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之
马培之,名文植,字培之,晚号退叟,江苏武进孟河人。他是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培之精通内、外、喉诸科,尤以外科见长。他在中医外科领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吸收正宗、心得两派的精华。除此之外,马培之主张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结合刀针治疗,内外并举。
马培之曾为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治病,因此医名大噪。后来,应诏入宫成为御医,为叶赫那拉氏诊病。慈禧太后称赞马培之的“脉理精细”,并赐给他“三品官”的荣誉。马培之的名字因此名震四方,成为孟河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培之的医学专著有《外科传薪集》《外科证治全生集》和《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等,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学著作。
人物生平
马培之,名文植,字培之,晚号退叟,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苏武进孟河人。
马培之祖上从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从医。马培之由祖父马省三抚养,随祖父马省三习医,尽得外科家传,又受名医费伯雄赏识,师从费伯雄。马培之精通内、外、喉诸科,尤以外科见长。他在中医外科领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吸收正宗、心得两派的精华。除此之外,马培之主张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结合刀针治疗,内外并举。
1877年,马培之在治愈两朝帝师翁同龢、多方求医不果的翰林院成员余鉴、著名文学家晚清朴学大儒俞樾的顽疾之后名声更著,成为江南妇孺皆知的名医。1880年,马培之60岁,被苏抚吴元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推荐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慈禧御赐匾额“福”和“务求精要”两幅,并御赐为“徵君”,被封为三品御医。在京历时九个多月,还为朝中许多达官贵人治愈多种疾病,从此医名更大,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北京人仍称马培之为当时京城三大名医之一,甚至马氏前竞争对手薛福辰亦称其为“天下名医”。
1889年(光绪十四年),马培之著《纪恩录》一册木刻本刊行,俞樾作序,为马氏在京为西太后治病的诊疗日记,间有为王公大臣诊病的记录。后去苏州市,侨寓吴中瓣莲卷开设门诊,比邻俞樾,后取名为马医科巷。马培之晚年去无锡,与得意门生邓星伯弟子朝夕相见,才开始留心著作。
人物著作
马培之主要编著的有《外科传薪集》是近代重要的外科著作,以及《纪恩录》《医略存真》《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务存精要》《外科集腋》,丹方有《青囊秘传》《马氏丸散集》《马氏经验方》,评述有《马评外科全生集》《过玉书刺疗大全》。
《医略存真》一卷,刊于光绪二十二年,系马氏晚年之作。本书共三十五个条目,其中外科24条,内科11条。大多以阐述医理为主,附少量处方及医案。卷首一条为马培之祖父马省三论外科病症治法十六则。现存怡云室藏版木刻本。
《务存精要》一册,记载马培之临证医案,分为外感门、内伤门各十种常见病症。为马氏门人无锡邓星伯收集整理,取名《务存精要》,则示该书为精华之作,为马氏门人重视。
《外科集腋》一册,亦马氏弟子邓星伯收集整理而成,为马氏外科医案专集。本书以疾病发生于人体的部位作为分类。医案质量较佳,对临床颇有借鉴意义。
《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一册,该书是马培之对清代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的评述性著作。马氏除指出了王氏在某些理论上的谬误和证治方面的不当外,还增入了自己的治疡经验心得。后附马氏秘验方8首。现存光绪十年校经山房刻本。
《伤寒观舌心法》一册,为门人传抄本。马氏主要根据清代张登《伤寒舌鉴》和徐大椿医书之《舌鉴总论》及《舌胎图说》充实发挥而成。全书分温病舌象九类,每类先述总论,后为详辨各种舌象主病,每种舌象主病治则均编成四句歌诀,便于习诵。全书附有舌诊示意图134幅。
《药性歌诀》一册,为药学专著,是门人手抄本。该书共收载常用中药319种,或诗或赋,易记易诵,是当年马氏培养学生用的教本。
《青囊秘传》一册,为马培之所用之外科及内科、妇科学、小儿科常用方剂,为诸多门人所集。
《外科传薪集》一卷,外科方书,马培之撰,撰年不详。本书记述作者的外科临床备用方剂共200余首,不分类,说明也较简略。内容大多见于《青囊秘传》。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纪恩录》一册,刊于光绪十四年。本书是马培之在京城为慈禧治病的日记,绝大部分是每天为慈禧诊脉用药的方案记录,少数有王公大臣求诊的方案。
主要贡献
马培之精通内、外、喉诸科,尤以外科见长。他在中医外科领域,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吸收正宗、心得两派的精华。除此之外,马培之主张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结合刀针治疗,内外并举。
除此之外,马培之培养出许多弟子,邓星伯、沈奉江、丁甘仁、贺季衡、巢渭芳、吴庚生等90多人均以医名于世,医术世代相传。马氏名家后裔子孙有马均之、马昌初、马伯藩、马泽人、马惠卿等19人之多。著名再传弟子有颜亦鲁、张泽生等,国医大师颜德馨为亦鲁公之子,国医大师朱良春是马培之侄儿马惠卿的入室弟子,均得马派门人真传。
医派四大家
到了清代,特别是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孟河名医云集,形成孟河医派。当时孟河镇仅百十户人家,却设有中药铺10多家。孟河医派最有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家。费家的费伯雄盛名于晚清,至其孙费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马家以马培之呼声最高,“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曾被召入宫为叶赫那拉氏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赐三品官,名震四方;巢家以巢崇山、巢渭芳为代表,精内外科,外科手术尤为独到;丁家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集内外喉三科之长,后为上海市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科学校,被称为“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
参考资料
马培之.豆瓣读书.2024-08-01
中国中医药网.中国中医药网.2024-08-01
梁溪青囊·史料② | 马培之:孟河医派马氏名家、无锡鼻祖.无锡市滨湖区中医院.2024-08-01
孟河医派 | 国医圣手.常州大学药学院.2024-08-08
溯源孟河流派 弘扬中医文化.江苏省中医院.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