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当地俗称白沙塔;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南郊柏山峰顶,禹平公路东侧,南距郑尧高速公路禹州南出口3公里,北距禹州市政府6公里,东距郑尧高速禹州东出口7公里,西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4公里,东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8公里,西北距少林寺风景区66公里。

出禹州市向南5公里,到箕阿新村沿着禹平公路继续向南2公里(由箕阿老村向南1公里)处,有一向东公路直抵柏山东峰文峰塔脚下。

柏山属秦岭东部山地系统之一箕山山脉的最东端,海拔仅99米;尽管禹州市境内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佛塔一座----柏塔。据说,禹州柏山文峰塔与许昌文峰塔不仅外形相似,结构相近,而且渊源相同,故被人们称为姊妹塔。

“文峰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魁星点斗、振兴文运的象征意义。禹州柏山文峰塔始建年代不详,但它的建造当然也不外乎其意。文运兴盛,则是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自中国有史以来,禹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留下了黄帝大禹的遗迹和故事传说,孕育了吕不韦李斯晁错张良马文升等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风云人物;又培育了吴道子、禇遂良、郭嘉徐庶孙思邈等名流百工,彪炳青史,留下了千古佳话。

建筑特色

设计工艺

始建无考,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塔高16米,呈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周长数十米,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丈许。塔身五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八面,唯北面朝城方向开一券门,门顶横楣上题“凌云耸翠”四字,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直通塔顶。其余四层也为八面,分开四门、四窗,每层门洞高出地面与常人胸齐,门外无廊,实则亦为窗,便于采光和远眺。第二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横楣,窗为圆形花格四方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云汉昭回”四字。第三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无楣,窗为圆形花格八角框,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光照钧台”四字。第四层门洞和第三层相同,窗与第二层相同,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秀耸钧天”四字。第五层门洞和第二层相同,窗与第三层相同,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字。

塔顶为八坡挑脊,刹如葫芦,直插云霄,旁生古木数枝,春发绿叶,与刹顶黄色交相辉映。塔层之间分八面八坡挑脊,由青砖斗拱支撑,拱下嵌砖雕小篆体易经卦象文字,内容为“震、雷、奋、长、、风、敕、文”等。拱上青砖犬牙交错,渐次外放,形成檐坡。塔内有64层青石台阶盘旋而上,中有天穹式佛龛数处,最上层穹室四通,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登顶后可以放目四顾。

整体建筑风格独特,科学合理,技艺高超。特别是“光照钧台、秀耸钧天、钧台毓秀”等门楣书法,无论内容和书风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韵;其中的“钧”字,便是禹州最具地方浓郁文化特色的典型标志;“钧”本意指轮子的中心,引伸为天地的中心,象征皇权和中央集权。夏启建钧台大享诸候,并囚商汤于此。史学家每每到此考证,总是对禹州这方热土流连忘返。今位于市第一高老校区大门侧的古钧台,先是唐代重建,后清代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禹州市人民政府把古钧台修一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钧台为禹州带来了最饱满的文化张力和声望,因古钧台命名的钧瓷更是蜚声海内外,禹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钧州。

建设背景

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神帝大禹历17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降伏洪魔,受到世人爱戴,而他却远离受封之地夏禹国,最终病老在浙江会稽山。而他的两个妃子女娇和女,在柏山上含辛茹苦,身体力行,悉心为大禹抚养其子启、宰、罕,教之以德,授之以礼,使三子健康成人,最终抚养教育启以德治国,在禹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并建古钧台大享诸候。柏山宝塔——柏塔,四周错落有致的殿宇庙堂,被老百姓供奉为“奶奶庙”、“送子娘娘庙”。不管他们是否知晓这段彪炳中华文明的古史,但人们怀念大禹,尊奉大禹两位妃子养子建业的历史已成为一种千古美德和绝唱。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是柏山柏塔的古刹庙会,方圆几百里的人们聚集柏山塔下,把这一天尊奉为老天爷的生日,顶礼膜拜之隆重可谓大矣!又因柏山石岩均为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方正耐用、洁白沙石洁白,当地百姓又叫白沙塔。

据历史记载:开启夏朝文明标志的钧台坡就位于城南15里,与柏山所处位置相近;城西15里的瓦店遗址,经历次考古发掘,推断是夏代早期首都文峰塔西部三峰山,曾是上古高士许由的隐居之地,山下有个山底吴村,那里正是唐代吴道子的故乡;往南15里,有吕梁山启娘庙、秦相吕不韦故里、西汉谋士张良故里、西汉御史晁错故里;东南方向15里,有钧阳宫,曾出曹魏谋士郭嘉、三国名士徐庶司马徽、唐代大臣遂良;往北遥望始祖山、逍遥观,皆在云海中飘摇耸峙。塔盘东侧一个正方形房基尚存。据年长者说:那是当年柏塔建成后,在塔东旁边又建的一座钟鼓楼,里面不仅藏有丰富的经典书籍供人们研修,而且还悬挂一个800斤重的大铁钟,当时曾有一位和尚在这里一天24小时负责,每隔一小时就撞一次钟,钟声宏亮,方圆百里的人们能按时作息,十分方便。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来到这里抢劫,把经书和大铁钟洗劫一空。

柏山历史

柏山是禹州市境内西南部箕山山脉最东端的余脉,向西是三峰山又叫笔架山,是唐代吴道子的故里,山下有开启夏朝文明标志的钧台坡。

相传上古时代高士许由曾在箕山隐居,长期以来它是禹州文脉地气的象征。禹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脉昌盛,有华夏文明第一都的美称。汉唐以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宋元以降,又位于京之地;到了明清两代,禹州共出进士40多位,而明代占据30有余,清代则寥寥无几,这也许就是清乾隆重修柏山文峰塔的真正含义吧。

参考资料

柏山文峰塔.文物网.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