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林正碌

林正碌

林正碌,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商人、艺术家、“启发性艺术教育法”创始人。

林正碌出生于莆田市,高考落榜后,他于2003年左右投入行画生意,成为中国最早涉足行画的商人之一,也是最早把行画做成文化产业的商人之一。在此期间,他曾自学油画。

从2008年起,林正碌依托现代心理学研发了“启发性艺术教育法”,在中国各地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绘画教学活动。几年内,他的学生达到了上万人。2014年,上海532艺术产业园举办了林正碌艺术教育实践展,展出了许多绘画零基础的人,经过短期绘画学习后画出的作品。

2016年,林正碌在福建屏南县县设置了公益教学点,次年屏南县聘请林正碌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将龙潭村作为试点,进行空间改造工作。此后,龙潭片区形成了以画室、图书馆为主的公共空间,融入了各式艺术活动体验项目,吸引来的游客成为了当地新的创业力量。201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农民绘画的引路人林正碌”为题,报道了林正碌的事迹。

林正碌认为,画画是一种其他艺术很难代替的艺术行为,它可以教会人们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从不允许学生对照一幅名作或者一张照片临摹,而是对实物进行观察。在他的公益教学点,现有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学画的人。

人物经历

早年从商

林正碌1971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少年时考试成绩总不理想。高考时,林正碌碰到命题作文《近墨者黑》,他不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觉得这个题目限制了考生思维,就写了一篇《近墨者未必黑》反驳,结果高考作文得了0分。

高考落榜后,林正碌去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找同学蹭课,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活,他还在同学宿舍住宿,参加同学的班级聚会。辗转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半年后,林正碌对没上过大学没有感到过多遗憾,觉得大学生活并不适合自己。

后来,他听说有一位同学在福建泉州从事绘画相关的生意。2003年左右,林正碌在泉州市一家生产数字画的工厂见到了那位“画画”的同学,令他没想到的是,同学常年只画一幅画,而且只是简单地填充颜色。从此林正碌投入行画生意,一干就是十年,其间有过四次大起大落,巅峰时期,创造年进出口额1.5亿的商界传奇。林正碌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涉足行画生意的商人之一,也是最早把行画做成文化产业的商人之一。

在此期间,林正碌也耳濡目染,自学成为别具一格的油画家,创作过一些绘画作品。

教学生涯

在进行行画生意期间,林正碌自学研究了文化产业策划,把数字画进行包装、统一生产、集中销售,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也是从那时起,林正碌发现,中国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会审美,不懂艺术。

从2008年起,林正碌依托现代心理学研发而成“启发性艺术教育法”,在各地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绘画教学活动。9年间,他的学生就达到了上万人。

2013年,林正碌来到屏南县考察,发现在这些偏僻的大山间珍藏着大批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几乎没有思考,第二年林正碌就将画室办到了屏南。2014年,上海532艺术产业园专门举办了林正碌艺术教育实践展,展示了许多绘画零基础的人,经过短期绘画教学,画出了相当有创造性的作品。林正碌所有的教学和点评都与绘画本身无关,更不会教任何所谓的技法,而是强调勇敢自由表达,让生命自身的创造力恣意绽放。在启动龙潭改造之前,他试图以绘画作为工具,唤醒留守村民内心的自证系统,激发潜藏的力量。

屏南生活

2015年,林正碌来到了屏南县委宣传部,因为很喜欢屏南的山水村落,所以他准备在这里做文创产业,免费教农民画画,帮助脱贫。林正碌团队首先在甘棠乡漈下村实施“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项目,随后,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双溪镇成立安泰艺术城,作为文创基地。双溪镇政府将新建小区一二层2000多平方米租下来,免费提供给林正碌做“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免费为当地村民提供绘画材料,免费教学;如果画作卖出去,就扣除成本,其他收入全给作者。在安泰艺术城,许多当地农民、残疾人,通过学习油画摆脱了贫困。并带动了双溪镇民宿、餐饮、旅游、古建多种行业,成为屏南县文化扶贫的孵化器、发动机

2017年早春,林正碌一行来到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由于贫穷闭塞,170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不到200人。林正碌向县领导提出在这里用文创改变村貌的方案。2017年5月,县里成立了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吴允明、县长王旭东和县政协主席周芬芳担任正副指挥长,聘请林正碌为“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让他在龙潭村试点。2017年5月起,屏南县乡两级政府的主导推动,龙潭村开启了改造活动。首先,林正禄作为总策划,进行驻村统筹、规划、主持全村的空间改造。第二步,创新农宅流转机制,引导城市人到村里认租、修缮闲置房屋并创业居住。以村委会为中介,村民与租户签订契约,遵循“创业者出资、驻村文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建”的三方合作模式。另外,在林正禄的设计下,由村委会组织施工,最终搭建起艺术空间。为了鼓励人们来龙潭认租创业,当地政府还推出了“老屋修缮”“年轻人创业”等多项贷款优惠政策,并投入公共资金在管网、排污、互联网、电网、水系等方面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人们创业、生活托底。

在龙潭村建立起的“艺术空间”中,文创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文创扶贫和农村经济转型。村民们陆陆续续回乡创业,加之许多在此安家落户的新村民,村里开始有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工作室以及茶室、酒吧、咖啡厅,还有不定期举办的音乐会、画展、读书会。七年时间,这个户籍人口1372人、常住人口仅剩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已带动周边三个村庄形成龙潭片区,年度接待游客已突破百万人次,还成了大量年轻人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

在此期间,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学画或者拜访林正碌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停留在这里的外地人有数百人。有从事写作的文字工作者,有从事民俗音乐教学的藏族老师,有从事建筑设计的工程师,他们短居或常住,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在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画室里,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可以相邻而坐,探讨画画技巧。其中,屏南双溪镇的侏儒症学员沈明辉,在公益艺术教学中心学习后,他的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每月可收入四五千元,作品《生命之树》,被一位客商以1.2万元的高价收购。2019年夏,中国中央电视台以“农民绘画的引路人林正碌”为题,报道了林正碌的事迹,沈明辉也被请到了演播室。

教学理念

在林正碌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反映的是人的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勇敢地释放出天性,创作出直抵人心的艺术作品。林正碌最初授课的对象是小学生,他引导孩子随意调色、勾勒,只要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呈现出来即可。

林正碌认为画画可以教会人们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学会审美,懂得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林正碌要求独立观察、独立完成,不能模仿,看见喜欢的东西就随意调色、填满画作。他不教任何技法,鼓励农民释放天性,大胆自信地独立创造。他给村民提供材料,画完的作品被收藏后,再按照尺寸给村民发钱。村民们每画成一幅作品后,都更专注在画画这件事本身。在林正碌的教学语境中,即便没有技巧的引领,专注和用心总会进步的。

个人作品

书籍

林正碌写过一本书,他定义为哲学著作,书名《数性宇宙论》,在自序里他这样介绍道:《数性宇宙论》直面解决了人类文明至今任何思想及哲学必须面对而又无法解决的原命题,即“‘存在’凭什么存在”这一原命题。他还对这本书做了一个极高的评价:本书迟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在科技与人文的探索方向上必将因此改变。

绘画

林正碌参加2011年10月22日-11月6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帘——海峡两岸艺术与设计交流展》上所展示的作品《连》。

林正碌曾绘有作品《龙潭村的女诗人》,据报道描述内容为头戴红帽、烈焰红唇的女人脸。在他的作品《梅西》《姆巴佩》里,则对神态、面庞和人身比例都有细节描绘。

相关作品

2021年12月作家沉洲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讲述了艺术家林正碌在屏南县的边远贫困乡村开展中国传统村落抢救、文化扶贫、创意文化产业的故事。林正碌修旧如旧的原则,并不是要把乡村恢复到农耕文明时代的状态,而是要把现代城市的生活形态引入乡村,建设可宜居乡村。真实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

2021年5月2日,林正碌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播出。

人物评价

林正碌为屏南文化的发展和品质的提升,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对保护古村落情有独钟,对文化创意很有心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屏南山区那些保留着乡村“纹理”的空心村,有着古村落保护的独有价值,也是他实现自己文化创意的理想场所。在当地党政部门、驻村干部和文化热心人的支持配合帮助下,林正碌表现出一个文化人的特殊责任与担当。(福建日报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季为民先生说:“文化传承首先要树立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林正碌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定程度上与为民先生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而让艺术从“庙堂之上”走到“江湖之中”是培养百姓懂得人文关怀、拥有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林正碌和他的学生们所完成的画作,虽然无法同艺术馆或者拍卖行里的名人作品一较高低,但人们在绘画过程中却可以找到自身价值,提高人文素养。(宁德网 评)

人物轶事

现场“对画”

在中国某大学执教的德国画家艾克里奇曾专程访问林正碌,两人约好现场pk写生。内容是双方支起画架,相对着画对方,看谁完成的作品用时短且品质高。

比赛刚开始,德国画家非常兴奋,用画笔在画布上快速涂抹,表情丰富,似乎很享受这种刺激感,而林正碌却显得冷静,他大概思考了两分钟后才开始下笔,却比德国画家早两分钟完成作品。

最后,德国画家作品中的林正碌表情严肃,林正碌作品中的德国画家全身心沉浸在绘画中,两人互相交换作品作为纪念。现场观赛的学生及随访人员纷纷表示看得过瘾。

“两人的作品都很有特色,他们都是表现主义画家。德国老师的画像,像速写,主体是林老师的脸部特写;林老师则用大色块涂抹画面,德国老师的身体被大画布遮挡着,只露出一个脑袋。”曾供职于《财经》《南方周末》的著名记者吴阿仑当天在其微信公众号《报大人》中这样写道。

音乐“怪才”

没学过吉他演奏,也不懂乐理和音律,却敢站定台中环抱吉他,手指按住琴弦纹丝不动,四目紧闭地沉浸式助起兴来。什么五音不全,根本不管,哪有固定曲目,张口就是创作。这位音乐怪才就是林正碌。

“我们这艺术家不像艺术家,村民不像村民。”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教授经常这样开玩笑。

“和画画一样,唱歌、直播,都是创作,不要给自己设限。”林正碌的目光非常笃定。所以他总是乐于做出新的尝试。

乡村民俗音乐音乐人、爱故乡·村歌计划发起人孙恒是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的特聘专家,也是四坪村的“云”村民,多年奔波于各地创作村歌。在他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和他的音乐追求不谋而合,“一首歌,总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这和审美和听觉有关,但不能因为有人不喜欢,就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创作村歌,一定要带着村民一起想歌词、定歌名,再一起琢磨旋律,学没学过、唱没唱过都不要紧,大家一起参与是最重要的。”孙恒觉得,林正碌就是舞台上的指挥者。

四坪村挨着龙潭村,得益于文创兴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孙恒用“凤凰涅槃”来形容这里,“最开始听说平讲戏,就有了把它融入村歌的想法,但村子里只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会唱。”

平讲戏是福建省特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初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大量人口外流,传承发展已较为困难,“古村复兴后,很多人返乡,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找了刚回来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老人结对,年轻人负责记歌词,老人负责开口教,结果大家越唱越开心,有人还会把二胡唢呐拿过来,场面非常热烈。”

平讲戏有“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传统,一人唱毕众人齐和,这种内在的感染力量不仅让其焕发了新生,也让新老村民更紧密地融合。而林正碌就像是那个领唱者,总能想办法激励每一个人内心对艺术的创造力,把大家都凝聚起来。

但对林正碌来说,找到“众人和”的瞬间,也是对他精神的滋养,所以他乐此不疲。

相关事件

2024年12月,一名女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称自己遭受昔日恩师林正碌长达三个月的性骚扰,而对方多次保证不再犯却每次食言。女生表示,自己离开龙潭村的原因就是因为遭受到了林正碌的性骚扰。

参考资料

画里屏南(报告文学).百家号.2024-06-17

新闻调查丨艺术与乡村改造碰撞 看空心村如何实现活化生长?.上观.2024-06-17

林正碌:一个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怪人”.宁德网.2024-06-20

“象牙塔”与“庄稼院”的双向奔赴.百家号.2024-06-17

艺术乡建④‖ 在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澎湃新闻.2024-06-20

数性宇宙论(完整版).简书.2024-06-22

帘——海峡两岸艺术与设计交流展.艺术中国.2024-06-22

造一个新时代入世乡村之梦.百家号.2024-06-17

《心理访谈》 20210502 乡村艺术家林正碌.央视网.2024-06-17

屡犯不改!女生曝被恩师林正碌长期性骚扰 多次保证之后又每次食言!.深港在线.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