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垿故居
窦故居位于云南师宗县淑基村,是一幢普通的四合院。高高跷起的角在风中挺然傲立,除了建筑上的肃穆之外,似乎还在张扬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窦垿
三十余级的石梯经过风雨的洗刷,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从大门一直延伸进去,诉说着那段历史的久远。四合院占地不大,当地普通红泥垒的墙,灰黑瓦砾盖的顶,除屋椽上雕刻精美的图案还依稀可见,流淌着往日经久不息的文化馨香外,这里与淑基其他众多的院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在这幛普通的四合院中,一代华盛顿奇才队窦垿却从这里走了出来。
窦垿从小置于书香门第,深受祖父和被称为“一介表天”的父亲影响,饱读诗文,深明大义,养成了刚毅正直、心直口快、不畏权势、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言行一致的品格。他以先圣们的古训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以文章和人格来立言、立行、立德,令甚多,流传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特别是岳阳楼长联,更是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窦垿的著作,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德行标准,力图以儒学和礼仪来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却是“布衣粗食”人不追求奢华,想以简朴来改良当时的弊政。
他忧国忧民,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却又对统治者抱着天真的幻想,想以奏章、改良来挽救当时的社会。他胸怀报国之志,却又没悟出报国根本无门。窦垿生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早已注定了窦垿的历程必然是坎坷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注定了在这忧愤中必然产生一代文学奇才。礼堂威严而空旷,没有一丝响动,没有多余的摆设,几张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条凳静静地龟缩一角,组成了一种很奇怪的构图。暗红色的墙坯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油黑,使人不由自主地会从脚底升起一股凉意。礼堂的显要位置上,各种牌匾肃然高悬,褒扬着太穆皇后族人中的显贵们的业绩,其中最为显赫的,当数清爱新觉罗·奕詝所赐封赏了。不知道那么多的名人忙着为窦垿题词封匾,究竟是在褒扬窦垿的业绩,还是在用窦垿的名望抬高自己。
窦垿生不逢时,在他赴京任职之时,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朝纲荒废,积重难返。此时就任京官的窦垿还没体味到一丝做官的快乐,马上便落入了孤寂和平共处忧愤之中,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积弊,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在上任监察御史的几天后,便向咸丰皇帝上奏章条陈九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吏治、财政、金融、水利、军事、交通等各个方面。他慷慨陈辞揭露买官卖官的“捐例”制度,请求皇帝起用唐鉴、林则徐二人为议政大臣,委以胜任。他上奏参劾擅权专横、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的郭佳·穆彰阿、爱新觉罗·耆英、博尔济吉特·琦善等人,要求吏部治罪。但窦垿的奏章均被“呈之不用”,“留中不发”,窦垿的政治抱负成了泡影。此时,悲愤之极、年已四十七岁的窦垿深感前途渺茫,彻底绝望了,在孤愤中,他以一个文人特有的勇气和傲骨,愤然辞官,回归故里,途经岳阳楼凭吊先圣,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传世佳作——岳阳楼长联,完成了一个文人、志士、思想者的历史宏篇。窦垿(1804-1865),字子玷,号王昶,云南师宗县淑基村人。祖父窦晟,乾隆戊子科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洪洞县知县,祀本州乡贤祠。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省。兰泉著作甚丰,有《示儿录》《续小学铢寸录》《多识录》《四余录》《游艺录》等,统名《晚闻斋稿》。尤以岳阳楼长联名誉天下。被世人称为天下三大名联的岳阳楼长联,一代不朽名篇,竟然源于师宗淑基,出于小山村中的窦垿之手,发于一代奇才愤世嫉俗的心中。名满天下的岳阳楼长联:一楼何奇?杜甫五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宗谅百废俱兴,吕洞宾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长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者!流者!作者!镇者!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后人把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五绝”。
参考资料
窦垿故居与岳阳楼长联.百家号.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