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蚝之乡
2002年,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大蚝之乡”的证书, 2010年“钦州大蚝”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名称的由来
大蚝是钦州名特优水产品,位列钦州四大名贵海产之首,素有“海上牛奶”美誉,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行业战略推荐品牌和钦州市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扶持产业之一。
历史简介
广西钦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古称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钦州,位于北部湾海岸,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钦州的渔业文化悠远流长,文献记载钦州沿海地区的人民平时以渔作来维持日常生活,钦州现存的古籍《钦州志》中就有记载:,出西海。蠣,出海傍欖柴樹下。
钦州市沿海为我国产蚝之优良海域。据钦州市水产部门提供的材料,钦州是中国著名的“大蚝之乡”,目前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的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钦州的龙门、康熙岭、大番坡镇、东场镇、尖山等镇,尤以龙门最多;钦州湾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大蚝是钦州四大名贵海产(另外3个分别是对虾属、锯缘青蟹和石斑鱼属)之一。
养殖发展历程
2011年钦州市委、市政府将大蚝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产业之一。钦州市养蚝发展历经“野生、人工浅滩养殖、深海吊养”三个大的阶段,从“氽水采蚝”“投石养殖”、“大蚝插养”、“桩架吊养”到“浮筏吊养”,最后到“深海浮筏吊养”。
解放前,钦州蚝民“氽水采蚝”,在大蚝收获季节驾小舟来到海里,先把露出水面的石礁上的大蚝采下,再到深水处,氽水至海底采摘海底礁石上的大蚝。氽水采蚝往往需要三五人配合接应,氽四五气水(换四五口气)才能采到一箩筐的蚝。产量少且不稳定,最早有大蚝产量统计的是1955年,当年钦州市沿海一带产量约为200吨。
1956年钦州开始人工养殖大蚝。原始的人工养殖叫投石养殖,渔民在适宜的海区投入石块,让蚝苗自然吸附,自然生长。这种养殖方式产量低下,大规模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1964年,经当地水产技术人员的反复试验,研发了大蚝插养的技术,也就是通过制作水泥棒,在采苗期集中放到采苗区菜苗,然后再移植到养蚝区插养。插养方式的发明,扩大了钦州大蚝的养殖面积,提高了钦州大蚝的产能。但水泥棒插养有其局限,只能在浅海滩涂养殖,退潮的时候蚝柱就会裸露,极大地影响了大蚝生长和收成。
随后,大蚝养殖技术被不断改进。近几年,吊养大蚝的养殖方式出现,先在浅海滩涂插苗养殖一年左右,再移植到深水处扎排吊养。由于深水处天然浮游生物丰富,大蚝生长速度很快,半年左右就能够收获,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自2012年以来,钦州大蚝养殖从浅滩走向近海,再走向深海,扩大了大蚝养殖规模和改善了大蚝品质。为保持钦州大蚝品系的纯正,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广西鑫丰农业合办了“大蚝无公害养殖课题”示范基地,采用深海浮筏吊养育肥技术,培育出的深海蚝,单只平均重量达6两以上,捞起后可直接生吃。深海浮筏吊养育肥中蚝,不仅提升了养殖速度和养殖效益,也使得钦州大蚝产业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资料
“钦州大蚝”的百强榜单上榜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4-02-23
“中国大蚝之乡”广西钦州“蚝王争霸”一决高下.中国新闻网.2024-02-23
钦州大蚝养殖基地.广西新闻网.2024-02-23