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牙七

马牙七

马牙七,属于兰科植物,包括流苏虾脊兰(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和剑叶虾脊兰(Calanthe davidii Franch.),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湖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这些植物的假鳞茎和根部可用于中医药领域。

形态特征

流苏虾脊兰

流苏虾脊兰是一种陆生植物,高度可达20至50厘米。其茎短,基部覆盖有多枚鞘状叶。叶子近基生,形状多样,长度一般在12至30厘米之间,宽度则在4至6厘米范围内。花葶从叶丛中生长出来,高于叶子。总状花序上带有多个花朵,花序轴略微被柔毛覆盖。花苞片呈披针形,大约15毫米长,比花梗(连同子房)短。花朵呈现紫红色,萼片为卵状披针形,长1.5至2厘米,宽约6毫米,先端逐渐变细。花瓣也是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短且狭窄,先端也逐渐变细。唇瓣接近扇形,未分裂,展开,前端边缘呈流苏状,顶端微凹,凹陷处有一个短尖。花柱长2至3.5厘米,直立。果实为倒卵状椭圆形,具有纵向肋线。花期通常在7月,果期则在7月至8月。

剑叶虾脊兰

剑叶虾脊兰,又称窄叶虾脊兰,是一种陆生植物,高度可达75厘米。其茎极短,基部同样被多枚鞘状叶所覆盖。叶子近基生,形状为剑形或带状,最长可达65厘米,最宽处约为1至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逐渐变窄形成长柄。花葶从叶丛中长出,高于叶子。总状花序上有许多花朵,花序轴被短柔毛覆盖。花苞片较长,超过子房(连同花梗)。花朵呈黄绿色,长约8毫米,无毛。萼片为椭圆形,宽2至3毫米,先端急尖。花瓣与萼片等长,狭椭圆状披针形,宽度不到2毫米。唇瓣三裂,中裂片二分叉,顶端钝,两侧裂片近似卵圆形,唇盘上方有三条鸡冠花状褶片。距长约6毫米。花期也在7月,果期同样是7月至8月。

分布范围

流苏虾脊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省甘肃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剑叶虾脊兰则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及陕西、湖北、湖南等地。

栖息环境

流苏虾脊兰主要栖息于林下的环境中。剑叶虾脊兰则喜欢生长在山地、路旁或林下的湿润地带。

功效与用途

马牙七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痛、脘腹疼痛、腰痛、关节痛、跌打损伤、淋巴结结核疮疡以及毒蛇咬伤等多种病症。

用法用量

马牙七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内服,建议煎汤后服用,剂量为6至12克。如果需要外用,则应将适量的药材捣碎后敷于患处。

炮制

马牙七的炮制过程相对简单,通常在夏季采挖后,经过清洗即可直接使用,也可以选择晾晒干燥后再行使用。

相关论述

马牙七在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有不同的描述。《陕西中草药》记载其味辛、微苦,性凉,有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镇痛、祛风、散瘀,适用于瘰疬、慢性咽炎、牙痛、劳伤、胸胁损伤等症状。《四川常用中草药》认为其性温,味甘、辛,能清胃热,消除淋巴结结核,分散结核疮毒。《甘肃中草药手册》指出其辛、微苦,微寒,对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有一定的疗效。《全国中草药汇编》则提到其辛、苦,凉,有小毒,能够治疗胃溃疡急性胃扩张慢性肝炎、腰痛、腹痛、砂淋、闭经、关节痛等疾病。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马牙七可以应用于治疗胃溃疡、慢性咽炎、慢性肝炎和蛇咬伤等病症。

参考资料

马牙七.https://www.zhzyw.com/zycs/zycd/m/0891120994J0ICI49I4EE765.html.2024-11-27

马牙七.http://www.zyzydq.com/baike/M/2017/0505/8733.html.2024-11-27

马牙七.https://m.99.com.cn/a/696555/.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