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

本书是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基督教思想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索伦·克尔凯郭尔的散文和日记书信体小说组成的集子,是他作为自由思想家的真正的起步之作,初版于1843年,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该书出版后,曾在哥本哈根城中引起轰动。但迟至20世纪,才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从其上卷论述美学,下卷探讨伦理的安排,以及把书名取为“非此即彼”,便可看出克氏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开始提出其著名的人生三阶段的理论。因此,要理解这位痛苦的哲人,应该从读《非此即彼》开始。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作品内容与主题

《非此即彼》(丹麦语:Enten – Eller)是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第一部出版作品,以维克多·埃里米塔(拉丁文意为“胜利的隐士”)的化名分两卷出版。书中概述了人类存在的理论,区分了基于承诺的伦理生活和基本上以享乐主义、审美的生活模式为特征的两种生活观。每种生活观都由一个虚构的作者写作和代表,散文反映并依赖于生活观。审美生活观以短篇散文形式写作,具有诗意的意象和典故,讨论审美主题,如音乐、诱惑、戏剧和美丽。伦理生活观以两封长信的形式写作,散文更具辩证性和克制,讨论道德责任、批判性思考和婚姻。这些观点被“作者”所体现为生活经历。书的核心问题是亚里士多德的原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他的座右铭来自普鲁塔克:“被欺骗的人比没有被欺骗的人更聪明。”

审美是个人的、主观的存在领域,个体在其中生活并从生活中提取快乐。这个领域提供了最高和最低的体验可能性。而伦理则是公民的存在领域,价值和身份在客观世界中被判断并有时被取代。选择是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无视还是参与。更具体地说,伦理领域始于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无论哪种方式,都可能过分偏向一方而失去自我的视野。只有信仰才能拯救个体免受这两个对立领域的影响。《非此即彼》以一篇简短的布道结束,暗示了宗教存在领域,这占据了基尔凯郭尔大部分的出版生涯。最终,他向读者提出挑战,要求他们在内心“发现隐藏在你所看到的那一面之后的第二面”,然后在他人身上。

在1841年写完并捍卫了他的论文《关于讽刺概念并不断参照苏格拉底》后,基尔凯郭尔于同年10月离开哥本哈根,前往柏林度过冬天。他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当时著名的德国利奥六世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的讲座。这些讲座令谢林的听众,包括米哈伊尔·巴库宁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感到失望,而基尔凯郭尔则将其描述为“难以忍受的胡言乱语”。在柏林期间,基尔凯郭尔着手撰写了《非此即彼》的手稿,每天上德语课以完善自己的德语,并参加了歌剧和戏剧,特别是沃尔夫冈·莫扎特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作品。他于1842年3月回到哥本哈根,带着手稿的草稿,于当年年底完成并于1843年2月出版。

《非此即彼》的标题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特别是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和伊曼努尔·康德的修改。问题是,“我是谁?”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个人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基尔凯郭尔认为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通过否定个人自由和选择,使生活变得非人性化。成为存在的辩证结构使得存在变得太容易,因为冲突最终会通过一个不需要个人选择的自然过程来调解和消失,除了顺从理念或灵感的意志。基尔凯郭尔认为这是否认了自我的存在,并主张个人责任和选择的重要性。

第一卷“Either”描述了存在的““审美”阶段。它包含了一系列论文,据维克多·埃里米塔称,是由“A”这个审美主义者写的。根据基尔凯郭尔的说法,“绝望”是一种类似的前存在主义焦虑的心理状态。自然的反应是最终跳到第二阶段,伦理阶段,其特点是理性选择和承诺,取代了审美模式中的反复无常的渴望。审美的立即性被描述为无聊的根源,必须避免。在这一部分,“A”解释说,就像农民轮作庄稼以保持土壤肥沃一样,人必须不断变化才能保持有趣。无聊依赖于存在的虚无;它的眩晕是无限的,就像凝视无底深渊一样。

诱惑者的日记”由“约翰内斯诱惑者”写成,这部作品说明了审美主义者将“有趣”视为最高价值,并为了满足他的窥视反思,他操纵女孩科黛莉娅变得有趣——他诱惑她,然后策划让她质疑订婚的想法。最终,约翰内斯成功地让科黛莉娅解除了订婚。审美主义者类似于《浮士德》第一部第七场(一条街)。浮士德对魔鬼说:“听着,你必须为我得到那个女孩!”魔鬼说她是一个“无辜”的女孩,但浮士德说她“已经14岁了”。魔鬼说他“说话像唐璜”。浮士德然后称魔鬼为“道德大师”。但歌德可能是在回应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1616年);歌德和马洛都有魔鬼和天使作为他和他的爱情之间的第三人,但基尔凯郭尔在约翰内斯诱惑者和科黛莉娅之间的讨论中有一个不同的第三人参与其中。他有这个叫做机会的力量。诱惑者知道机会的价值,并希望利用机会成为“一个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可能性”。

第二卷代表了伦理阶段。埃里米塔发现了一组从退休法官维尔海姆(或威廉)那里得到的信件,他是另一个化名作者,试图说服“A”伦理生活的价值,他认为伦理人仍然可以欣赏审美价值。这些信件包括:“婚姻的审美价值”:这封信是关于婚姻的审美价值,并捍卫婚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方式;“在个性发展中审美和伦理之间的平衡”涉及选择善或自我,以及做出约束性的生活选择的价值;“最后通牒”:卷尾的一篇关于思想的讨论,即对上帝来说,每个人都是错的。他对“A”和“B”的精神建议是,他们和解。基尔凯郭尔引用了路加福音19:42 NIV:“说:‘巴不得你在这个日子知道关乎你平安的事,但如今这事在你眼前是隐藏的。’”和撒迦利亚书19:35:“当夜间,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次日早晨,众人起来,不料都是死尸!”作为这篇讨论的结束。

这本书被认为是基尔凯郭尔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但直到1944年才被翻译成英文。虽然基尔凯郭尔将自己的作品与他后来的观点联系起来,但《非此即彼》在哲学上是独立的。

出版时间

基尔凯郭尔于1849年5月14日出版了《非此即彼》的第二版,与同一天出版了《田野的百合和空中的鸟:三篇属灵讲道》。他于1843年10月16日同一天出版了三本书。

翻译版本

《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索伦·克尔凯郭尔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京不特 译;2009年。

《追寻自由的真谛:祈克果论人生抉择》,校园书房出版社,林梓凤 译;2015年。

作者简介

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是 十九世纪丹麦利奥六世、神学家,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的思想先驱之一。《非此即彼》是他的代表作。据研究者分析,此篇是作者模仿德国浪漫派作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ried richvon Schleger,1772-1829)的长篇小说《鲁辛德》写成的。《非此即彼》初版于1843年。该书出版后,曾在哥本哈根城内引起轰动。但迟至二十世纪,本书才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