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极危物种

极危物种

极危物种即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指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几率非常高,是仅次于灭绝及野外灭绝的评级,用于说明物种的保护状况(英文:conservation status)。极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严格定义为该物种的三个世代曾在过去,或近十年内下降90%或以上。

极危物种与灭绝(EX, Extinct)、野外灭绝(EW, Extinct in the Wild)、濒危(EN, Endangered)、易危(VU, 渐危种)、近危(NT, Near Threatened)、无危(LC, Least Concern)、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和未评估(NE, Not Evaluated),共同构成《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红色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物种)中物种分类的9个级别。同时其与“易危”、“濒危”类别中的物种统称为“受威胁物种”。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极危物种的保护常采用人工圈养繁殖的方式进行,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IUCN在未进行大规模及针对性的研究及调查前,不会公布该物种为灭绝物种。因此有不少已久未有被发现或被多数人认为已灭绝的物种仍在极危这个分类下,如白鱀豚等。2021年,在IUCN目前追踪的120,372个物种中,有8,404个物种被认为处于极危状态。截止2024年,被认为处于极危状态的物种数量为10,679,包括种10,235个、亚种和变种383个,亚种群61个。

定义

极危物种即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指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几率非常高,是仅次于灭绝及野外灭绝的评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严格定义为该物种的三个世代曾在过去,或近十年内下降90%或以上。

背景

物种的保护状况(英语:conservation status)是指物种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物种的保护状况: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数量,而是整个种群随时间的增长或减少,喂养成功率,已知的威胁等等。

物种的科学评估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估的结果可为科学履约、保护名录修订、保护规划和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保护行动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指导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物种灭绝风险或受威胁程度评估是物种科学评估的重点。

评估机构

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有国际鸟盟、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及IUCN辖下物种存续委员会内的专家团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致力于帮助全世界关注最紧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并为其寻找行之有效的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IUCN的主要使命是,影响、鼓励和帮助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社团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包括拯救濒危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评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等,并且确保任何自然资源的使用都是平衡的、在生态学意义上可持续的。196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出版了濒危物种的《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为评估物种绝灭的危险程度并拟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简单而广泛适用的等级标准。多年来,IUCN的受威胁物种分级标准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补充了一些定量化的概念和尺度,可用于准确地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自1994年版的《红色名录》被IUCN正式通过并采用以来,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现在已经在IUCN和其他许多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出版物和名录上使用。

国际鸟盟(BirdLife)

国际鸟盟于1922年创立,致力于将全球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保护鸟类,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组织合作组织。其组织内团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全球标准,用于分类哪些物种最接近灭绝)中所有全球鸟类灭绝风险方面的全球权威。比如,IUCN在未进行大规模及针对性的研究及调查前,不会公布该物种为灭绝物种。因此有不少已久久未有被发现或被多数人认为已灭绝的物种仍在极危这个分类下,其中一个协助IUCN红色名录进行有关鸟类调查的机构建议新增一个“可能绝灭”的分类层解决这个问题。

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

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建立的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机构。其基本的功能是连续不断地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有关自然保护的数据和信息,并存储有关濒危物种和当前及未来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物种的特性,其栖息地的特点和与生态环境条件相关的信息。在有关物种的数据方面,WCMC的数据库提供了多方面的完整材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关物种的材料是《红皮书》。

IUCN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简称红皮书)于1963年开始编制,从1966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出版了濒危物种的红皮书和红色名录,以促进对名录中所列的物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有关濒于灭绝危险物种的等级划分标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此名录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旨在建立一个易于理解和广泛接受的系统,用于分类全球灭绝风险高的物种。该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一个明确、客观的框架,根据物种的灭绝风险对最广泛的物种进行分类。1994年11月30日,IUCN在第40次理事会上通过了该联盟下属的物种生存委员会(SSC)提出的新濒危等级标准。其目标是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可以统一使用的体系;通过使用清晰明确的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估导致物种濒临灭绝的各种因素;提供一个便于在差异极大的物种或类群间进行比较的新体系;使受威胁物种的名录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种分级的理由。

所以,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所编制而成的。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IUCN红色名录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目前已经评估了超过15万个物种,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已经成为全球物种灭绝风险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也被认定为对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截止2024年,通用的版本为2001年通过的《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即版本3.1:IUCN(2001)。

物种濒危等级

2001年,Mace和Lande提出并制定了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3.1),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红色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物种)。极危物种与灭绝(EX, Extinct)、野外灭绝(EW, Extinct in the Wild)、濒危(EN, Endangered)、易危(VU, 渐危种)、近危(NT, Near Threatened)、无危(LC, Least Concern)、数据缺乏(DD, 数据 Deficient)和未评估(NE, Not Evaluated),共同构成《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红色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物种)中物种分类的9个级别。同时其与“易危”、“濒危”类别中的物种统称为“受威胁物种”。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代表物种:赛加羚羊

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绝灭 Extinct(EX)

代表物种:灭绝的渡渡鸟

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

代表物种:剃刀嘴凤冠雉

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濒危 Endangered(EN)

代表物种:非洲野犬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

代表物种:噬人鲨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

代表物种:兔狲

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

代表物种:白头海雕

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DD)

代表物种:虎鲸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一分类单元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绝灭的危险程度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属于该等级的分类单元也可能已经作过大量研究,有关生物学资料比较丰富,但有关其丰富度和/或分布的资料却很缺乏。因此,数据缺乏不属于受威胁等级。列在该等级的分类单元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料,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其划分到适当的等级中。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使用可以使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多数情况下,确定一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还是受威胁状态时应当十分谨慎。如果推测一分类单元的生活范围相对地受到限制,或者对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次记录发生在很长时间以前,那么可以认为该分类单元处于受威胁状态。

未予评估 Not Evaluated(NE)

代表物种:豹纹勾吻鳝

未予评估是指该物种/亚种尚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研究或评估过,或暂被视为不需急着被关注而先将资源投入于其他物种的确认与分类。如果一分类单元未经应用本标准进行评估,则可将该分类单元列为未予评估。

极危标准

极危(CR) 当一分类单元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A - E)的任何一条标准时,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标准A

标准B

标准C

标准D

D. 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50。

标准E

E. 定量分析表明今后10年或者三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最大值为100年),野外绝灭的机率至少达到50%。

2024 年世界极危物种

1.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是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极度濒危物种。它的数量约为 70 只,面临多重威胁,主要来自农业和基础设施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尽管不如非洲犀牛物种那么突出,但偷猎犀牛角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保护工作包括栖息地保护、反偷猎措施以及社区参与以解决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2. 小头鼠海豚 

小头鼠海豚(Phocoena sinus)是加利福尼亚湾世界上最小且最濒临灭绝的鼠海豚。由于被用于捕捞另一种濒危物种加湾石首鱼科的非法刺网缠住,该鱼仅存约十只,已极度濒危。加利福尼亚州湾湾石首鱼鱼鳔在中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它驱使非法捕鱼,并对小头鼠海豚构成严重威胁。保护举措包括禁止非法渔具、监测和执行捕捞法规以及提高人们对小头鼠海豚困境的认识。

3. 远东豹 

远东豹(Panthera pardus 短头怪蝠蚤东方亚种)栖息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迅速丧失和破碎,威胁着其生存。由于只剩下 100 只个体,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栖息地保护、反偷猎措施和社区参与。阿穆尔豹是保护其栖息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4. 中南大羚

中南大羚(Pseudoryx nghetinhensis)通常被称为“亚洲独角兽”,是越南和老挝安南山脉中一种罕见且难以捉摸的哺乳动物。它的种群数量约为 30 只,突显了由于伐木和农业以及偷猎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的严重威胁。保护工作包括保护其栖息地、建立野生动物走廊以及让当地社区参与保护举措。

5. 北方白犀牛 

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cotti)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只有两只雌性幸存。最后一只雄性苏丹于 2018 年死亡。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正在探索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来拯救这个亚种。防止偷猎和保护栖息地是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苏门答腊猩猩 

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面临着因棕榈油种植园、伐木和人类侵占而导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非法宠物贸易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目前仅存约 14,600 只个体,保护工作包括栖息地保护、反偷猎措施和 可持续发展 受影响地区的举措。

7. 东部低地大猩猩 

东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Graueri)是非洲最大的灵长目,由于偷猎和栖息地破坏,在刚果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包括反偷猎巡逻、社区参与和栖息地恢复,以确保剩余约 6,800 只个体的生存。

8. 玳瑁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面临着许多威胁,包括 塑料污染、渔具缠绕以及栖息地破坏。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保护筑巢地、减少塑料污染以及实施可持续捕捞方法确保这些美丽绿海龟的未来。

9.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亚种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独特的淡水鲸目动物,面临着污染、栖息地退化和渔具意外兼捕的问题。长江中只剩下约 1,000 只个体,保护工作包括污染控制、栖息地恢复和建立保护区来保护该物种。

10. 圣多美伯劳

圣多美伯劳(Lanius newtoni)是几内亚湾圣多美岛的特有种,是一种与栖息地丧失和外来掠食者作斗争的小型鸟类。目前仅存约 150 只个体,保护措施包括栖息地恢复、入侵物种控制以及社区参与,以保护该岛屿物种免遭灭绝。

极危原因

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人类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不断增长的人口导致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来居住,从而导致栖息地碎片化甚至丧失。人口激增导致的污染增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引发气候变化,这还不包括可能给物种带来压力或导致动物种群灭绝的自然力量。

生境的丧失

这是是动植物面临灭绝威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物种依赖其栖息地来获得持续生存所需的资源。如果栖息地遭到破坏,遗传多样性将下降,种群数量将下降。栖息地破坏是导致受威胁物种和易受伤害物种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以下原因:

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通过征服和占领新的栖息地来获取自然资源,以这种方式与本地生物竞争,最终侵占并利用栖息地。

疾病

一种疾病进入新的栖息地可能会导致它感染当地物种。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或抵抗力较弱,当地物种可能会灭绝。这将导致该物种的种群减少。易受伤害的物种更容易患上疾病,因为它们可能没有更好地适应对抗疾病,特别是由入侵物种引起的疾病。

环境污染

污染对物种和栖息地都有害。这可能导致种群减少。污染有许多形式:空气、光、噪音、杀虫剂和化学品。由于环境的广泛污染,气候变化已经引发。海洋物种受到大量被扔进海洋和海洋的废物的严重影响。由于淡水数量的不断减少,需要淡水才能生存的家鱼受到威胁。污染还导致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

自然资源的枯竭

如果资源受到破坏和耗尽,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该生境中的本地物种。这最终会减少其种群数量及其遗传多样性。然后,物种被迫要么适应环境并在其他地方寻找自然资源,要么面临灾难的风险。自然资源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的问题,加剧了栖息地的丧失和物种的减少。

狩猎/捕捞

对特定物种的过度捕猎/过度捕捞会导致依赖该特定物种的其他物种无法获得食物。对特定物种的过度捕猎或过度捕捞会导致它们因种群减少而变得稀有。

保护措施

物种灭绝风险或受威胁等级并不等同于保护等级或优先级,极危物种不一定非要采取保护措施。但很大一部分物种已经消失,并被列为极度濒危。为了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脆弱物种,特别是那些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物种,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随着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其灭绝和极度濒危物种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率正在下降。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使另一个物种重新恢复到环境中,并提高其遗传多样性率。防止任何种群的分类被减少,采取措施减少濒危动物的数量,减少濒危物种名单上的物种数量,以便再次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保护工作通常涉及栖息地保护、反偷猎措施、圈养繁殖和重新引入计划、社区参与以及其他旨在扭转导致其衰退的因素并确保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策略。

通过研究野生动物,关注濒危物种的重要性,以及为了它们的持续存在而寻找的资源。积极了解本地和全球物种的数据、参与野生动物服务。了解濒危动物为生存所必需的关键栖息地,包括了解气候变化、污染等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并加重了对栖息地的破坏。可以去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公园、从事野生动物服务中的志愿服务,多感知周围的动植物等。

开发针对受威胁物种的保护和救济项目,例如《濒危物种法》于1973年由理查德·尼克松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旨在保护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物种数量显著减少后出现潜在灭绝的动植物。不要参与非法野生动物圈养活动,偷猎和圈养繁殖计划不仅会减少种群数量,还会破坏特定栖息地的平衡。禁止渔民捕猎、圈养和出售动物,特别是那些被列入红色名单的受威胁物种。对那些将濒危动物用作享乐和生意手段的人,必须征收重税、罚款,甚至采取刑事行动。

相关报道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连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周边天坑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采集,发现了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等极度濒危物种。采集队在天坑内的崖壁上发现了“百年相遇”的大花石蝴蝶的一个新居群。该种是1895年由英国植物学家根据W. Hancock采自云南蒙自地区的标本描述的一个新物种,模式标本现存于丘园邱园标本馆,但此后再也没有露过真容。在天坑周边地区,采集队还获得了另一种“百年相遇”植物竹生羊奶子的成熟种子。竹生羊奶子的模式标本由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于1915年3月8日在云南蒙自到蛮耗途中采集到,现存于维也纳大学标本馆,在此之后也无该物种的标本记录。

2024年8月,四川峨眉山林业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时,发现了3只极危两栖动物——峰斑林蛙。该物种在“消失”50多年后再次“现身”。峰斑林蛙为峨眉山独有种,生活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针阔叶混交林区,以多种昆虫和小动物为食。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胡淑琴和叶昌媛共同命名,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结果显示,峰斑林蛙为极危(CR)等级。峰斑林蛙的再次出现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一方面证实了自然界物种,它有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个物种的再次发现,也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些珍贵的濒危物种的基础数据。

2024年10月,7只长得非常乖巧可爱的“黄胸鹀”在沅江市新湾镇东畔山洲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被人发现。“禾花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黄胸鹀,系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参考资料

科普 | 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是什么意思?.六安市林业局发布.2024-12-22

《中国植物红皮书》--珍稀濒危物种的SOS求救信号.新浪网.2024-12-23

这一学科的学者已成“濒危物种”!33名院士专家签名呼吁抢救.人民资讯.2024-12-23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www.iucnredlist.org.2024-12-22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www.iucnredlist.org.2024-12-22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ANIMALS.animalia.bio.2024-12-22

CR - Critically Endangered (10679).www.iucnredlist.org.2024-12-24

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生存状况评估最新进展.知乎.2024-12-23

动植物图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华大生科院(华东师范大学).2024-12-23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akes A Global Approach to Conservation.www.audubon.org.2024-12-23

Red List Criteria Summary Sheet.www.iucnredlist.org.2024-12-23

2024 年世界极度濒危物种.sigmaearth.com.2024-12-23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Causes, Conservation, Examples.environmentbuddy.2024-12-23

极危物种消失百年后重现,它们的“回归”意味着什么?.极危物种消失百年后重现,它们的“回归”意味着什么?.2024-09-01

云南天坑接连发现百年极危物种.今日头条.2021-07-15

“消失”半个多世纪!这个极危物种现身.央广网新闻.2024-12-23

湖南沅江发现世界极危物种.环球时报.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