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镇
龙宫镇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一个镇,位于龙宫风景名胜区所辖内,距市区27公里,总面积93.8平方公里。
龙宫镇距安顺市区约27公里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龙宫镇同时又是国家5A级风景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的所在地。龙宫镇位于西秀区西南面,距市区27公里,总面积93.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37个村民组,总户数6616户,常住人口18906人(2020年),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94%,属典型的溶洞,总耕地面积17083亩(其中:田10190亩,地6893亩),森林覆盖率达40.7%.23个行政村中,省级一类贫困村19个,三类贫困村1个,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龙宫镇位于西秀区西南面,距安顺市市区约27公里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龙宫镇同时又是国家5A级风景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93.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7083亩(其中:田10190亩,地6893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蜀黍属、油菜等。
区域概况
该镇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集旅游、防洪、灌溉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工程油菜湖水利工程基本完工,镇中心所在地和风景区所在地龙潭村在100多年前的《安顺府志》就已经有了记载,蔡官村的地戏和下苑村的脸谱雕刻在全国久负盛名。
现镇辖2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61户,常住人口18906人(2020年),镇内居住有苗、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现有中小学27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完小三所、村小23所),教师152人,在校初中生536人,小学生3231人。
历史沿革
近几年来,该镇理顺了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依托四大发展机遇(一是依托龙宫二至五进的深度开展;二是依托被列为省级二类贫困乡镇的机遇不放;三是依托油菜湖工程的开发建设;四是依托镇列入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围绕一个目标(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着眼两个行业(旅游服务业和种养业),发展三大基地(大牲基地;经果茶种植基地;民间雕刻工艺品加工基地);实现四个成效(扶贫开发见成效,乡镇企业发展见成效,龙宫新型小城镇建设见成效,油菜湖旅游开发见成效)。几年来,该镇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258万元,财政收入215.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5元,分别比建镇的九二年增长362.54万元、150.71万元、360元。全镇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夯实了镇经济发展的基础。
民间文化艺术
龙宫镇多山、多峡谷、多暗河、多湖泊小溪、多民族共居的显著自然、人居特点,孕育了龙宫镇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化。除驰名中外的屯堡性质的蔡官屯堡地戏外,还有满寨村的苗族芦笙、苗族歌舞,下苑村的面具雕刻,陇嘎村的仡佬族服饰,石头村的根雕,龙潭村的耍龙(也称“拉龙”)、陷塘、马头村的花灯、响陇村的蜡染、火麦村的布依族山歌等。如果你是节假日来到龙宫镇,并且愿意走村入寨的话,你就会发现,龙宫镇确实是一个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宫殿,其原创、拙质、朴实、粗犷的原始风格,叫你不知道“此间是何世”.
驱车从安顺市往南12公里,就进入龙宫镇的“龙头”--满寨行政村。满寨村90%以上的村民是苗族,是典型的苗族村,全村共有排笙80余支,几乎每户一支。春节正月、端午节等节日期间,苗族男女就汇聚于寨中场地进行芦笙歌舞表演,或自娱自乐,或群舞群乐,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满寨芦笙还有怀念故人,抒发情怀,祭祀先人,祈天赐福等功用。除芦笙和歌舞外,满寨的唢呐也独具一格,颇有特色,仔细品酌,回味无穷。除满寨外,龙宫镇的石头、纳庭、下苑、响陇、上板、下板等村寨亦属苗族村寨,也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文化艺术宝藏。
龙宫镇的舞龙不叫舞龙,而叫“拉龙”,主要在布依族村寨盛行。由于龙宫镇水文状况复杂。旱、涝灾害频发,对“龙”的情感也变得复杂多样。旱时求龙降雨灌溉,涝时怨龙降水过多,所以对龙王是“拉”来“拉”去。布依人“拉”龙主要在“六月六”节。农历“六月六”的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六月六”的布依族同胞,除年青的姑娘小伙要进行布依山歌比赛外,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狗祭神龙,然后聚集到一起“拉”龙玩耍。每过“六月六”节,布依人要满邀亲朋相聚,看对山歌,赏“拉”龙表演,大碗畅饮洪洞醪糟,大块吃热腾腾的狗肉。另外,龙宫镇的布依族服饰也可称一绝,花边紧身的短上衣,艳色缀花的长筒裤,精巧别致的妇女头巾,能将开朗多情的布依族姑娘打扮得如花似玉。龙宫镇的布依族聚居地有北部的山嘎、羊卜、新苑、小仡佬等村寨,中南部的龙潭、小苑、响陇、木厦、火麦、六万等村寨。镇境内布依族都喜对山歌,布依山歌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曲调优美、动听,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娇艳奇葩,值得发扬和开发。
为龙宫镇人引以为骄傲,并享誉海内外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是龙宫镇蔡官屯地戏和下苑村脸谱雕刻。地戏俗称跳神,有军演、祭祀、娱乐等功能,是安顺市地方的独特剧种,被学术界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为安顺屯堡文化之核心。整个安顺地区原有地戏近二百堂,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这一古老的戏种--地戏也面临着衰退和断层的危险,大多数村寨的地戏已然封尘,不再表演,有的甚至被销毁卖掉。无独有偶,龙宫镇的蔡官地戏却逐渐兴盛繁荣,独秀一枝。
1987年应邀赴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演出时,其原始、粗犷、拙朴的演出品质深深将欧洲人震撼,得到法国总统夫人的赞许并与蔡官地戏队演员合影留念。1998年又赴日演出,被早稻田大学授予“中国贵州安顺蔡官访日演出纪念”奖,在国内,于1988年被中央民族学院授予“地戏第一村”称号,贵州省文联授予“民间艺术之光”奖,安顺市委宣传部、文化局联合授予“贵州天龙屯堡大型民间庙会”演出一等奖,2008年11月,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至2008年12月,蔡官地戏累计获各种奖项二十余次,可谓享誉国内外。蔡官地戏在其它地戏走入低谷,无发展希望之时独领风骚,彰显民间文化艺术之风采,显示其原始、质朴的魅力,冲出省、市,领誉国内外,让人们看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未来希望,也发现了蔡官地戏这朵民间文化艺术之奇葩的潜在产业价值。
其实,龙宫镇还有与“蔡官地戏”一样齐名,一样享誉国内外,一样有潜在产业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下苑村脸谱雕刻。脸谱,就是地戏的面具。起初,下苑人雕刻脸谱面具是为了供应周边村寨的跳神(地戏)之用,后来,特别是龙宫风景区开发并对外开放旅游后,一些有眼光的商贩将下苑面具放于景区的旅游商品销售点,殊不知,这一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表情大胆夸奖、雕工精湛、着色丰富的脸谱工艺颇受游客喜爱,一时间供不应求,价格节节攀高。逐渐地,下苑雕刻人数猛增,达到家家户户有雕匠,男女老少皆雕工的程度。随着面具的日益畅销,走入国际市场,下苑人的雕刻技术越来越精湛,出现了黎洪秀、杨正洪、杨正坤等一批具有专家级别的雕刻大师。
参考资料
西秀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政府网.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