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塘
白茆塘又名白茆港、白茆浦,是阳澄地区五大主要通江县河道之一,与其它通江河道一起负有2537平方千米的阳澄地区引排任务,其引排能力仅次于五大港中的浏河。白茆塘是条历史古老河道,其通塞利弊,关系甚巨,历代治水者无不重视,据有关记载,早在吴越时期(907年)白茆塘就为海虞镇二十四浦之一,又据《苏州府志》记载:宋景祐二年(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浚白茆以疏导渚水后,每每数十年或十数年举工一次,举款累万。直至民国初年共疏浚36次,建国后,于1972年全面拓浚整治白茆塘,于2003年又浚一次。目前,白茆塘自小东门至长江,全长41.3千米,河道底宽35~45米,河底高程0.0~1.0米。河道常水位3.3米。
历史变化
白茆塘两岸为平原圩区,地面高程3.5~4.8米,其主要支河有肖泾、白古河、苏家滃、大滃、严泾、大泾等,通过这些支河与北侧常浒河、南侧七浦塘、杨林塘、浏河相通。据记载,历代名臣曾先后主持白茆塘疏浚,其中有宋朝范仲淹、元朝吴王张士诚、明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巡抚周忱、知府况钟和巡抚佥都御史海瑞以及清代巡抚林则徐、丁日昌等。
水利设施
白茆塘入长江口设有白茆节制闸,历史悠久,早在吴越时期就有闸,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513 年间,几易闸址,重建新闸六次、大修旧闸三次,屡建、屡修、屡毁,直至民国25年(193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重建五孔钢筋混凝土节制闸,净宽37.3米,高柱雕梁如华表矗立,颇具民族特色,1937年遭日军炮击损毁,1946年修复。建国后,于1975年加固,又于2003年在老闸下游重建新闸,净宽44米,并新辟上下游引河,底宽67~75米,底高-1.5米,设计引排流量分别为505和452立方米/秒,最大年引排水量分别为5.08和10.42亿立方米。沿途乡镇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常熟市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