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山雀科
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根据2024年3月版的《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本科包含4属13个物种。本科鸟类为小型鸣禽,体长9-14厘米,体重5-9克,形态似山雀,尾较长,喙短钝,翼短圆,体羽蓬松,雌雄同色。绝大多数分布在欧亚大陆,仅一种分布在北美洲,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长尾山雀科鸟类喜集群活动,行动敏捷,在林中快速穿梭捕食,有时会倒挂在树上取食,很少在一棵树上停留很长时间,有时与其它鸟类混群,觅食时常发出叫声。该科一些种类存在合作繁殖行为,一些个体若由于巢被毁掉、失去配偶等情况无法繁殖,就会去帮助同类繁殖,帮手和被帮助的个体多为亲戚关系,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和整个种群的适合度。
长尾山雀科鸟类能够控制森林害虫数量,在人工种植园中也能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是有益的鸟类。2023年,长尾山雀科中的8个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年,长尾山雀科大部分物种数量稳定,仅侏长尾山雀和丛山雀数量有下降趋势,所有种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本科一些种类被媒体报道,成为“网红鸟”,如北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被称为“小肥啾”“会飞的汤圆”,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被称为“小熊猫”。2022年,以“大黄鸭”知名的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艺术展,他的雕塑作品《生日帽小鸟》的创作原型是花彩雀莺(Leptopoecile sophiae)。
命名与分类
命名
长尾山雀科科的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来自古希腊语“aigithalos”,意为山雀。
分类争议
在20世纪初的传统分类中,长尾山雀这一类鸟类被归入山雀科(Paridae)中,有时被列为一个亚科。1957年,美国动物学家帕特里夏·沃里(Patricia Vaurie)发表研究结果,将长尾山雀类移出山雀科,独立成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随后该科鸟类与其它雀形目科的发育关系引发了学者们的争议,2019年一项关于雀形目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长尾山雀科是莺类(Sylviida)成员,莺类中设置一长尾山雀总科(Aegithaloidea),该总科包含柳莺科(Phylloscopidae)、绿莺科(Hyliidae)、纹莺科(Scotocercidae) 以及长尾山雀科,这些鸟类的共同祖先约在距今2000万年前进行了几次分化,其中与长尾山雀科亲缘最近的类群为纹鹪莺科(Scotocercidae)。长尾山雀科内部的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和丛山雀属(Psaltriparus)的分化时间在距今约1000万年前。
长尾山雀属是长尾山雀科物种最丰富的属,根据分类方式和研究进展不同,该属曾被认为有6个、7个或9个物种。争议点一是缅甸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长尾山雀种群是独立物种还是棕额长尾山雀(Aegithalos iouschistos)或白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niveogularis)的亚种,二是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的一些羽色较白的种群是否是独立物种。2008年出版的《世界鸟类手册》将缅甸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种群列为独立物种黑眉长尾山雀(Aegithalos bonvaloti)和缅甸长尾山雀(Aegithalos sharpei),银喉长尾山雀中也分离出了北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直至2024年,9个物种为主流的分类方式。
两种雀莺属(Leptopoecile)成员,凤头雀莺(Leptopoecile elegans)和花彩雀莺(Leptopoecile sophiae)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未被列入长尾山雀科,而是被放在莺鹛科(Sylviidae)中,与柳莺属(Phylloscopus)和戴菊属(Regulus)有密切联系。有人提出花彩雀莺应被归入一个单独的属花彩雀莺属(Lophobasileus),但帕特里夏等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直至2024年,主流观点并未采纳这个属。1998年,奥地利动物学施通鲍尔(Sturmbauer)等人的分子研究初步表明雀莺属与戴菊等的基因关联并不紧密,而是与长尾山雀属联系紧密,2006年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随后雀莺属被移入长尾山雀科。
科下分类
根据2024年3月版的《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长尾山雀科包含4属13个物种,如表:
形态特征
长尾山雀科鸟类为小型鸣禽,形态似山雀。体长9-14厘米,体重5-9克。喙短钝,身形小巧,两翼短圆,脚略强健,尾较长,方尾或圆尾。体羽蓬松,绒羽发达,羽毛丰满,雌雄同色。长尾山雀属的物种体羽以白色、黑色、棕色、红色为主;雀莺属羽色较艳丽,带有青蓝色、蓝紫色、粉色,凤头雀莺头上有短羽冠。丛山雀主要为灰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尾山雀科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13个物种中,仅丛山雀一种分布在北美洲,沿落基山脉从加拿大到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等地,其余12种都分布在欧亚大陆。侏长尾山雀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特有物种。雀莺属的两个物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其中凤头雀莺是中国特有物种。长尾山雀属中,北长尾山雀分布最广,从西欧的不列颠群岛一直延伸到东亚的日本;红头长尾山雀是本属亚洲特有种中分布最广的,分布于缅甸、中国、印度等地;白颊长尾山雀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部分地区的罕见特有种;银脸长尾山雀是中国陕西、甘肃省、四川省、湖北等地的特有种;缅甸长尾山雀是缅甸特有种。
栖息环境
长尾山雀科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一些亚洲物种适应高山环境,繁殖地海拔可达4300米。
习性
节律行为
大部分长尾山雀科鸟类为留鸟,一些种群具有垂直迁徙行为,如银喉长尾山雀夏季多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冬季常迁至平原越冬。它们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觅食行为
长尾山雀科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种子。觅食时多集小群,行动敏捷,在林中快速穿梭捕食,有时会倒挂在树上取食,很少在一棵树上停留很长时间,很少下到地面,有时与其它鸟类混群觅食,觅食时常发出叫声。当冬季天气非常寒冷时,红头长尾山雀需要每天吃掉相当于体重80%的食物,才能储存足够的能量度过夜晚,若食物不足加上天气寒冷,会导致其死亡。
社会行为
长尾山雀科的鸟类喜成群生活,群体规模可达几十只,它们互相帮助筑巢或保卫领地,冬季时的群体更大。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长尾山雀体型小体温高,不利于保持体温,故单独的一只长尾山雀难以在冬季夜晚生存,它们会通过在寒冷的夜晚聚集在一起取暖来减少热量损失。
交流行为
长尾山雀科鸟类通过叫声交流,声音多清脆、频率较高。如北长尾山雀发出细微而尖细的“sii-sii-sii”声;红头长尾山雀发出“zi-zii-zi”声;棕额长尾山雀发出“zir-zir-heer-”声,带金属感,有时加入颤音;银脸长尾山雀发出悦耳的3~4个音节的银铃声,频率较高,报警时有似大山雀的“terr-terr-”颤音;花彩雀莺发出短促的高频“sisisi-”声,鸣叫为较粗厉的cher-cher-”声;凤头雀莺音色与花彩雀莺相似,更清脆。
繁殖
繁殖制度
红头长尾山雀在春季繁殖。春季开始时,冬季的大群解体,雄性留在越冬地区,雌性离开越冬地区前往其它地区繁殖,这也许是一种防止近亲繁殖的机制。繁殖制度为单配制,有些物种中存在帮手行为,出现一个巢中有3只成鸟的情况。
筑巢
长尾山雀科鸟类筑巢首先考虑的是避免巢被天敌捕食,其次才是食物因子,如红头长尾山雀偏好选择在枝叶茂密、隐蔽性较高的树木或灌丛中营巢;银喉长尾山雀主要筑巢于黑桦、蒙古栎和长柱柳三种乔木上,利用树皮颜色起到伪装作用。该科鸟类的巢由羽毛、苔藓植物、蜘蛛网等材质构成,结构精致,巢里有上千枚羽毛,尺寸可达18厘米。
产卵孵化
长尾山雀科鸟类的卵通常6-10个,白色,在许多物种中有红色斑点。孵化期13-14天。在一些物种中只有雌性孵卵,雄性为它提供食物,如银喉长尾山雀。也有一些物种是雌雄轮流孵卵,如红头长尾山雀的亲鸟昼夜轮流孵卵,当一亲鸟飞回时,停在巢旁的树或电线上鸣叫,巢内也鸣叫响应,等巢内亲鸟出巢之后,巢外的亲鸟入巢,即完成交换,夜间亲鸟均要归巢。
育雏
长尾山雀科鸟类的早成雏期为16-17天,雌雄共同育雏。以红头长尾山雀为例,雏鸟破壳1-5天内,至少有一只亲鸟巢内暖雏;5天后亲鸟共同外出觅食,归巢育雏。育雏期间,雏鸟排出的粪便由喂食后的亲鸟衔走。亲鸟入巢十分警惕,每次衔食回巢,先停在巢旁的树或电线上,观望、鸣叫、往返飞入巢。当人接近巢时,亲鸟在附近惊叫,甚至招来附近的同伴共同御敌,直到人离开后才停息。在14日龄,亲鸟引诱雏鸟出巢,由亲鸟带领在巢附近活动,常常挤在一个树枝上,相互取暖,亲鸟继续喂食。2天后远离巢区,结小群活动。
繁殖帮手行为
红头长尾山雀会优先抚养自己的早成雏,但有时若由于巢被毁掉、失去配偶、或没有生殖能力、未找到配偶、亚成年等情况导致无法繁殖,它们会去帮助同类繁殖,同类多为亲戚。由于长尾山雀的群居习性,雄性很容易在繁殖地附近找到自己的雄性亲戚,雌性则回到自己冬季领地中找到亲戚。如红头长尾山雀和银喉长尾山雀都存在这种行为。亲鸟孵卵时,帮手主要与亲鸟交换,轮流孵卵。在育雏期间,帮手衔食,帮助亲鸟参与喂食。帮手行为的存在,保证了整个孵卵和育雏期巢内至少有一只亲鸟,这保障孵化和早成雏发育过程中所需能量,为其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保障,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和整个种群的适合度。帮手鸟通过为生殖鸟提供帮助能够获得遗传上的某些好处,提高其繁殖成功率,同时也获得生殖经验,增加存活机会。
保护
种群现状
2024年,长尾山雀科大部分物种数量稳定,仅侏长尾山雀和丛山雀数量有下降趋势。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未知,已知丛山雀的成熟个体数量约为430万只,北长尾山雀为4万-8000万只。
保护级别
2023年,长尾山雀科中的北长尾山雀、银喉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棕额长尾山雀、黑眉长尾山雀、银脸长尾山雀、花彩雀莺、凤头雀莺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4年,长尾山雀科所有种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生态作用
长尾山雀科鸟类喜食昆虫,啄食的昆虫种类多为危害林木的鞘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能够控制森林害虫数量,在人工种植园如茶园中也能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是有益的鸟类。
文化
长尾山雀科鸟类体型小巧,受到鸟类爱好者的喜爱,一些种类被媒体报道,成为“网红鸟”,如北长尾山雀被称为“小肥啾”“会飞的汤圆”,红头长尾山雀被称为“小熊猫”。雀莺属鸟类则以艳丽的羽色受到人们的欣赏,2022年,以“大黄鸭”知名的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养云·大成若缺”年度艺术展,他的作品是大型雕塑《生日帽小鸟》,创作原型是花彩雀莺。花彩雀莺平均身长在10厘米左右,而这件雕塑作品高达8米。头戴派对三角帽的小鸟望向东北,仿佛在迎接观众的到来,为艺术家带来了远方的问候。
参考资料
长尾山雀.britannica.2024-08-20
长尾山雀科.catalogueoflife.2024-04-04
长尾山雀科.iucnredlist.2024-04-0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发布调整后的三有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3-23
“小肥啾”来京了!不仅出现在公园,路边绿地里也能见到.京报网.2024-04-10
秋雨里的“小熊猫”鸟萌萌哒.新华社新媒体.2024-04-10
霍夫曼带来了一只“小鸟”:养云年度展呈现当代艺术叙事.澎湃新闻.2024-04-10
丛山雀.animaldiversity.2024-04-04
长尾山雀科.birdsoftheworld.2024-04-04
银喉长尾山雀.animaldiversity.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