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寥廓江天

寥廓江天

《寥廓江天》重在写实,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具有散文的特质。这种重在写实的散文,有人说是新写实散文,有人说是新体验散文。说白了,其实就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招收,从自身的切身感受写起,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和原生态。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寥廓江天》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清明,湘阴县人,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注册建造师,国家建设部一级项目经理。先从军后经商,现任广州某集团公司董事长。

自1983年开始在《花城》、《美文》、《广州文艺》、《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黄河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两百余万字。出版《微雨独行》、《股海无边》等作品集五部。有作品选入《中国散文年选》等各种年选。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目录

序:战士回到故乡韩少功/002

第一辑 天蓝水远

怀念/002

距离美/006

车缘/009

渔趣/013

寻狗/017

回家/021

三座坟/024

乡愁/035

庄园梦/041

外公的草鞋/047

父亲/051

“支书”生涯//056

霸蛮/064

河殇/073

春潮/078

失故园/086

第二辑 静水深流

哈哈,毛老板/098

德草包/101

陈董这个人/105

西瓜科长/111

放风筝的女兵/120

老班长/128

两个战友/134

长沙市“水老”/139

河南省“忽悠”/143

北京市“的哥”/149

马大哈/153

经纬度/158

第一桶金/162

纸上富贵/166

股友素描/179

股市鸡毛/198

第三辑 穆如清风

远近周庄/232

我读余光中/239

包厢里的艳遇/245

清明节/249

第三只眼/252

归去来兮/256

楼上风景/259

远山的枪声/265

澳洲过年/268

大山的儿子/272

白花油麻藤/275

内心的掌声/278

近与远/282

傻协/285

兰歌谣/292

遥望水乡/296

后记:聆听花开的声音李清明/302

附:我喜欢写实实在在的散文——李清明访谈录张振金/311

跋:清明复清明肖建国/317

文摘

父亲生性节俭,有钱没钱的时候,都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渐渐形成了习惯。平日,父亲除了抽烟之外,就没有其他嗜好了。每次我们回家给他捎上的几条好烟,他却总舍不得抽,总要叫母亲到邻居开的小烟店里,将一条好烟换成几条价值相等的差烟。后来,闲下来的父亲跟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学会了打一种家乡名叫“捉麻雀”的纸牌,半天输赢也就十来元钱。因刚学会打牌,手眼生疏,父亲总是输多赢少。三五次下来,父亲老是说有些划不来,输得几次够买好几斤猪肉呢,后来就干脆不打了。我们几个见父亲没有娱乐怕他健康受影响,便找来父亲的那几个牌友,每人发给几百元钱,叫他们打牌时有意让让父亲,让他老人家高兴一下。谁知没多久,秘密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把我们好一顿臭骂,从此就再也不摸牌了。

父亲自己节俭,却不愿看到别人过苦日子。每年春节I临近,他总要动员我给老家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送些钱物过年。有几次因种种原因,’我送出的钱物未能如数地分配到困难老人的手中。打那以后,父亲便亲自把关,将钱物分成若干份,亲手运送,并请老人们按上手印。每次望着父亲寄来的村里孤寡老人们按满鲜红手印的救济清单,我的心总会有阵莫名的感动,既为穷苦老人们的生活不易,也为父亲的细心周到……

后来,在父亲的极力提议和影响下,我和弟弟分别给老家的村里捐建了希望学校,将村里的泥沙路硬化成水泥路,建起了文明社区。当村干部提出要感谢父亲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婉言谢绝。为此,乡亲们总感有些怠慢了父亲。

后记

我有一个作家梦。

哲人说:人因梦想而伟大。我不敢有伟大的奢念,但梦想确实让我变得充实,让我对时光的流失有一种紧迫感,让我时常触景生情,有意无意地回顾起自己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所结交的人,并梳理起那些想得通或不曾想通的问题。正是有了这个作家梦,这种文学情怀,我觉得自己的心胸开始日趋悲悯、敏锐,即便是在喧嚣繁杂的都市,也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颤栗,聆听到花开的声音。当然,她也曾让我精神憔悴,寝食难安,如影相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更是如此。

我曾把文学比喻成一只在蓝天下、碧水中游弋的大天鹅,露在水上的部分永远都是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妩媚动人,而水下的双脚则必须不停地扑腾,劳作。

序言

一条汨罗江把李清明与我联系在一起——他是从那一片流域走出来的,我是朝那一块流域走进去的。

广州市的一次文学活动中,他用家乡方言朗诵我的作品,就是我们相识的缘起。我们随后用方言交换问候,交换隐在方言中的情感密码。

那以后,他多次回到家乡,还曾顺道探访我的乡居。我们在库湖边散步,在山林中游走,在集镇上小饭店里喝酒,用火辣辣的方言聊着世界与人生,比如当年死在汩罗江头的杜甫,以及死在汩罗江尾的屈原

也就是从这些谈话中,我得知他当过军人,当过商人,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成功,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身份,比如一手务虚,开始在深夜的灯光下,走进古今中外诗文中各种高贵的灵魂;又一手务实,频频在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架桥修路等公益活动中留下不倦的身影。他似乎对商务和应酬有些厌倦,一心在修身与济世两件大事上另起一页从头再来。

说实话,世界这么大,他能做得了多少?能成为文学大师或者慈善明星么?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汨罗江畔常见的倔强、豪爽、质朴、不服输、敢冒险、心比天高,还有一个人黄昏独步时的浩阔心境。一个湖湘前辈的墓碑上刻着: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当过军人的李清明既然未能战死沙场,那么他肯定要回到故乡的——用他毅然起步的文字,一些在文学史中几乎注定寂寞的文字;用他无关义务的钱财和劳顿,哪怕这些付出不一定带来盛誉,反而可能惹出过程中的诸多麻烦。

他回到了这一片熟悉的土地,回到了当年的河湾、柳林、炊烟、鸡鸣狗吠,月光下苍老的乡亲,以及走向都市的新一代伙伴……当我把清明节先生的新书《寥廓江天》中的这些文字读得心动,我真想走入纸面,触抚他的白天与黑夜,结识他的乡亲或战友,同他们乐在一起忧在一起甚至无聊胡闹在一起,把往日再过上一遍。那些简单无奇的日子远离财富和权位,甚至曾经苦闷得让人欲逃无计,但那就是你我再也不会重现的生命,就是一幕幕永远的消失。当你我风筝一般飘飞过千山万水之后,就会发现太多的情感仍在断线那一边,牢牢系住了梦中的往事。这样的往事是沉重的,但又让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这样的往事是短促的,但又让人悲怀无际和长忆延绵。

欲望是一片片新帆,总是引导你我驶向未知的天地。

情感是一张张旧照,总是引导你我重返记忆的一角。

在新帆与旧照之间,在一个个不平静的时刻,文学就向我们扑面而来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