18.0°C。年平均降水量3029.5毫米,平均月日照时数约120小时。年温差小,终年气温温和但潮湿多雨,同时也是全台湾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之一。山区与平地平均温差3到4°C,山地年平均温度约23°C,平地年平均温度约26°C,冬季气候温和潮湿,夏季炎热多雨。
地质
兰屿岛是中国台湾东部的一座小岛,位于台湾本岛东南方的西太平洋上,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成。其地层以含角闪石的安山岩质熔岩及玄武岩质的集块岩为主,岛上主要岩体在中新世纪早期火山活动时形成,安山岩出露在岛之中央部分,四周为火山碎屑岩所覆盖;火山岩所构成之高地的边缘,局部为冲积扇和崖锥碎屑物所围绕,沿海有隆起珊瑚礁。由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作用,台湾岛西南部每年约以4到5厘米往西南方向移动,东部整体往西,最远的兰屿则每年朝西北方向移动7到8厘米。
地形地貌
由于母岩之质地坚硬,故岛上山岭陡峭,山岳台地遍布,计有10座超过400米及2座超过500米的山丘,其中主峰芳兰峰高达548米。 兰屿海岸,珊瑚寄生甚多,称为岸礁(Fringing reef),东岸与北岸隆起之珊瑚礁,其宽度颇广,海岸岩石因受海水侵蚀甚烈,多成峭壁与海蚀洞穴,形成另一特殊的景观特色。同时由于长年受风化与海水侵蚀,同样形成许多造型奇特的礁岩,瑰丽、诡异又壮观,计有:红头岩、馒头山、鳄鱼岩、坦克岩、玉女岩、母鸡岩、双狮岩、军舰岩、钢盔岩、象鼻岩、龙头岩、老人岩及青蛙岩等,每个岩石以其造型命名。
生物多样性
动植物极为丰盛,本区域哺乳纲动物有6种,鸟类101种,其中留鸟24种、候鸟77种,爬行纲15种,两栖纲3种,昆虫约400种,其中稀有及特有种的种类相当多,包含哺乳类特有种2种;鸟类稀有种3种,以兰屿角、红顶绿鸠及印度寿带最为珍贵,此外红喉翁、丝光椋鸟与灰则是稀有种。此外,两栖爬虫类特有种2种;在蝶类方面,代表性的凤蝶总科有荧光裳凤蝶、兰屿粉蝶、黑脉白斑蝶与兰屿白裙弄蝶等,其中珠光凤蝶由于其食草马兜玲藤遭草药商滥采,此蝶亦遭人过度捕猎,如今业已成为台湾四种珍稀蝶类之一。 另外,分布此区之蝶科,除多数和台湾本岛种类相同外,部分与琉球区系相似,另有9种属于菲律宾区系之蝶类,因此,本区为研究台湾本岛和邻近地区昆虫之生物生理学研究最理想之场所。兰屿海域位于黑潮北流之通道上,四周珊瑚礁环绕,孕育相当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海底景观资源;亚潮带由于水质清澈无污染,其中珊瑚礁鱼类共有405种,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
兰屿炎热多雨,岛上热带雨林及暖温带林兼具,植物种类多达850种以上,兰屿的25种特有植物中,包含米草、兰屿竹芋、船仔草、荖藤、水冠草、食用楼梯草、丛林杜若、兰屿姑婆芋、曲茎马蓝、兰屿大叶毛蕨、兰屿花椒、长叶肾蕨、山苏花等。其中以兰屿罗汉松最著名。板根植物、干生花、支柱根、藤木与缠勒植物特多,充分表现出台湾与菲律宾植物交错区的形态。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
大约在1000年,40名达悟族人从兰屿来到菲律宾巴丹岛,因与当地住民发生冲突最后丧生菲律宾巴丹岛。164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尼拉航道的巡弋任务中曾探勘兰屿,并于1645年二度派兵登陆兰屿。
在17世纪上叶,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日志记录中,有提到中国商人把兰屿作为他们在前往菲律宾途中的一个重要航标。同时兰屿岛以Botol Tobago、Botol Tobage等名称开始出现在一些17、18世纪绘制的航海图中。兰屿岛最早在中国的史书中被记录是在1618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当时,张巒在他的书《东西洋考》里提到这个地方,称它为“红豆屿”。到了清代时期,1772年,黄叔璥在他的作品“台海使槎录”中使用了“红头屿”这个名字来指代兰屿,这也是最早详细描述兰屿和岛上居民的文献。根据恒春县志的记载,在1877年,即清光绪三年,清朝政府派遣了周有基、汪乔年等20多人组成的官员团队前往兰屿进行考察。他们的勘察报告提交后,兰屿被正式纳入清朝的领土范围,归当时的恒春县管辖。
甲午战争后
中日战争之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阳历6月2日,依据马关条约中,“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划归日本版图;同年8月7日,日本外务大臣与驻日的西班牙公使协定有关太平洋西部两国版图境界的结果,正式确定兰屿为日本所有;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当局禁止一般人进入兰屿内开发,并设立研究区。1897年,日本人鸟居龙藏第一次入内探勘,称居民“yami”(雅美),这是达悟族以前被称为雅美族的由来。1899年日本拓务大臣高岛,下令日本台湾总督府调查此岛。1918年美国商轮Banjamin Seal号,在鹅鸾鼻遭遇船难漂到兰屿,引发国际争端,日警加强控制专家学者来岛从事考察。1923年,日本人在红头设立蕃童教育所(今兰屿国小),同时在兰屿从事鲣鱼制造,1932年东清村设立蕃童教育所(今东清国小)。
1940年1月成立台湾总督府气象台红头屿测候所,台湾总督府气象台派专员于该年5月由新港渔港(成功渔港)搭渔船前往红头屿(兰屿)设站,原预定地点为北方角灯塔附近,勘查结果因质疑该处风力观测之客观性,确定原预定地点不适设站后返回陈报,约一个月后增派总督府建筑师同行,再度前往候补地点之红头屿中部山头(现址),经由当地驻在所(派出所)的协办,征用数十名原住民为服勤团队,以山刀辟路,在海拔约三百公尺处整地,风力观测建在山顶,至1941年历时两年始完成创设工程,而观测工作则自1941年11月开始正常运作。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后,划归中国所有。1946年1月19日,依照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设立红头屿乡,属台东县,乡公所在南岸之红头村。1946年11月24日,省政府以该屿盛产蝴蝶兰,始改名为兰屿。
1958年,国民政府退除役官兵,在兰屿成立10年管训农场(管训农场早期为国共内战被俘虏之共军教化所,后为台湾囚犯间监禁所)历时21年。1960年,渔人、红头村兴建示范住宅十栋。1966年实施国宅计画,拆除了传统半穴居家屋,就地改建位于东清部落的94户国宅。由于野银、朗岛部落国宅是另建于原部落外,因此当时仍保留着传统建筑。
1982年5月,兰屿核废料贮存场营运,贮存台湾核电厂产生的低放射性废弃物,1996年4月“封场”,二十三座壕沟内共贮放九万七千六百七十二桶低放射性核废料。2008年02月26日,台湾“原子能委员会”检整核废料,已发现兰屿核废料贮存场四千余桶核废料锈蚀严重,部分废料桶出现桶身爆裂情况。贮存场方面称,据检测显示,锈蚀情形未对当地环境生态造成伤害。台湾相关方面正寻找低放射性废料最终处置场,澎湖望安乡东吉屿等地已被列为候选。
2002年初离岛建设条例完成修订时,增订第14条条文,给予兰屿住民自用住宅用电免费的权利。
2012年8月28日,兰屿遭到“天秤座”台风暴风圈带来的17级强风和5公尺高大浪袭击,开元港约60艘机动船和拼板舟全被吞噬。浪还冲上环岛公路,海上礁岩、石头堆在公路上。兰屿机场跑道上都是飘流木、石头。兰屿全岛大停电。
2023年10月4日晚间,台湾东南方外海小岛兰屿的气象站有风速计被17级以上阵风破坏,每秒95.2米的最高风速打破台湾1897年设立风速计以来的历史纪录。4日晚间一渔港内停泊的110艘小型船舶翻覆或沉没约80艘。5日8时20分,台风“幼犬”的中心掠过台湾岛最南端鹅銮鼻。
行政区划
兰屿岛上兰屿乡行政区划为:红头村(含红头、人鱼等2部落)、东清村(含东清、野银等2部落)、椰油村(仅椰油部落)、朗岛村(仅朗岛部落),共计4个村。其中红头村为兰屿乡的行政中心。
人口与民族
兰屿岛上的原住民是“达悟族人”(或称“雅美族人”)。兰屿的达悟族虽同属台湾原住民族,且其使用语言达悟语亦为台湾原住民族诸语之一,但达悟语分类上实为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巴丹语群,而并非台湾南岛语。截至2022年4月约4800人,他们的祖先和菲律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达悟族人为大约800年前自现今菲律宾的巴丹群岛迁入,达悟族的口述历史中,流传祖先是从巴丹群岛移居兰屿,两地居民语言相似度达六、七成,碰面了可以直接沟通,无需翻译。他们散布在岛上各处,分属6个不同的部落,名之为:渔人、红头、椰油、朗岛、东清及野银,各部落独立群居且有其长老及村长掌管一切公众事务。
其中朗岛村及野银村民位处偏远之处且少与人来往,民风较为强悍;在此两村不可随意拍照,他们认为这样对其灵魂有害。在野银村中可见其祖先遗留下的“地下屋”,其由来是因雅美族采用定居式生活,住宅毗邻而建,形成群聚;聚落中的的房屋都是背山面海,房屋相当密集,只能留一些小路通行。
每个家庭的居住环境是由三个主要建筑物构成:分别是供睡眠及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及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与供乘凉及看海使用的凉台。其中主屋是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外围再累石成墙,使得整个房屋比地面低,这就是“地下屋”的由来。又由于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夏季易受台风侵袭,而雅美族人为躲避风灾,所以巧妙地设计出此种住屋方式。所以兰屿的“地下屋”大都有百年历史,而且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
经济发展
雅美族人们的生活所需过去几乎都能自给自足,无论是家中的蔬菜、捕捞飞鱼科的船只、衣物、生活器物、渔具等,都需要自己制作。在传统观念中,能够建造房屋是成为成熟男人的标志,而编织则是真正女人的象征,工艺技术体现在木工、陶艺等方面,如拼板舟的制作与雕刻,以及篮子的编织、陶器、陶偶、藤甲、染色、刀具、木盘、串珠、小船、手杖等工艺的制作上。这些工艺大多与生产劳动和海洋生活密切相关。雅美族人的工艺无论在形态、图腾和颜色上,都展现出了族群特色和精致的物质文明。
每年3-6月为有名的“飞鱼科季”。飞鱼(雅美语叫做ALIBANGBANG)是雅美人最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之一,捕捉飞鱼己经变成雅美男人日常的主要工作,捕鱼技术的好坏是男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决定因子,实际上渔业的社会文化意义凌驾于农业之上,雅美人的工作历即是以捕捞飞鱼与否大致加以二分;每年约在二、三月有飞鱼招鱼祭,从此以后半年左右直到九月的飞鱼终食祭为止,可以说是飞鱼季,这时正是春夏季节,气候适于驾舟出海,新鲜的飞鱼或飞鱼干也是此一时期的主要食物。由于兰屿当地土质不宜栽种稻米,同时在兰屿常年可利用水田种水芋,故主食为芋头及番薯。岛民饮食习惯为一日两餐,百年来甚少改变。
2014年9月19日,岛上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开业。在开业典礼上,乡长表示,该商店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例如收费和税收。
交通运输
公路
环岛公路全长约36.5公里。
航空
兰屿机场与台东机场间设有每日往复定期航线,由德安航空营运,使用19人座小飞机。
航运
西侧开元港是对外交通港口,有班轮开往台东市。前往兰屿有两条路线,分别是从台东富冈码头出发和从垦丁后壁湖码头出发,垦丁后壁湖的船班每年三月中至九月中旬开航,其他月份东北季风强劲风浪大停航;台东富岗渔港往兰屿的船班全年皆能航行,但若人数不足(例如旅游淡季),船公司仍会缩减船班。
关于台东至兰屿的船班(绿岛之星二号)的航行时间,主要取决于海洋状况,通常在2小时至2.5小时之间即可抵达兰屿。另外,当船班从兰屿途经绿岛返回台东时,由于额外的航行路线,航行时间可能会多出约40分钟。同样地,从垦丁后壁湖出发至兰屿的船班(恒星号)也大约需要2.5小时左右的航行时间才能到达兰屿。
兰屿至台湾的航班中,由新发轮船运公司负责航运,每周定期行驶两次,分别往来垦丁、台东富冈渔港、绿岛,多为旅行团包船,也开放余票供一般民众搭乘。
此外,巨龙航运Inc.所有之“巨龙”货轮、“龙春”货轮,每周定期行驶至兰屿岛,主要承揽货物与车辆运送。
公共交通
兰屿乡公所经营的大型客车每日行驶岛内两班次。也可以选择租用自行车。
风景名胜
红头岩
位于兰屿西北角的红头岩以状似人头侧面而得名,早期兰屿被称为“红头屿”,传说当盛夏日落西沉时,自台东远眺兰屿岛可望见泛红的霞边映着红头岩,彷佛是趴在海上的红色头颅,故称为红头屿。达悟族人(雅美族人)称此岩为Ji-yakmeiso Rsorian,形容其岩壁造型如流水般地横流在高耸的岩壁上。
坦克岩
坦克岩是靠珊瑚礁岸的岩石奇景,整块岩石就如同一辆坦克车一般,上面满了绿色的仙苔,岩石中有大洞穿透;坦克岩由火山喷出碎屑物堆积而成,形状就像少了炮管的坦克车,因而得名。
玉女岩
玉女岩是一座高约20米的中空岩石,位在朗岛部落的北边海岸,矗立在环岛公路旁;中间中空,里面还夹着一块小岩石,形状奇特而优美。又名夫妻岩或阴阳石,因状似夫妻而得名,其造型奇特且颇富联想。
双狮岩
双狮岩位于东北角,面向环岛公路并背对太平洋,为火山活动中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自然景观,远看就像一对俯卧的公狮及母狮含情脉脉的对望,母狮身后还探出一头小狮子,呈现出和乐融融、天伦之乐的景象,模样生动可爱。从海上往陆地看,双狮岩正好一分为二,达悟族人(雅美族人)将此岩称作Jipanatosan,意为“东清”和“朗岛”两个部落之间的分界线。
军舰岩
军舰岩位于兰屿的东北方外海,是座无人的小岛,达悟族人(雅美族人)称为Jyahawod,形容不易登陆之意。这里也是东清部落传统的鱼场,海底鱼类资源丰富,由东清湾出海,数分钟即可到达,是浮潜赏鱼的好地方。
东清湾
东清湾位于兰屿东部,全岛最大的海湾地形,整个海湾北起自东清部落前方,往南延伸约半公里,相当狭长。
龙头岩
龙头岩的形成是隆起的大型珊瑚礁岩,在大自然的海蚀风化下,渐渐形成现在的样貌。达悟族人(雅美族人)称龙头岩为ji-mazicing,意为岩石锋利不规则,形成坑坑洞洞的岩壁。龙头岩附近海域为兰屿人重要丰富的渔场,经常可看到当地人在捕鱼海钓。
相关文化
飞鱼文化
每年三月,飞鱼随着黑潮回游到兰屿的海域,雅美族人举行召请飞鱼前来的招鱼祭,祭典之后,达悟人开始捕飞鱼,但只限于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鱼群,到了四月,准许白天用小船钓大鱼,夜间则休息。五~七月,开放白天捕飞鱼,这几个月也是最繁忙的季节,但除了飞鱼以外,其他的渔类不准捞捕。过了九月,约中秋节以后,禁止再食用飞鱼,所有吃不完的飞鱼也要全部丢弃。
飞鱼祭实际上是由飞鱼季节的各种祭典仪式(祭仪)组成,达悟人传统历法以捕飞鱼作为季节的区分,分为Rayon(捕飞鱼的季节)、Teyteyka(结束捕飞鱼的季节)和Amyan(飞鱼将到的季节)。飞鱼祭的祭仪便从准备捕飞鱼开始,一直到飞鱼终食祭为止,分为3个阶段(招鱼祭、收藏祭、终食祭)和11个祭仪,包括大船(渔队)相关的祭仪、小船(个人)相关的祭仪,以及飞鱼季结束的祭仪。
参考资料:
穴居地下屋
兰屿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摄氏度26度,除了冬季较寒冷外,大部分为炎热的天气,又因位于台风季节的要冲,岛上又无高山屏障(最高峰仅548米),因此达悟祖先发明了穴居地下屋,使台风季节仍能高枕无忧,又为了适应炎夏的热,栏干式的凉台设计是夏日最好的休憩场所。
拼板舟
雅美(达悟)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积,在每年的飞鱼科祭以后,排船的工作便开始进行,由船主们到山里砍伐适当的木材,经过粗略的修整再带到工作房前加工。
艺术
船上细致的雕纹与图案,显现了雅美(达悟)族艺术上的天份。玛瑙纹、银盔纹、波浪纹,都是雅美(达悟)族人生活的一部份;人形纹则代表了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号;最重要的图案是有着齿轮状的眼睛纹饰,是船的眼睛,有避邪的作用,让船只在大海航行时免于灾难。除了造船技术,纺织、捏陶、金银器打造都是达悟人艺术的表现。
传统服饰
传统服装形式简单,均为单色,多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男子平常仅穿丁字裤,妇女则上身穿着胸兜或是背心状的上衣,下半身穿着附有系带的方布。遇有重要场合时,男女皆穿白底来织蓝纹的典礼服,同时也会配戴各式装饰品,其中帽子相当重要,男子戴银盔或是藤盔,女子则戴椰子须礼帽或是八角礼帽。
参考资料
兰屿岛 细细品味妖艳女人鱼(图).新浪.2024-02-29
台湾兰屿夜捕飞鱼.香港商报.2024-03-14
雅美人.zgbk.2024-04-22
「兰屿」地名与「雅美族」族称的由来.发现史前馆电子报.2024-03-14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局.2024-03-14
台湾“飞鱼之乡”风景优美 一派热带风光.百家号.2024-05-07
气候.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鲁 馬蘭榮譽國民之家.2024-03-14
兰屿 | High Bar Scuba.海8潜水中心.2024-03-14
兰屿火山颈地质地形景观.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2024-03-14
兰屿岛 细细品味妖艳女人鱼(图)(3).新浪.2024-04-22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boch.2024-04-22
兰屿岛 细细品味妖艳女人鱼(图).新浪.2024-04-22
蘭嶼鄉地區災害防救計.台东消防局.2024-03-29
地震让台湾远离大陆?台“气象署”:在靠近.百家号.2024-05-10
兰屿岛 细细品味妖艳女人鱼(图)(4).新浪.2024-04-22
蘭嶼植物介紹.kwbs.2024-05-15
兰屿:兰花盛开的地方.新浪网.2024-05-07
兰屿.福建省图书馆.2024-05-07
荷兰时期涉外事件.原住民文献.2024-03-14
台 湾.中国台湾网.2024-04-22
兰屿部落文化基金会近代历史沿革.taofoundation.2024-05-07
兰屿气象站(Lanyu Weather Station).cwa.2024-05-07
【南岛建筑】兰屿达悟族建筑.twarchindex.2024-05-07
台湾兰屿核废料贮存桶严重锈蚀.凤凰网.2024-04-22
离岛住宅用电免费 兰屿用电爆量没有人来管.凤凰网.2024-04-22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4-22
台风“小犬”造成台湾1死304伤 兰屿风速破126年纪录.百家号.2024-04-22
台风“小犬”暴风圈离开台湾 兰屿约80艘小型船舶翻覆、沉没.百家号.2024-04-22
石榴籽小课堂||少数民族知识小课堂——高山族.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2
「菲」比寻常的缘分台菲‧再连结的旅程.yahoo.2024-04-22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4-22
7-Eleven在兰屿开业.台北时报.2024-03-29
台东到兰屿交通全攻略.深圳本地宝.2024-04-22
兰屿租车.lanyu.2024-05-07
红头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坦克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玉女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双狮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军舰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东清湾.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29
龙头岩.台东观光旅游网.2024-03-15
达悟人的文化回归和渔村振兴之路,从飞鱼祭说起.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2
“飞鱼的民族”:雅美族.新浪网.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