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年1月20日-1950年11月25日),丹麦小说家、诗人,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丹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和《世界的光明》等。1944年,他凭借其独特的诗意想象力和广泛的知识好奇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姐姐Thit Jensen也是一位知名作家和早期具有争议的女权主义者。他被誉为“丹麦文坛的三绝”,同时还被誉为“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
人物经历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1950),1873年1月20日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希默兰镇。父亲是兽医学。从小就迷恋书本,尤其喜欢北欧的神话传说和丹麦的古典文学。17岁时,他到格陵兰就读于教会学校,3年后毕业,于1893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在大学里,他虽然学的是医学,但对文学创作兴趣极大,同时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在三年的学习之后,他选择改变职业,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
189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在《拉夫恩》周刊上连载,以后又相继发表了《亚利桑那血祭》等三部以谋杀案为主题的惊险小说。这些小说虽然受到一般市民读者的欢迎,但却受到他所熟识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的批评。扬森决定改变自己的创作路子,决心创作出具有真正文学价值的作品。
1896年,他的长篇小说《丹麦人》问世,接着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希默兰的故事》(1898—1910)。与此同时,扬森还创作了历史小说《国王的失落》三部曲(1900—1901):《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他的职业生涯始于《Himmerland Stories》(1898-1910),其中包括一系列故事,故事发生在他出生的丹麦地区。在1900年和1901年,他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杰作《Kongens Fald》(1933年英译为《国王的沦陷》),这是一部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为中心的现代历史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诺贝尔文学奖从1940年开始停颁。到了1944年,尽管当时战争仍在继续,法西斯主义反动力量尚未被彻底消灭,但人们已经隐约感到噩运即将过去,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恢复,因为这也是战后“心灵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瑞典学院决定选择一位既有国际声誉,又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家,最后选中了丹麦作家扬森。扬森已18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终于成为二次大战中恢复颁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他的获奖是“由于藉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扬森的主要作品还有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长篇巨着《漫长的旅行》六部曲,从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
1950年11月25日,扬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逝世。
写作特点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父亲是兽医学,母亲是农民,善于讲故事,她给童年的扬森讲了不少希默兰一带的趣闻逸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对研究生物及哲学非常狂热,进展之迅速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他的生命力的基础,就是这项征服的本能。他的故乡是日德兰半岛约旦河西岸地区干燥的地区,叫希默兰。那儿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进了他的心坎中,少年时代的感受像心中的一道伏泉,日后涓涓地流泻而出。
对家庭丝丝缕缕的回忆,是他灵感的宝库。他的父亲也出生于希默兰,后在法斯耶当兽医学,他的祖父是葛莱亚的老职工。算起来,扬森可以说是农家子弟出身。颇有特色的是,他的第一本书就围绕着他的出生之地展开。在他那杰出的《希默兰的故事》中,描写着自古迄今那些原始的、半野蛮的人们,他们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恐惧之中。在他精湛的诗作中,可以强烈地鲜明地看出,他对童年的出生地的生动有力的描写。
从约翰内斯·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到哥本哈根求学时,支持在野党,痛恨平庸和褊狭,一腔热血,愿为理想斗争。是一个勤勉、活跃的青年来自日德兰半岛的青年,内向害羞而不易接近,但情感丰富。觉得丹麦实在太小了,看得烂熟的风物,直叫提不起劲来。同一个冰雪般冷静、又火焰般热烈的赌徒,把未知的命运,交付给异国的浪漫之旅中。
首次的异国旅程,大开眼界,想像力如一马平川,一发难收。这个时期,对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十分倾心,称羡不已。同胞安徒生或许是第一个描述了火车旅行的魅力的人。约翰内斯·扬森惊人地预言这个时代将出现摩天大楼、汽车、电影等。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车轮》(1906)中,不厌其烦地称颂再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简而言之,不但要跨越空间,也要跨越时间。这个将快速的变革、机械的噪音,谱成现代之歌的人,也同时上溯历史河流,探求人类本源,进入渺茫的远古时代,潜心研究那漫长遥远岁月的痕迹。
人物评价
自1896年开始,扬森曾多次出国游历,到过美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埃及、巴勒斯坦等地,还曾到过中国的上海市和汉口。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游记、散文等。长篇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和《车轮》(1906)就是游历美国后,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创作的两部当代题材的作品。从表面看,它们是侦探推理小说,实际上是两部描写社会问题的讽喻之作,情节曲折离奇,充满讽刺和幽默,特别是《德奥拉夫人》被誉为“丹麦近代最佳小说”、“丹麦的《浮士德》”,深受丹麦及北欧读者的喜爱。
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藉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的三绝”,同时他还被誉为“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他的直接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尽管他不是丹麦对基普林、汉斯恩或雪莉·桑德伯格的回应,但他可以与这三位作者相提并论。他将地方作家的观点与现代学术和科学观察者的观点结合在一起。
人物思想
约翰内斯·扬森,关心事实和神话,追求一条横亘在过去的幻影和现在的现实之间的道路。显示了原始的东西对一个感受丰富的人的魅惑以及把狂暴的力量转化为柔顺的情感的必要性,这个激烈的对比,使他的艺术作品臻至完美的最高峰。
他的作品中,文句活泼生动,表现力强,句句掷地有声,读之如沐春风。这位深深地植根于自己国土的诗人,吐字如诗般动人,扬森的声音是丹麦日德兰的声音。由于他的才能他把北欧的精神在历史上绵延下去,也歌颂了北欧的民族对自然的胜利斗争。他无愧为一位才华卓著的言论家。
他在六部小说《Den lange rejse》(1908-1922,1938年以《The Long Journey》的两卷本出版)中发展了他的进化理论,这被认为是他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作品,是一个大胆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试图创造一个查尔斯·达尔文式的创世纪神话。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从冰河时代发展到哥伦布时代的过程,重点关注的是波特兰开拓者队个体。
延森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都是在1920年之前完成的,这一年也标志着他在日德兰半岛的阿尔斯镇创办“阿尔斯博物馆中心”。之后,他主要集中于雄心勃勃的生物学和动物学研究,试图基于达尔文的思想创造一个伦理体系。他还希望更新古典诗歌。
多年来,他在新闻界工作,为日报写文章和编年史,但从未加入任何报纸的编辑部。
1944年,约翰内斯·威廉·延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诗意想象力的罕见力量和多产性,结合了广泛范围的知识好奇心和大胆、新颖的创作风格”。在1945年12月10日的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上,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厄斯特林说:
这位出生在日德兰半岛干燥而多风的荒原上的孩子,几乎出于恶意,以其非常多产的作品使他的同时代人大为惊讶。他可以被认为是最多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作家之一。他创作了一个庞大而宏伟的文学作品,包括最多样化的体裁:史诗和抒情诗,想象力和现实主义作品,以及历史和哲学论文,更不用说他在各个方向上的科学探索。
延森曾经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53次,第一次是在1925年。他在1931年至1944年间每年都被提名。
延森在丹麦文化生活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鲁莽的争论者,他常常提出可疑的种族理论,这损害了他的声誉。然而,他从未表现出任何法西斯主义倾向。
今天,延森仍然被认为是丹麦现代主义的奠基人,特别是在现代诗歌领域,他引入了散文诗和直接简洁的语言。他的直接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尽管他不是丹麦对基普林、汉斯恩或雪莉·桑德伯格的回应,但他可以与这三位作者相提并论。他将地方作家的观点与现代学术和科学观察者的观点结合在一起。
1999年,《国王的沦陷》(1901年)被《政治家报》和《贝林斯克新闻报》分别评为20世纪最佳丹麦小说,独立评选。北格陵兰的约翰内斯·威廉·延森之地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