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梅

白梅

白梅(拉丁文名:Armeniaca mume Sieb. var. mume f. viridicalyx (Makino)T. Y. Chen),又称绿萼梅、梅花、白梅花,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原产中国西南及台湾,主产江苏省、浙江,今(2012年)四川、湖北、江西等多地均有种植。

白梅为落叶小乔木,高达10米。树干紫褐色,多纵驳纹,常有茎刺,小枝绿色或以绿色为底色。叶广卵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毫米,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中国华北果期延至7~8月)。

白梅花蕾含芳香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可做药材,性味归经酸、涩、平,主治舒肝、和胃、化痰。药材形态为干燥花蕾,呈圆球形,直径4~8毫米,基部常带有小梗;苞片3~4层,褐色鳞片状,苞片内有萼片5枚,淡黄褐色,微带绿色,卵圆形,覆瓦状排列,基部与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数,白色或黄白色,紧紧相抱;花瓣内包含许多黄色丝状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细长的花柱。花蕾质轻,气香,味淡而涩。以花匀净、完整、含苞未放、萼绿花白、气味清香者为佳。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达10米;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

叶宽卵形或卵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边缘有细密锯齿,幼时两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或仅在下面沿叶脉有短柔毛柄长约1厘米,近顶端有2腺体

花1~2朵,直径2~2.5厘米;花梗短或几无梗;萼筒钟状,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味香,倒卵形;雄蕊多数,离生,稍短或稍长于花瓣;心皮1,密生短柔毛。

果实

核果近球形,两边扁,有沟,直径2~3厘米,黄色或带绿色,有短柔毛,味酸。

核卵圆形,有蜂状孔穴.。

气味

气清香,味淡、微。

近种区别

家梅与野梅

野生与栽培均有。商品称家梅与野梅,均可入药。

家梅

家梅为白花绿萼,花瓣多,故俗称“白白梅”或“绿梅”,其质量较佳。亦有为红衣、黄萼者,俗称“红白梅”,药用较少。

野梅

野梅为白花黄萼花瓣少,质量较次。花蕾呈圆球形如大黄豆,直径4~8mm,基部常带有花梗,苞片3~4层,褐色鳞片状,苞片5枚,灰绿色或淡黄褐色,卵圆形,复瓦状排列,基部与花托愈合。花瓣多数通常卷折皱缩,白色或黄白色,倒广卵形,有红棕色脉纹从基部射出。内有多数雄蕊着生于花托边缘,中心有长卵形子房,密生细毛,并有一细长花柱,质轻。

生长习性

白梅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较耐干旱,不耐涝,寿命长,可达千年;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白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分布范围

原产我国西南及台湾,主产江苏省浙江省。现在湖南省四川省、湖北、江西省等多地均有。安徽省歙县上丰乡是全国最主要产区。

下级分类

属于梅花中的绿萼型,花单瓣、复瓣或重瓣,白色或初开时为淡绿色,萼绿色,小枝青绿而无紫晕。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1.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黄河流域耐寒品种也可地栽,但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盆栽室内越冬。在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为提高成活率,应避免损伤根系,带土团移栽。地栽应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盆栽选用腐叶土3份、园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厩肥2份均匀混合后的培养土。栽后浇1次透水。放庇荫处养护,待恢复生长后移至阳光下正常管理。

2.光照与温度喜温暖和充足的光照。除仙居杏系品种能耐-25℃低温外,一般耐-10℃低温。耐高温,在40℃条件下也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23℃地区生长发育最好。对温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气温达-5~7℃时开花。

3.浇水与施肥生长期应注意浇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偏于状态,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湿过干,浇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一般天阴、温度低时少浇水,否则就多浇水。夏季每天可浇2次,春秋季每天浇1次,冬季则干透浇透。施肥也合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时施入少量磷酸氢二钾,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氢钾花后再施1次腐熟的饼肥,补充营养。6月还可施1次复合肥,以促进花芽分化。秋季落叶后,施1次有机肥,如腐熟的粪肥等。

4.整形修剪地栽白梅整形修剪时间可于花后20天内进行。以自然树形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干枯枝、过密枝等,对侧枝进行短截,以促进花繁叶茂。盆栽白梅上盆后要进行重剪,为制作盆景打基础。通常以梅桩作景,嫁接各种姿态的白梅。保持一定的温度,春节可见白梅盛开。若想“国际劳动节”开花,则需保持温度0~5℃并湿润的环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即可“五一”前后见花。

5.花期控制盆栽白梅一般为家庭观赏。冬季落叶后置于室内,温度保持在0~5℃,元旦后逐渐加温至5~10℃,并日充分接受光照,经常向枝条喷水,水湿应与室温接近。

防治方法

白梅病害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白粉病、梨缩叶壁虱、炭病等。

1、白粉病。此病常在湿度大、温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发生。早春三月,白梅萌芽时,嫩芽和新叶易受病菌侵染,受害部位会出现很薄的白粉层,接着白粉层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或黄色颗粒,后期叶片变黄而枯死。

2、缩叶病。可喷洒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亦可喷洒1%波尔多液,每隔一星期喷一次,3~4次即可治愈。

3、炭疽病。病发初期可喷70%托布津1000倍液或喷代森锌600倍液防治。发现其他各种病时,喷洒上述两种药液亦可见效。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花蕾含芳香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

【性味】:酸涩,平。

①《纲目》:"微酸,涩,无毒。"

②《百草镜》:"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涩,性平。"④《饮片新参》:"苦微甘。"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功用主治】: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

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

②《百草镜》:"开胃散郁。熬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

③《纲目拾遗》:"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饮片新参》:"红白梅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乎肝和胃,止痛,头晕,进饮食。"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敷贴。

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梅的药用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乌梅之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即记载了这种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脒,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猪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见梅的药用范围很广。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黄疸。乌梅肉具敛肺涩肠,杀虫生津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方

①治咽部梗塞感(但无阳性体征):绿萼二钱,桔饼二个。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②治唇上生疮:白梅瓣贴之,如开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淋巴结结核鸡蛋开一孔,入绿萼白梅将开者七朵,封口,饭上蒸热,去白梅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纲目拾遗》)

④预稀痘疹:每年腊月清晨,摘带露绿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捣成小饼,令食之。(王玷桂《不药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发,隐在皮肤,并治麻症斑症:白梅一两,桃仁朱砂、甘草各二钱,丝瓜五钱。为末,每服五分,参苏汤下。(《赤水玄珠》)

【产地】:我国南方地区多有生产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

【产季】:立春前后采收。过早太嫩,花外有红色萼片;过迟花瓣开放,不符合质量。

【产地加工】:将花苞与蒂一起摘下,晒干,除去梗屑即可。或用微火烘干,烘时不宜过长,需轮流换烘,不能一次烘干,以防烘焦和颜色变暗。

【品质优劣】:以身干,匀净、颜色新鲜含苞未放、气味芳香者为佳。

【成分】:花蕾含芳香油,油中主要含苯甲酸、异丁香油酚、苯甲酸。

【效用】:升阳气、解毒、生津、开胃、散郁。治痰热壅滞,暑热烦躁、淋巴结结核结核、疽肿毒。

【贮藏】:放置干燥通风处,防生霉及虫蛀。

经济价值

白白梅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类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

此外,白白梅可提取芳香油,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野蔷薇露,取之如白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古人根据芳香油与水的沸点不同,利用分馏技术,将芳香油提取出来,用作食品的添加剂。

观赏价值

白梅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白梅之处皆成游客驻足之地!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的2000亩梅林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地方!

植物文化

诗词

白梅在我国已有几千年栽培历史,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的植物。多为诗人笔下的最爱!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花风姿物语·李煜

白梅花

流云过,一落索,好风似水又如昨,

谁在林间月下吹那一支白梅落,

牵白衣,倾江左,人生如雪最寂寞,

又是十年如梦一坛醉颜,

金缕鞋,步香阶,杳杳迢迢去长街,

人间七月初七明肌雪吼悲风烈,

拍阑干,玉石裂,临风可再飘香屑,

倾了故国还踏马蹄清夜月。

参考资料

绿萼梅 Armeniaca mume Sieb. var. mume f. viridicalyx (Makino) T. Y. Chen.中国植物志.2024-02-22

白梅花.中医世家.2024-02-22

绿萼梅.A+医学百科.2024-02-22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2015-04-13

白梅.中药世家.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