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又称为浅蓝绿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是颜色最丰富、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是南美洲的一种金刚鹦鹉,现时几乎可以肯定已绝种。在瓜拉尼语中,它被称为guaa-obi,以其叫声命名。最后一次可靠的记录可追溯至1960年代。此品种与紫蓝金刚鹦鹉(A. hyacinthinus)及李尔金刚鹦鹉(A. leari)非常相似。在1990年代,鸟类学家对巴拉圭西南部的探险未能找到该物种的任何证据。此外,该地区只有最年长的居民知道这种金刚鹦鹉,该物种最后一次记录是在19世纪70年代。1992年由乔·卡迪和托尼·皮特曼进行的一次搜索得出结论,即这些鸟在它们以前的分布范围内已经消失。有传言称在阿根廷玻利维亚看到了蓝色的金刚鹦鹉,并有一名来自阿根廷罗萨里奥的交易商提供活标本。已故的乔治·史密斯在许多关于金刚鹦鹉的保护信息丰富的演讲中提到了这种物种,他表示这种金刚鹦鹉在野外并没有灭绝,而是存在于他遇到过能识别这种物种的陷阱者所在的偏远地区。此外,他表示在他飞越的地区存在着“眼睛所及之处都是纯椰枣椰子”的树林,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调查。一项2018年的研究引用了鸟类灭绝模式、其栖息地的严重破坏以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任何确认的目击报告,建议将该物种提升为濒危物种(可能已经灭绝)。尽管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的埃尔帕尔马尔国家公园以及巴西南部仍有适宜的栖息地,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该鸟类继续存在的传闻都没有得到证实。

体态特征

灰绿金刚鹦鹉身长约70厘米,鸟体为浅蓝绿色,头部呈灰色,鸟喙为黑色,眼睛外围有黄色的眼圈,下鸟喙边缘镶有半月形的黄色裸皮。

生活习性

喜爱活动于开阔的树林里,避开终年潮湿的森林,爱栖息于有丰富核果棕榈树林中,通常成对或集小群活动。

在野生条件下和紫蓝金刚鹦鹉一样,喜欢棕榈树的坚硬种子,而灰绿金刚鹦鹉特别偏好一种名为Yatay棕榈树(Syagrus yatay)的种子。此外,树上成熟或是未成熟的果实、浆果和蔬菜也都是该鹦鹉的次要食物。

巢建在树洞或其他鸟类的洞穴里。

繁殖

繁殖速度很慢,一对鹦鹉每年只生产1-2枚卵。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此品种以往栖身于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南部、乌拉圭东北部及巴西。在19世纪,因为捕捉活动及生境被破坏,灰绿金刚鹦鹉变得非常稀有。于20世纪,只录得2个可信的野外发现纪录。1990年代,鸟类学家前往巴拉圭南部考察,但没有发现任何此品种依然存在的证据。除著农业发展,棕榈被大肆砍伐导致生境地减少。其夺目的外表及庞大的体型使其成为猎人主要捕捉的目标,即使早成雏亦被捕捉卖到宠物市场去。

世界上最后一只已知的灰绿金刚鹦鹉在1938年死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动物园,剩下仅存的只有阿根廷自然博物馆的一具风干标本。

此物种现时为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并且列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及二,严禁进行交易。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被列入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