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鲨鱼
淡水鲨鱼(拉丁学名:Pangasias sutchi;英文名:Striped Catfish),学名为水晶巴丁鱼𩷶,是鲇形目、䰶科、圆腹𩷶属鱼类。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淡水鲨鱼分河系与湖系,共有五个生态类型。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即河系的淡水河鲨,水晶河鲨与湖系的马来西亚白鲨,马来西亚黑鲨,泰国杂种黑鲨。一般黑色的俗称淡水黑鲨,白色的俗称淡水白鲨。
淡水鲨鱼体表光滑无鳞,体形长而侧扁,脊部隆起,头部扁平呈圆锥形,吻短,口亚下位,前后鼻孔距离较远。淡水鲨鱼喜欢生活于水生植物漂浮的底下,喜暖畏寒,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淡水鲨鱼性怯懦,一旦受到惊扰即在水中乱窜乱撞,以致受伤,甚至造成死亡。
淡水鲨鱼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内陆江河湖泊中。淡水鲨鱼可作为食用鱼,还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在港、澳被视为高档名贵鱼而供不应求。淡水鲨鱼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生长快、耐低氧、病害少、产量高、适应性强,以及肌间刺少,肉质细嫩,含硫酸软骨素等特点,养殖推广前景好。淡水鲨鱼适于池塘单养、混养、网箱养殖,尤其适于工厂化温流水养殖。2011年,淡水鲨鱼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命名
淡水鲨鱼学名水晶巴丁鱼𩷶,别名狭纹虎鲨、巴丁鱼、八珍鱼,属于鲶形目、䰶科、圆腹𩷶属。
引进历史
1978年6月,泰籍华人蔡友光先生将全长为3cm左右的4000尾淡水鲨鱼鱼苗赠送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运抵目的地后存活2200尾。1998年和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推广总站和水产开发中心先后引进体色红白相间和蓝白相间(又称红鲨和大青鲨)2个鱼种,长约12-18厘米,进行试养。2001年,海南省农业学校养殖实验基地引进1500尾噬人鲨,1500尾蓝鲨进行小面积养殖试验,取得较好成效。引入中国以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等省份养殖较多,湖北、江苏省、四川省、重庆市、浙江省等省市也已进行养殖。由于该鱼不能进行自然越冬,所以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的仅在部分季节以游钓为主。
分类
淡水鲨鱼分河系与湖系,共有五个生态类型。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即河系的淡水河鲨,水晶河鲨与湖系的马来西亚白鲨,马来西亚黑鲨,泰国杂种黑鲨。一般黑色的俗称淡水黑鲨,白色的俗称淡水白鲨。淡水黑鲨,原产泰国,1978年引进中国;白色的俗称淡水白鲨,原产马来西亚,1998年引进中国。肉质一流的马来西亚河系灰鲨,2000年引进中国。
特征
淡水鲨鱼体呈纺锤型,形长,背鳍前方显著隆起,后部渐侧扁。体表光滑无鳞,具粘液,自鳃盖后缘至尾鳍基有一平直侧线,深度较大。头较小且扁平呈圆锥形,其背部光滑,额宽,吻短,口亚下位,不能伸缩,横裂,口裂略呈弧形,前后鼻孔距离较远,鳃膜与颊部不相连,两颌具板带状小齿,犁骨牙带分离,腭骨牙连在一起。须2对,颏须、口须各一对。背部明显隆起,背鳍具一粗壮硬棘,具脂鳍。腹部圆,无腹棱,腹鳍小,后延可及肛门。胸鳍正位,外缘具一极发达硬棘,硬棘内缘呈锯齿状,各鳍硬棘与分支鳍条数目见表1。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密生具细绒毛的弯状小齿,呈板带状,且中间不相连。梨骨及腭骨亦生有同样的小齿。舌为铲状,不游离。唇薄,不发达。眼大,近圆形,较靠下,位于口裂稍后处,位置偏前而接近于吻端。
鳃孔较大,鳃盖膜发达,左右相连。鳃耙五对,较短,呈条状,小于鳃丝长。鼻孔两个,分前、后鼻孔,但距离较近。肛门白色稍红,与尿殖孔分离,其距离大于尿殖孔至臀鳍起点距离。尾为正尾型,分叉显著。鳔很长,具有呼吸空气的功能,其后部呈细管状,末端尖细,伸于体腔后的椎骨下方肌肉内,腹面的前部有鳔管。肾位于鳔的背方,紧贴体腔背壁。肾的后端伸出输尿管,接膀胱。膀胱后为尿殖窦,尿殖窦为长管状。肝分为左右两叶,呈黄褐色,左叶大于右叶。胆埋在肝组织中,比较大,呈细长形,深绿色,位于左侧肝叶的下方。胃较大,“V”形。脾呈弥散状,暗红色。在自然条件下,肠较短,但在养殖条件下,由于喂养配合饲料,肠很长并在腹腔内弯曲。雄鱼的精巢两侧对称,呈树枝状,每侧分多叶,性成熟雄鱼的精巢为乳白色。雌鱼的卵巢成对,为封闭卵巢。淡水鲨鱼主要可量性状及其比例的变幅和平均值见表2。
分布
分布范围
淡水鲨鱼原产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中国等地有引种。
栖息环境
淡水鲨鱼为热带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
习性
淡水鲨鱼喜集群、喜弱光、喜温暖。环境舒适时,常集群在水面上打水,并发出叫声。由于鳔具有辅助呼吸作用,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抗低溶氧能力强,在污水中能长期栖息生存,当养殖的鲤科鱼类严重浮头时,尚能正常生活。但在低溶氧条件下养殖,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比其它鱼类强。淡水鲨鱼属热带鱼类,抗低温能力较弱,其适温范围为20~33℃,最佳生长水温为24~28℃,在中国北方不能自然越冬,需要配备越冬设备,当水温下降到18℃以下时,摄食量和活动量明显减弱,水温低于12℃开始死亡。适宜的pH值为6.0~7.2。淡水鲨鱼生性胆小、性躁,受到外界惊扰时在水中不断窜跃以至碰伤。淡水鲨鱼爱弱光怕强光,越冬时晚间突然开灯时,引起大量鱼跳跃,极易擦伤而导至死亡。
食性
淡水鲨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性贪食,食量较大。解剖池塘养殖幼鱼,观察和分析发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也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有底栖生物、水生环节动物门、水生昆虫幼体、浮游动物、轮虫、扁虫类、枝角目、桡脚类、有机碎屑及各种藻类。成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也喜食余菜剩饭、麦糠、豆饼、鱼粉和畜禽残饲,另外,也喜食畜禽內脏、小鱼、小虾。淡水鲨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及摄食情况见表3。
生长繁殖
生长
淡水鲨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在适宜的养殖条件下,半年到一年后,即可增重0.75~2.0千克。如果在河流等自然水域内养殖,其生长和发育速度较池塘内快。此鱼为大型鲇类,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0米以上,体重可达30千克以上。
繁殖
淡水鲨鱼的性成熟较晚,一般需3~4龄,体重达3千克以上才能进行繁殖,每年6-9月为繁殖季节,属1年1次产卵类型,每尾产卵约30万~70万粒,卵细小,圆球形,透明浅绿色,具有粘性。在自然条件下,淡水鲨鱼大都是溯河上游自然产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难以达到性成熟,特别是雌性鱼其卵巢成熟系数很低,饲养4~5年的亲鱼在产卵季节成熟系数还不到5%,而体内的油脂肪块却占体重的8%左右,严重影响了该鱼的人工繁殖。因此,其性成熟较晚,体重在3~4千克以上才可进行繁殖,成熟个体没有明显的副性征。雄鱼一般3龄以上即可成熟,并可挤出精液。雌鱼需4龄以上才能成熟,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松软,腹部朝上可见到明显的卵巢轮廓,亲鱼应挑选成熟好的,无病无伤的个体。亲鱼可以从江河移养或从幼鱼中选择个体大的逐年培育成后备亲鱼。
人工繁育
亲鱼的培育
亲鱼培育可在池塘、水泥池以及网箱中进行,其中又以池塘培育为普遍。培育池塘应尽可能地选择在环境安静、光照充足、临近水源、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修建。面积以1000~1500平米为宜,水深1.5米左右,塘沿应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以防亲鱼跳出。培育池形状以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无水草丛生,池底淤泥深10~15厘米。在放养前,要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加固堤、消毒、清除禾本科杂草和消灭野杂鱼等。雌、雄亲鱼最好分塘培育。放养密度一般为每667平米100~200尾,根据池塘的具体条件、水质状况、鱼体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情况而适当增减。
人工催产
当繁殖季节到来之时,应不失时机地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应选择成熟好的亲鱼进行催产。催产剂可使用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地欧(DOM)等。单独或混合使用均有效,但以混合使用效果为好。使用剂量依亲鱼的性别、个体大小、成熟度及所用催产剂的种类而定。
人工授精
授精时,先用毛巾或纱布将鱼体水分擦干,然后轻轻地将雌鱼的卵挤入一干净的搪瓷盆或塑料盆中,应多挤压几次,将卵子全部挤出,挤完卵后紧接着将雄鱼的精液挤在盆内的卵上,用羽毛轻轻搅动,加入少量0.5%的生理盐水后再继续搅动1分钟,使精卵充分结合,最后用清水洗去多余的精液。1~2分钟后受精卵出现黏性,即可黏附在凤眼莲、胶丝网布、棕榈纤维、柳树根等附着物上放入孵化水体中孵化。
人工孵化
孵化用水水质应清洁卫生,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呈中性或微碱性,溶氧充足。通常以河流水、湖泊水、水库水、池塘水作为孵化用水,也可以井水、自来水作为孵化用水,但使用井水、自来水时,一般要经过日晒和增氧。淡水鲨鱼胚胎发育的水温可控制在25~32℃,最高不要超过35℃。另外,孵化期间要保持孵化水温的相对稳定,不可变化过大。水中溶解氧也是影响孵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会引起胚胎发育迟缓、停滞,甚至窒息死亡,少数存活者也会出现各种畸形。因此孵化期间应保证孵化水体有较高的溶解氧,最好能在4~5毫克/升以上。孵化期间,应有遮荫设施,以避免阳光直射影响胚胎发育。
保护
种群现状
淡水鲨鱼的野生种群曾经是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重要食物来源。罗伯茨(1993年)注意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泰国的野生成鱼消失了。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物种仅在柬埔寨保持丰富(MRC 1992)。有迹象表明,柬埔寨的种群数量在2006年急剧下降。柬埔寨渔民(年龄40岁以上,n=43)估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鱼的整体捕获量下降了68%(Z. Hogan,未发表的数据)。个别渔民报告说,自1980年以来,每人捕获量下降了高达99%,从每季几吨下降到每季10-100公斤。在洞里萨湖最大的渔场,这种物种的捕获量下降了超过90%,从20年前的大约100吨减少到今天的五吨甚至一吨。虽然成鱼仍在渔业中存在,但自1972年以来,渔民没有再捕获最大体型的鱼(35-80公斤)。2004年,洞里萨河网捕捞者报告捕获了97条成鱼,2005年为222条,2006年仅为3条。曾经在湄南河流域繁殖地常见的物种现在变得稀少,只有逃逸或半圈养种群常见。尽管野生种群数量下降,该物种仍然是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常见的养殖鱼类,每年生产数千吨。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栖息地退化以及水质和水流的变化是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尽管曾经在其分布范围内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在泰国的湄南河和泰国湄公河几乎濒临灭绝。在柬埔寨,成熟的鱼群数量正在减少。未来计划在湄公河上修建大坝可能会扰乱该物种的生活周期,因为这种鱼类是迁徙性的,似乎依赖水流或水质来促进迁徙、触发产卵并帮助幼鱼扩散。
保护级别
2011年,淡水鲨鱼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保护措施
淡水鲨鱼已在圈养环境中繁殖,这可能会减轻对野生鱼类种群的压力。柬埔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制鱼苗的捕捞。在泰国,寺庙附近的禁渔区内存在半圈养种群。
用途
食用
淡水鲨鱼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生长快、耐低氧、病害少、产量高、适应性强,以及肌间刺少,肉质细嫩,含硫酸软骨素等特点,养殖推广前景好。淡水鲨鱼适于池塘单养、混养、网箱养殖,尤其适于工厂化温流水养殖。
观赏
淡水鲨鱼除可作为食用鱼之外,还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在港、澳被视为高档名贵鱼而供不应求。
参考资料
Striped Catfish.iucnredlist.2025-04-03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4-03-05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