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事件,发生于日本庆应三年。

公元1867年10月14日,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辞去将军职位和头衔,将权力还给天皇氏。这意味着,延续了两百六十七年的德川政权从此正式终结。当时拥护德川幕府的藩国仍然占大多数,他们要求任命德川将军为新政府的高官,参与国家大事。决心推翻幕府的维新派则继续步步紧逼:要求德川庆喜必须“辞官纳地”,辞职并将领地和辖区内臣民返还朝廷。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德川庆喜拒绝拥护者拼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求,毅然解散军队,他本人也离开江户城,住进上野宽永寺。他命幕府高管与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包括德川庆喜隐退、幕府家臣全部迁出江户城、军舰武器全数交给新政府军、交出江户城等。新政府军队顺利开进江户城,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江户无血开城”。明治天皇新政府军顺利很快地统一日本全国,开始明治维新,全面西化改革。

背景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 力。因此,大部份的维新派人士都觉得日本的政治架构应重新建造,否则日本便成为一个各藩割据的分裂国家。而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於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应收回德川庆喜交出的政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经过

1867年12月8日,萨摩藩主岛津忠义率领3000 藩兵从鹿儿岛县分乘4艘军舰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萨摩藩已有7000藩兵驻扎在京都,于是萨摩军的总兵力达到1万。长州藩则由藩主毛利内匠率领1200名诸队队员进驻大阪西方的西宫,另外又派遣1300名诸队队员进驻尾道候命。而安艺藩也派遣300名藩兵进驻京都,虽然倒幕派已经布好讨幕阵势,但是讨幕之战并没有马上发生,因为亲幕的会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驻守京都,加上德川庆喜亲自率领的幕府军仍留在京都市内的二条城。倒幕派不敢轻举妄动。

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国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平安京、大阪、横滨市、江户等大城市的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14日(日本历法)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日本在锁国时代中所遇的对手,还是一些小国如葡萄牙荷兰等,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对手改为欧、美工业先进大国,可怕的外侮由是产生。1842年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以后,欧、美各工业强国也想以武力来打破日本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中尤以美国希望日本开关最切;除了通商以外,尚有下列两因:

(一)美国在北太平洋上的捕鲸事业颇为发达,捕鲸船只损坏,缺乏适当的修理站;

(二)美国前来亚洲各地经商的船只,须经漫长的太平洋航线,中途缺乏加煤站;因此美国就成为第一个到日本叩关的工业强国。

1853年,美国舰队司令培理(MatthewPerry)率舰六艘,强行驶入浦贺港,要求日本开关通商。当时日本见美舰武器犀利,不敢然拒绝,也不愿贸然接受。日本朝野正在议论纷纷之际,培理率舰暂时离去。翌年,培理率领更多舰只前来,鸣炮示威,且声言日本若不开关通商,即直捣江户幕府。日本鉴于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得已接受美国的要求,开放下田、函馆两地为通商口岸,于是日本两百多年闭关自守之局结束,对外关系进入一个新纪元。

结果

到了1858年,日、美两国签订正式商约,日本又开放长崎市大阪等地为通商口岸,议定关税,并许美国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等。后来俄、英、荷、法援例,也相继与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欧、美势力的侵入,也曾引起日本不少排外运动,但都遭欧、美各国武力镇压下去。日本所受欧、美各国的欺侮,与同时代的我国极为相似,情势同样是岌岌可危。

当时的日本人多怀有“尊王攘夷”的思想,遭受外人陵辱之余,除了群起攻击与外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江户幕府以外,“尊王攘夷”的呼声也随之大盛。当时主持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鉴于外有欧、美强国的压迫,内有爱国舆论的指责,各地诸侯又都准备用武力来推翻幕府,他就只得在1867年自动取消幕府,还政于年轻的明治天皇,这就是所谓“大政奉还”。

庆应三年(1867年)6月9日,龙马与后藤象二郎乘藩船“夕颜”号,从长崎市出发,龙马与后藤象二郎共记下8条政治主张,一起完成了著名的“船中八策”:

1.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宜出朝廷。

2.设上下议政局,置议员参赞万机,万机宜决公议。

3.有材之公卿、诸侯及天下之人材,备为顾问,赐以官爵,宜除以往有名无实之官。

4.与外国交际,广采公议,新立至当之规约。

5.折衷古来之律令,新撰永恒之大典。

6.海军宜扩张。

7.置亲兵,使之守卫帝都。

8.金银货物宜与外国设平均之法。

后续

庆应三年(1867年)在“夕颜丸”上,坂本龙马把著名的“船中八策”(舟中八策‎)交给土佐参政后藤象二郎。后藤象二郎将船中八策交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6月下旬,将《大政奉还案》送西乡。1867年11月间,龙马在《船中八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政府纲领八策》。1867年11月15日夜,坂本龙马来不及看此提议的成效就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遭暗杀,当时正与中冈慎太郎谈话,被刺杀身亡。亦被刺的中冈慎太郎在2天后死亡。

坂本龙马死后,幕府并无意接受大政奉还的提议,德川庆喜率兵前往大阪,萨摩、长州两藩阵营再次以武力进逼,德川庆喜败退江户城。直到最后,萨长阵营以西乡隆盛为代表,幕府以胜海舟为代表进行和谈,幕府时代才正式告终,庆应三年(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二条城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天皇氏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明治天皇新政府时代。

影响

政治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了,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多项改革,封建体制被弃,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包括了西方的法律体系以及政府体系。

此外,其他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多项改革使日本。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王国琉球群岛)。日本随之膨胀的野心也导致了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以及日俄战争(1905年)。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占领了朝鲜、台湾等多处领地。

文化

大政奉还后,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权,日人亦要从上古大和文化中寻找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但明治维新却同时大举引进西学,崇尚欧美文明。

新旧文化交替,也令文字改革呈现多元路线: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或罗马字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

参考资料

【扶桑读史】德川庆喜:勇于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家|界面新闻 · 文化.界面新闻.2024-10-23

【扶桑读史】德川庆喜:勇于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家.界面.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