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梁克家

梁克家

梁克家,(1127年—1187年),字叔子,宋代晋江人(今泉州晋江)。两度为相,封仪国公,后进封郑国公。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乾道五年(1169年),梁克家官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乾道八年(1172年),朝廷封梁克家为丞相(后兼任枢密使)。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梁克家再度官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简称《三山志》)40卷。淳熙十三年(1186年),梁克家被晋封为郑国公。

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故,追封少师,谥文靖。被赐葬于泉州城东梁相山,今墓址位于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其主要著作有《中兴会要》《淳熙三山志》《梁文靖集》等。

人物生平

游学揭阳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定县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年-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泉州史迹·六胜塔》)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为诸生,曾就读于泉州学宫。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即克家)首选。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梁克家游学至潮州府揭阳市京岗。揭阳县原县令孙乙之子孙白,见梁克家谈吐风雅,才学渊深,便重金聘请他至家中担任塾师,为孙家子侄教授经史诗文。梁克家与孙白,宾主互敬,历时七年之久。

梁克家后游学潮州市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隐相祠”即孙氏家庙,是孙氏先祖为祭祀有恩于京冈孙家的宰相梁克家而建。“梦龙涤爪处”碑则更加传奇,说是孙白梦见一条黄龙降于宅前小溪,龙爪在水中屈伸翻腾。第二天,适逢身穿黄麻布衫的梁克家蹲于小溪前洗手,孙白便将这位梁先生认定为“应梦的黄龙”。孙家后来为此立下这块“梦龙涤爪处”碑。

梁克家素与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区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市庆元间(1195年-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

状元及第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市泉州市参加福建省乡试,夺得解元。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苏州市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崭露头角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市南宋朝廷议和,淮南市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迁著作佐郎。

“(隆兴元年[1163年],赵昚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累迁中书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皇帝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屡议大政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五年(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杭州市。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

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淮安市),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八年(乾道八年,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赵昚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皇帝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罢相闲居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市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市,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泉观使。”

丞相,封仪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花甲薨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十七日(7月24日),梁克家逝世,享年六十岁。亲撰遗奏,孝宗看后为之流涕,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人物评价

脱脱宋史》:梁克家才优识远,谋国尽忠。

个人作品

三山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全书采摭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泉南著述·三山志》)原本四十卷,入编清代《四库全书》,今本四十二卷,为后人所增补。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

所著还有《中兴会要》200卷(《宋史·志159·艺文5》)、《梁文靖集》。《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亲属成员

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

史料记载

《宋史·梁克家传》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二》

后世遗迹

故居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市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梁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洪武初,乃再移今所,则梁宅在府学东,不在今县学东也。乾隆府、县《志》但曰:在县学东,欠明。故增一旧字。”

旧县学即今泉州东街第一医院址。旧县学东为今金池巷,其地即梁府园林,今还留有池塘(金池遗址)。金池巷直通相公巷,因梁克家两度为相,故名。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为梁克家立状元坊、郡守姚宪为梁克家立衮绣坊。(《泉州牌坊》)

瑞莲堂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瑞莲堂》:“瑞莲堂,在州学讲堂之右,为梁克家肄业所。(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堂下池产双莲,守辛次膺以诗纪瑞。是年,公首选。明年,廷策第一。不十年,至宰相。乾道七年(1171年),林教授建斯堂,额曰‘瑞莲’。嘉定十六年(1223年),立文靖公祠其中,教授张叔椿为记。淳祐九年(1249年),陈教授伯圭重饰。今废。”

读书处

石狮蚶江石湖塔(六胜塔)下有梁克家读书处。(《泉州史迹·六胜塔》)

梁克家墓

梁克家赐葬泉州城东梁相山,今草邦水库东侧,俗称“五虎朝金狮”穴。(《泉州古墓· 梁克家墓》)

参考资料

梁克家:拥有“梅镜奇缘”的状元丞相.泉州网.2024-01-26

梁克家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2021-10-14

“双莲应瑞”梁克家.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4-01-27

梁克家:帝赞“真儒良臣”的状元宰相.泉州网.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