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原地区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这一学术命题最早由章学诚明确提出,认为六经是先王政典的历史记录。

出处内容

王世贞对此有较详论述,他在《艺苑言》中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三皇之世,若泯若没;五帝之世,若存若亡。噫!史其可以已耶?六经,史之言理者也。”并具体区分六经各文体,有的是“史之正文”,有的是“史之变文”,有的是“史之用”,有的是“史之实”,有的是“史之华”。

“六经皆史”之说,大有人在。隋王通曾说:“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然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以后又有宋陈傅良、元郝经、明宋濂王守仁诸家,王世贞以后,又有明李贽的《经史相为表里说》,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也提出“六经自有史耳”。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上》也提出:“六经皆史也。”他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等命题,反对“离器言道”。

近人龚自珍章太炎等亦倡此说,参见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王阳明也曾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李贽在《焚书》中称“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

评价

章太炎评价说:“‘六经皆史’,意见就说六经都是历史,这句话,真是拨云雾见青天。”这一评价体现了对“六经皆史”命题的高度认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