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克苏普乡

阿克苏普乡

阿克苏市甫乡位于尉犁县东南部,乡政府驻阿克苏甫村,距县城28公里。全乡行政区划面积397.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1个牧场,7个村民小组,3个牧业点,总人口2073人,其中维吾尔族498户,1820人,汉族74户,253人。

建制沿革

1952年,为第一区二乡。

1958年,为卫星第三公社。

1960年,为塔里木盆地公社。

1984年,塔里木公社改塔里木乡

1987年,塔里木乡更名为阿克苏普乡。

行政区划

2011年,阿克苏市普乡下辖阿克苏普、英阿瓦提县、吉格代巴格、喀尔喀提4个行政村。

2019年,阿克苏普乡下辖4个行政村:英阿瓦提村、英巴格村、吉格代巴格村、喀尔提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阿克苏普乡地处尉犁县东南部,东与塔里木乡相连,南与恰帕坎艾格孜乡相接,西与兴平镇相邻,北与西尼尔镇接壤,距尉犁县城26千米,区域总面积39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阿克苏普乡地处孔雀河下游南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气候

阿克苏普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多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毫米。

水文

阿克苏普乡有孔雀河纵贯全境,农业及牧业主要依赖于孔雀河水。

自然灾害

阿克苏普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大风、低温等。

人口

2011年,阿克苏普乡总人口3127人,其中常住人口2512人,占80.33%。总人口中,14岁以下646人,占20.66%;15—64岁1771人,占56.64%;65岁以上95人,占3.03%;以维吾尔族为主,达2745人,占87.8%;汉族,382人,占12.2%。2011年,阿克苏普乡人口出生率12.9‰,人口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长率6.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人。

截至2018年末,阿克苏普乡户籍人口为281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阿克苏普乡财政总收入705万元,财政支出675万元。2011年,阿克苏普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45.6元。

2018年,阿克苏普乡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

农业

阿克苏普乡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雪菊等。2011年,阿克苏普乡棉花种植面积45095亩;蔬菜种植面积29亩;雪菊种植面积94亩。阿克苏普乡畜牧业以饲养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阿克苏普乡牲畜年末存栏12068头(只),其中牛存栏243头,出栏46头;羊存栏11825只,出栏1680只;家禽年末存栏771羽,上市家禽135羽。2011年,阿克苏普乡果园种植面积312亩。

商贸

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有商业网点5个,职工10人。2011年,阿克苏普乡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5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有双语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5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所,在校生257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

科技事业

2011年,阿克苏普乡有科技人员42人,科技示范户69户,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6次,累计参训人员达2578人次。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个;有各类图书室8个,藏书2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16人。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学校有简易体育场1个,乡、各村均建有体育室和体育运动场所;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5%。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广播入户率92.43%,电视入率96.07%。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阿克苏普乡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1个;病床15张,固定资产总值51.5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0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阿克苏普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187人次,人院218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阿克苏普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56户,人数86人,支出19.78万元,比2010年增长50.19%,月人均191.7元,比2010年长16.4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9户,人数438人,支出34.64万元,月人均65.9元;农村、城市医疗救助户51户,发放救助金51户;有四老人员17户、人数17人,优抚对象3户、人数3人,供养五保27人;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952万元。

交通

2011年,阿克苏普乡境内有1条乡级公路,全长26千米;共铺设村级公路4条,全长13.3千米。阿克苏普乡有县道X245、乡道127经过境内。

历史文化

阿克苏市普,维吾尔语,人名,意为白胡子苏普。1803年有名苏普的白胡子老人来阿克苏普乡一带放牧,因而得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