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鼻岭村
猫鼻岭村位于西江镇西南部25公里处,东抵西江镇的连城村,南抵西江镇的龙塘村,西抵西江镇的北建村,北抵凯里市三棵树的乌烧村,寨子地处半坡而建居住,全村共有一个自然寨,97%的都是文姓,全部是苗族。
道路交通情况
对外交通
主要公路为通村公路,在寨内分叉两条公路,一条通往龙塘村,一条通往北建村。
村内交通情况
村里主干道为水泥路,宽4.5米,多为弯曲陡坡路形,两边无排水沟,寨内步道均为水泥路面,宽窄不一,因处半坡而居住,雨天无积水,生活垃圾以各住户范围内负责清扫。
村庄情况
(村庄户数、组数、人口等情况)
猫鼻岭村共分10个村民小组,共192户,906人,其中男512人,女394人,六十岁以上老人103人,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效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效相对比,该村人口增长率为0.2‰,以全村总人口增长比例看,该村人口近十年来人口出生与死亡比是基本持平的。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村民88%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产业结构
1、猫鼻岭村主要种植水稻,茶叶,药材,果树。
3、该村拥有现代养猪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牛户等,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猫鼻岭野化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有一座山,叫雷公山,这个山上有个丹江厅,周边有个村叫猫鼻岭村,猫鼻岭村不远处是教场村;教场村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丹江厅古城下方,作为城内士兵操练的场所。在明代,猫鼻岭村人种植的茶叶已成为朝廷的贡茶,每年春分一过,就有土司官陪同领兵千总亲临教场村,教场村的男女老少都上山采摘首次打春雷的“雷公茶”,其次就是夜间摸黑去采摘“闪电茶”,然后,加工好装进土坛子里面,由土司派人用马驮走并献给皇上 猫鼻岭茶已成为猫鼻岭村人心中的神茶。然而因为地处偏僻,产量也比较少,所以猫鼻岭茶很少出现在寻常人的茶杯里。
村庄文化
猫鼻岭村是苗族聚居的古老村寨,从远古至今敬老爱幼,艰苦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一直延续下来,一代接一代传递着民族的美德,该村除过春节外,还有招龙节,吃新节,防火节等民族节日,届时全村外出务工的游子们都回家欢度,寨内一篇欢腾,欢歌饮酒,畅谈着各自的理想抱负.
房屋现状
该村是清一色的木质结构房屋,房屋依山而建,俗称吊脚楼,一般分为3层,最下面是喂牲畜,厕所用,二层是居住和会客用,三层是存放谷物和客房用,一般一栋楼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现有国家扶持,危房基本消除,木房经久耐用,一般可用三百年,有冬暖夏凉的优势,最大的确定是不防火,所以该村有防火节,用来提醒男女老幼加强对火灾的防范。
公共设施
村内有完全小学一所,村级卫生室一所,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村两委办公楼一栋60平方米,消防人饮工程一个(30㎡容水量),篮球场一个,芦笙场一个,寨内步道整洁干净。
基础设施
水:生活用水取于泉水,没有污水处理厂
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
通讯:一半家庭装有电话。手机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
燃料:以柴草和烟煤为主。
垃圾和污水自由沉淀。
绿化环境
寨内有风景林,百年古树,周边有稻田和茶园果园,绿化率为93%。
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经调查30%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30%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10%的在10000-20000元,30%的在1000元以下,经济来源主要有三种:外出务工;务农和养殖;民政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